里昂城市街道步行环境营造
2012-07-29殷洁
殷 洁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81)
城市街道是城市居民重要的通行与生活空间,街道空间品质也是衡量城市宜居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但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街道的步行环境逐年恶化,步行者开始成为城市交通中的弱者。据统计,我国城市交通事故中,与行人有关的一般占到1/5左右[1]。城市街道逐渐演变为不宜步行的场所,由此引发诸多交通与环境问题。而法国里昂市的城市街道建设长期以来注重步行环境的营造,不仅倡导了低碳出行,同时使步行成为城市生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
1 营造手法
1.1 完善街道界面
Bernad Rudofsky曾指出:“街道是母体,是城市的房间,是丰沃的土壤,也是培育的温床,其生存能力就像是人依靠人性一样,依靠于周围的建筑,完整的街道是协调的空间,无论是非洲的卡斯巴那密室似的住房,还是威尼斯的纤细大理石宫殿,他们所构成的街道都主要是靠周围建筑的连续性和韵律街道。正是沿着它的建筑才称其为街道,摩天楼加空地不可能是城市。[2]”因此,完整而丰富的街道界面成为了步行环境营造的基石。
以里昂市街道环境最具代表性的老城区为例,街道两侧建筑风格一致(见图1,图2),层高不超过5层,基本为砖石结构,外表面以浅黄或浅红色居多。与此同时,街道铺装也采用土黄色砖石铺装,与建筑造型产生共鸣,形成和谐统一的街道界面。建筑之间无缝拼接,在街道两侧形成两排连绵的“墙”,而街道平均宽度仅约4 m,建筑对街道产生了巨大的围合作用,街中行人视域内是完整的老街景观,保证了街道界面的完整性与连续性。
图1 里昂街道(一)
图2 里昂街道(二)
1.2 丰富街道空间
里昂市的街道空间整体统一但不单调,极具细微的变化。以里昂市老城区伯夫路为例,从平面上看,街道内部空间不断呈现细微的扩张、收缩和转折,街道原本连续的直线空间被分隔为无数多边形(见图3),弱化了整条街道直观的线性视觉。这些多边形空间可提供多样的步行路线,同时产生多层次的视觉效果,提升了步行活动的趣味性。
从立面上看,利用建筑结构的外凸与内退,同时结合各种景观小品设施,打破街道两侧单调的直线造型,在立面上塑造出饶有趣味的层次变化,在感官层面为街道中的步行者增添了无限乐趣。
1.3 创造街道韵律
里昂市丰富的街道空间构成了不同的空间序列,从而衍生出适宜的街道韵律,与步行活动的节奏相契合。以里昂新城区的将军布罗塞大街——比若路为例,这一段街道虽然总长度仅1 km,但各段道路与广场景观相结合,开合有节,张弛有度,创造出具有丰富节奏感的空间序列。
图3 里昂市街道空间
1)将军布罗塞大街东端。道路的起始将军布罗塞大街东端与里昂火车站前广场相连,整条大街连同中间的绿化带共约50 m宽。由大片草坪构成的绿化带保证了区域的开敞性,但没有供行人停留的设施。这段道路在空间序列中起到一个开的作用,吸引火车站涌出的人流以较快的速度通过并进入比若路。
2)比若路东段。比若路东段长约200 m,街道宽度缩窄为12 m,加上两侧约6层高的楼房围合,整体空间感由之前的开阔转变为闭合。道路两旁临街商铺数量较少,无行道树,更增加了空间的幽闭感。
3)比若路中段。比若路中段街道两侧建筑物朝道路两侧缩进,弱化了之前的空间围合感。路旁空出的场地被设计成绿地游园及咖啡座,为行人提供了更多的活动机会。此段路从闭合走向开放,行人在此可行可停,与之前倾向于督促行人前行的密闭空间形成了对比。
4)圣波特教堂及广场。比若路中段连接了雄伟的圣波特教堂及宽阔的城市广场,大量的绿化和活动设施与周边的商铺相结合,整体空间感豁然开朗,气氛壮丽欢快,吸引了大批行人停留,使这里成为最重要的停留节点。在这里,“街道应为驻留而设,而非像今天一样为通过而设。[3]”
5)比若路西段。比若路西段为街道末端,一方面,这段道路两侧的店铺活动既延续了广场的活跃气氛,另一方面,采取与比若路东段类似的空间围合方式,收缩了之前被广场打开的空间感觉,成为街道空间序列中的尾声。
纵观整条街道,众多类型的公共空间共同作用,为行人提供视觉和心理上的审美感受,契合行人活动的动静韵律,具有和谐的节奏感,增加了步行乐趣。
1.4 保留历史底蕴
里昂市历史悠久,因此特别注重对街道历史文化与风貌的保护。老城区的街道空间肌理与历史建筑得到了完整的保留,对于某些已湮灭的历史场所采取保留地基、设置纪念牌等方式进行标识,甚至于部分铺砌道路的石材本身即是里昂的古建筑材料,经过现代发掘以后重新利用,真正贯彻了“以旧修旧”的复古原则。
培根(E Bacon)曾以“空间—时间相关性”提出了“运动空间”的概念:“如果我们承认生活的目标是获得和谐感受的过程,那么经历时间感受到的一个个空间之间的关系就成为设计的主要问题。[4]”因此,新城区的街道建设也在形式与内涵上对历史进行合理延续,以街头广场、景观绿地形成新旧街道交界处的缓冲带,禁止风格过于突兀的新锐建筑在老城区周边街道出现,消除时空的断裂感,城市街道宛如血脉一般渗透进整个城市的躯体,为其注入历史之魂。
由于里昂的街道保留了城市历史的连贯性,城市空间与时间有机结合,街道空间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丰富了步行活动的内涵,将其从日常活动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
1.5 改良街道设施
里昂城市中的生活街道上大都采取了相应的交通稳静化设施,如设置交通窄点、减速铺装、道路封闭装置等,通过限制车流,降低车速,减少了城市居住区的交通事故和汽车尾气噪声污染,营造了平和静谧的步行环境。
此外,为保障残障人士的公平出行权,里昂市几乎每条街道都配有相应的上街斜面和供轮椅过街的下沉路牙,体现了一个城市的人文关怀。
2 营造理念
优秀的城市设计离不开正确的理念指导,里昂城市街道步行环境的营造数百年来始终贯彻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引领城市和谐生长。
2.1 行人优先
里昂市的街道建设致力于“还路权于行人”,街道首先属于行人,然后才属于汽车,保障行人的安全和畅通应该是城市街道担负的重要职责[5]。在里昂市生活街区中,通过完善步行路网,实施交通稳静化,同时采取限制私家车发展公共交通的公共政策,有力的保障了行人路权的优先等级。
2.2 空间共享
里昂市的街道体现了空间共享的设计理念。共享空间被定义为摒弃了车道与人行道之间的传统界限[6]。里昂市的街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鼓励底商的发展,以街道贯穿广场、教堂、公园等公共空间,使其演变为线性的共享空间,增加了街道功能,丰富了步行者的活动机会。
2.3 城市互动
里昂市通过街道将行人与城市的文化历史,乃至城市认同感连接起来,让步行成为人与城市、人与人之间产生互动的媒介。城市对于居民不再是形式化的钢筋水泥,邻里街坊不再是陌生的符号。只有通过街道将日常生活演变为活生生的情景,才具有了真实性和实践性,只有在街道上行走时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体验城市的基本形态[7]。
3 结语
在城市朝生态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保障城市居民的步行交通权利是城市设计者的重要目标与责任。然而目前在国内许多城市中,机动交通与步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人们越来越渴求安全舒适的街道环境。而里昂市的街道环境表明:街道的主人始终是行人,而不是汽车。民众以行走来感知城市,而城市则靠行走去感染人民。这不仅仅依靠城市设计,更需要一个城市长期以来在规划、法律、教育理念等方面的综合推动,才能最终实现街道的美好步行环境。
[1] 王擎飞,李晓华,邵小东,等.大城市慢行交通规划策略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93-94.
[2] 韩 勇.城市街道空间界面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23.
[3] Alexander,c.A Pattern Languag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21.
[4] 埃德蒙·N·培根.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51.
[5] 王 伟,张勇强,祁 祥,等.城市道路的人性化设计[J].市政与交通,2008(2):22-24.
[6] Carmen Hass-Klau,Inge Nold,Geert BockeL,et al.Civilized Streets:a Guide to Traffic Calming[M].GUO Zhi-feng,CHEN Xiu-juan,translated.Beijing: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2008:53.
[7] 王建国.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