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条件下高职教学方式的变革

2012-07-27张永林于建德

职教论坛 2012年23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职环境

□张永林 于建德

进入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进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研究信息化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迫在眉睫。

然而,我国有关信息技术对教学影响的研究更多侧重点在信息技术提供的环境,如信息化的环境、网络环境、丰富的教学资源等,更多地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媒体引入教学,突出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意义,而没有看到信息技术引起了教学交往方式的深层变革和教学价值观的深层变革,没有站在教育学的角度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教学构成要素,进而研究其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影响。

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的创新大约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人们将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开设、讲授、研究;第二阶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作教学演示或个别化教学;第三阶段,围绕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第四阶段,人们要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从以上研究重点的演进历程,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的创新变革程度越来越深。

一、建构主义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变革的理论基础

随着高职信息技术条件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建构主义是信息技术条件下全新教学模式的理论指导思想。建构主义与体验教学、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关系需要重新认识,找寻其内在的联系。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的最新发展,而最初的认知心理学是德国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ung),我国部分学者将gestaltungsorientierung翻译为设计导向。[1]其实随着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发展,gestaltung这个德语词已经旧瓶装新酒,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汉字翻译。个人认为,“experience”(体验)这个美语词在教育思想上可能最接近建构主义要表达的意思。因为,“experience”作为动词就是“体验,经历”,即经历工作过程或经历某项任务;作为名词,就是“经验、知识”,即学科体系知识。建构主义的核心就是体验,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一个核心观点就应该是牢牢把握学生职业成长的“体验之旅”(见下图)。

“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成长模式

高职三年最美好的东西并非学科体系知识,而是一种体验,对未来工作过程的体验。帮助学生在高职三年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从而完成从初学者到专家的体验之旅,生成一定的职业能力,这就是我们高职教育的责任。建构主义为基础的“体验之旅”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个全新清晰理念,这条主线是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脊柱。

二、全新教学模式的物质基础:一个“有准备的环境”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提供了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所谓“有准备的环境”,就是能够支持学生发挥最大学习主动性、在教室指导下完成项目或任务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按照建构主义教学原则的理解是: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的学习中。何克抗教授曾在许多场合反复强调,“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学习环境的设计,二是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软件、应用软件的广泛应用,为学习环境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提供了更好的基础,也可以说现在的高职教学已经有了一个崭新界面。就是自动化系统,包括各种教学软件、应用软件等。如会计专业的ERP实训室,计算机专业的PLC实训室等,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或多或少的接触到了这个新的界面。

新界面的出现为课程深层次的课程整合提供便利条件。高职教师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不应只停留在信息技术层面,工具意义。还应提高到教育技术层面,把信息教育作为一个教学要素融入到教学中去,从而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

新界面的出现就要求我们在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和实际教学中要考虑到它的影响。我个人认为,工作对象是机器、设备、材料的课程在开发、设计、讲授各个环节必须要考虑这个界面、还要加强这个界面。高职院校各专业的教学应该积极探索新界面课程如何开发、教学。比如《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一定要抛弃保守的“数学证明+手工计算”的应用统计教学模式,一定要以统计统计软件 (EXCEL或者SPSS)作为教学平台,树立以数据收集+统计学基本原理和思路+数据处理软件为核心”教学新模式。在掌握统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统计软件为依托,以专业典型数据分析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中的数据分析能力。

在考虑信息技术条件下“新界面”影响的同时,也要找准一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课程载体。有人认为,课程载体是“只要它能为你的教学目标服务,能承载你的教学内容,具体的存在物,载体是一个可望又可及的目标,在它被完成后,学生往往会有强烈的成就感。”我认为课程载体是承载一定职业能力的任务或项目,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任务或项目,从而养成一定能力。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教师选择课程载体的原则有6个:承载课程教育目标;涵盖完整工作过程;涵盖后续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要求;涵盖技术文档制作;涵盖成本核算;涵盖过程考核与综合考核。

我们在找出课程载体以后,还要根据实际教学进行序化,序化的标准时发展逻辑,而不是事实逻辑,更不是知识逻辑。

三、教师和学生的新角色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一个成长者,体验者,通过体验获得一定的职业能力。教师是一个有准备环境的提供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

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教师要有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工作实际找准课程载体,设计体现典型工作任务的“有准备环境”。现代高职教师的教学要符合以下教学原则:

(一)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的学习中;

(二)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

(三)设计真实的任务。真实的活动是学习环境的重要的特征。就是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日常的活动或实践整合多重的内容或技能;

(四)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四、信息技术条件下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方式变革遇到的问题

首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固有认识。虽然好多教师也使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教师使用技术的目的并不是促使学生真正的利用技术帮助自己的学习、思考、创造。信息技术只是成为了教师传递信息的工具,学生接受教师传递信息的工具。信息技术单纯的工具意义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教学效率,但是对于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坚持传统的教学结构,因循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协作性、参与性始终没有得到发挥和发展。

其次、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科教师,尚不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育技术素养”。信息技术素养指教师能够把信息技术作为基本工具融入学校的课程—即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用来支持新型的教与学方式、支持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师知道什么时间、什么场合该用哪种信息技术开展哪种教学活动;教师懂得对于自己所教的学科来说,需要有哪一类信息技术能力才能支持自身的专业发展。

好多高职专业教师缺乏计算机学科知识,也缺乏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的背景,导致他们自身教育技术素养的欠缺,这也成为制约学生参与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因素。[2]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传统的高职教学模式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人们必须思考信息技术与高职课程教学的整合,包括整合的理论基础和过程,从而营造一种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理念和手段向整个课程体系渗透,带来整个课程体系的信息化大背景下,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成长,生成一定职业能力。

[1]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编.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P4.

[2]何克抗.迎接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2006(8)∶5-11.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高职环境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环境
翻转课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