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速皮试仪在小儿急诊中应用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

2012-07-28石春辉

中国医药导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皮试青霉素过敏

石春辉

重庆市中医院急诊科,重庆 400011

药物治疗是儿科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但临床上在使用某些药物时常常引起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严重过敏反应者,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因此,在使用某些药物前,除了详细询问用药史、过敏史和家族史外,还需要做药物过敏试验[1]。青霉素的疗效和优点众所周知,但传统青霉素皮试只能皮内注射,较为痛苦,部分患者特别是儿童因畏惧疼痛而不愿接受,影响了临床治疗[2]。作者在小儿急诊治疗中采取快速皮试仪进行青霉素药物过敏试验,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并将护理体会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1年5月在我院急诊治疗的小儿40例,上述患儿在取得家长同意后,均行传统皮试和快速皮试仪皮试,入选小儿均无先天性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同时选择同期急诊小儿110例,随机分为传统组和快速组,传统组55例采取传统青霉素皮试的方法,其中,男34例,女21 例;年龄 1~5 岁,平均(3.2±1.3)岁;急性肺炎 21 例,急性支气管炎18例,急性中耳炎16例。快速组55例采取快速皮试仪进行青霉素药物过敏试验,其中,男32例,女23例;年龄 1.5~6.0 岁,平均(3.7±1.5)岁;急性肺炎 24 例,急性支气管炎17例,急性腹泻14例。两组患儿在年龄结构、性别组成、疾病组成、患儿一般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皮试方法

进行两种皮试方法进行青霉素药物过敏试验的40例患儿,先在患儿的右前臂采用快速皮试仪进行皮试(操作步骤如下),记录皮试结果后,间隔20 min后在患儿左前臂采取传统皮试方法进行皮试(操作步骤如下),记录皮试结果后,传统组:将青霉素配制成500 U/mL试验液,皮试时取0.1 mL注入患儿皮下;快速组:将同一批次青霉素配制成1000 U/mL试验液,用注射用水擦净患儿受试部位后,与两个电极上分别滴0.1 mL试验液和0.1 mL注射用水,将电极绑于患儿受试部位,打开皮试仪进行青霉素药物过敏试验,5 min后取下电极查看结果,若为阴性,继续观察5 min。

1.3 临床评定标准及观察内容

传统皮试评判标准,阳性:受试部位皮丘隆起增大,同时出现红晕,直径>1 cm,局部出现发痒症状,严重时可伴发头昏、恶性,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表现;阴性:受试部位皮丘无明显改变,周围无红肿,患儿无自觉症状。快速皮试评判标准,阳性:在滴试验液的电极处,患儿皮肤出现荨麻疹或小丘疹,周围伴有或不伴有红肿;或皮肤出现大丘疹或者突起的风团,周围伴有或不伴有红肿;或皮肤出现蛔虫斑样白斑疹;部分患儿可伴有局部刺、痒痛或全身反应。同时记录患儿实际皮试时间,皮试期间患儿家长是否配合及患儿家长对皮试护理满意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皮试方式临床结果比较

两种皮试方式阳性和阴性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6,P>0.05),说明快速皮试仪的皮试结果与传统皮试的皮试结果符合率高,检测结果准确可靠。见表1。

表1 两种皮试方式临床结果比较[n(%)]

2.2 两组皮试效果比较

两组患儿实际皮试时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患儿家长配合率分别为92.7%和1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家长对皮试护理满意率分别为87.3%和98.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皮试效果比较[n(%)]

3 讨论

快速皮试仪是采用离子导入经皮渗透法,在电脑智能控制下,使脉冲电场将药物离子或带电荷的药物由电极无痛导入皮肤。其工作原理是:经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通过毛囊、汗腺和皮脂腺渗透入皮肤,同时刺激真皮内丰富的神经末梢使之扩张或收缩,从而加快药物的变态反应,达到在短时间内过敏试验的目的[3]。该皮试方式主要通过电渗流作用和电场诱导导致皮肤透性增加的方法,达到皮试的目的。

3.1 提高皮试准确性,减少假阳性率

传统皮试方式因以下原因[4],易出现假阳性:①因患儿皮肤薄,结缔组织基质多,含水量高,同时毛细血管丰富;特别是新生儿,表皮与真皮之间的基膜发育不完善,试验液注入后易在皮下扩散,吸收慢,造成皮试假阳性增加。②传统方式为有创检测,须将针头刺入皮内并注入试验液。因此,针头在皮下穿行可对皮肤产生刺激,令红晕增大,造成假阳性;针头刺入过浅,亦可造成假阳性;试验液注射剂量超过0.1 mL,可使皮丘增大,造成假阳性。③因患儿皮肤娇嫩,毛细血管丰富,皮肤消毒剂可刺激患儿局部皮肤,使红晕扩大,75%的酒精消毒皮肤可刺激局部血管扩张。快速皮试仪是无创性检查,避免了以上原因可能造成的假阳性的出现,不易出现假阳性,若出现严重过敏反应时,可及时终止试验[5]。作者观察的40例患儿中,有1例患儿皮试结果提示阳性,为慎重起见再次皮试后,提示阴性。总结假阳性原因时发现,因针头皮下刺激造成红晕扩大,引起临床误判。

3.2 提高患儿家长配合率和满意率

小儿急诊治疗时,因患儿起病急,病情重,家长一般心情焦虑,渴望快速知道皮试结果,已达到尽早治疗的目的。但传统皮试方法需要1~2 min准备,20 min观察结果,造成部分家长不能满意的配合,降低了护理满意度;同时若护理人员在等待皮试结果时间内,因其他原因造成不能及时观察皮试结果,必然会引起家长的不满,造成护患矛盾[6];并且传统皮试方式需在患儿敏感部位刺破皮肤,有创,有疼痛感,观察时间长[7],易引起患儿的抵抗,间接造成家长对护理的不满。作者通过本次观察发现,经快速皮试仪皮试的患儿家长,其皮试配合率和护理满意度均显著提高,与常规皮试方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 快速皮试仪使用的注意事项

临床使用快速皮试仪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各项[8-9]:①皮试前应向患儿家长详细询问患儿有无药物过敏史,并做好防止过敏反应的各项工作。②快速皮试仪的电极布是皮试仪的专用材料所制,禁止用其他材料代替,并避免电极布的重复使用。③皮试结束后,即取下电极布,严禁仪器不用时将电极布留在电极上,同时应每日清洁电极,避免电极氧化对试验造成影响。④皮试液应在配制后4 h内使用完,对超过4 h的皮试液应弃用。⑤患儿的皮试部位应用注射用水清洁,严禁使用乙醇进行清洁。同时,对于具有以下情况的患儿,应严禁或慎用快速皮试仪[10]:①患儿具有青霉素类药物或其他药物过敏史。②患儿近期使用过镇静药、麻醉药、抗过敏药或患儿正处于暂时的抑制期。③患儿刚经过X线检查或紫外线等放射治疗后。

因此,快速皮试仪准确性高,安全可靠,能够减少青霉素药物过敏试验假阳性率;并可缩短皮试时间,显著提高患儿家长的临床配合满意率和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特别适合在小儿急诊中使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实行。

[1]姚玉慧.华康快速过敏皮试仪儿科临床验证观察及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8):126-127.

[2]李婷燕,陈双华,刘艺兰,等.青霉素过敏快速皮试仪1000例临床验证报告[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8,31(1):92-93.

[3]刘昌林,廖容.两种皮试方法在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中的比较研究[J].全科护理,2008,6(12):3148-3150.

[4]曾湘莲,冯小容,李云莉.青霉素过敏快速皮试仪在儿科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2):255-256.

[5]李旭.今后我国护理管理发展趋势[J].护理管理杂志,2001,1(1):26.

[6]葛凯锋.无痛皮试仪在儿科的临床应用与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9):11.

[7]李淑娥,黄叶莉,王秀丽,等.QY-1A型青霉素过敏快速皮试仪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海军总医院学报,2008,21(3):182-183.

[8]杨平,王燕,王章琴.青霉素快速皮试仪在儿科的临床应用与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4(9):798.

[9]杨相梅,郑建平,丁敏.2种头孢唑啉钠皮试法的临床效果观察与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5,30(4):632.

[10]谢丽吉,韦亚琴,吕英,等.青霉素快速皮试仪的临床应用与观察[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5):10.

猜你喜欢

皮试青霉素过敏
过敏8问
你应当知道的过敏知识
你对过敏知多少
猪青霉素过敏怎么办
细菌为何能“吃”青霉素
基于个人数字助理的皮试信息核查功能优化
青霉素的发明者—莱明
急诊皮试告知单的设计与应用
注射青霉素前为什么要做皮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