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示范性高职向职业技术大学转型的动因

2012-01-29段雪丽王瑞峰

职教论坛 2012年23期
关键词:示范性一流转型

□段 凤 段雪丽 王瑞峰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1]。作为国家首批2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是比较有条件和经验先行先试的。

二、示范性高职向职业技术大学转型基本动因

(一)结构优化与转型—示范性高职院校向职业技术大学转型的现实动因。100多年前,面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不同时空背景下的许多历史人物,“西学中用、实业救国”,相继走上一条实业救(强)国之路,实业救(强)国是中华民族近代唱出的第一个强音,也是100多年来,部分中国学校(特别是职业学校)的教育梦想。

当今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日益加剧,中国面临着实业强国和产业强国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学界和业界公认,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以及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制造业是一个主要指标。制造业的成长和发展是中国改革开发3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生力军[2]。世界公认中国是实业大国、制造业大国和产业大国,但中国制造业和其他实体产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产品技术含量低,可以说是实业弱国、产业弱国。可见,中国在走向实业强国的道路上,面临着技术和人才两大壁垒,面临着技术创新和技能人才不足的双重障碍。

理论上,高职院校所承担的“培养高技能人才、应用技术研发和服务社会”三大任务正好契合了中国产业发展的需要。中国产业强国之路,需要“谋求全球产业链核心环节,深化资本合作空间;模仿与赶超相结合,提升国内产业技术竞争力[3]。”“十二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阵痛期,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转型的阵痛期。经济结构转型,必须以中国经济发展现实为基础、与国家宏观调控和微观经济实体的变革与发展相适应,即以均衡为目标,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把提高创新和创造能力与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紧密结合,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引领产业持续优化升级,创新驱动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取得大发展;相对应地,高职教育结构的转型,需要契合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需要,即契合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所应该承担的“培养高技能人才、应用技术研发和服务社会”三大任务,以多层次办学和多层次多元化人才培养作为基本目标。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中国正大步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面临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诸多挑战,面临着技术创新不足和技能人才欠缺的诸多障碍,急需建设一批一流职业技术大学,并以此作为基地和平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一流技术人才。探索示范性高职院校向职业技术大学转型,建设一流职业技术大学,是提升我国制造业水准和产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中国实施科教强国战略的必由之路。

(二)高职人才观演变—高职院校向职业技术大学转型的学理背景。高职人才观是高职院校关于人才培养的内涵、标准、质量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观点[4]。计划经济时代的高职教育以培养“接班人”为主要目标;市场经济时代的高职教育要以培养劳动者为基本目标。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背景下,与本科教育相比,高职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的速度更快,是一种典型的“硬着陆”过渡方式,转型的学理和实践探索储备不足,部分造成高职人才观的缺陷。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多在“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实用型人才”、“高技能人才”等诸多相似、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定位间摇摆和徘徊。

鉴于市场经济对高职教育的冲击,教育家们提出了“按需培养”的高职人才培养理念,逐步建立了按照经济建设和市场需要来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培养规格的基本思想,以“知识、技能、和创造性劳动能力”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在知识经济时代,高职教育在未来必须杜绝培养“功能性文盲”,至少是以杜绝“功能性文盲”为理想目标,并重新确立和传播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培养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品格、技能、思想、思维和行为方式。

时代变化引发了高职人才质量观的革命性变化。高职教育是定向教育的起始阶段,是面向一个职业群或几个相关职业群的学校教育,高职学生要更能适应市场的能力需求。高职院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和态度,加强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使之能成为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就高职教育的实际而言,当下的高职教育还不能满足社会培养人才多样化和人才知识更新加速化的发展要求,运用市场机制和市场手段为社会提供人才是高职教育坚定不移的改革方向。高职教育多层次办学和多层次人才培养以及多元高职人才观的理论探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向职业技术大学转型的学理背景。

(三)高职探索—示范性高职院校向职业技术大学转型的实践动因。理论上,高职办学转型是一个办学定位问题,是高职院校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整个教育系统中的战略定位、战略地位和发展方向上如何做出抉择的问题。从实践角度看,在进入示范后建设阶段,作为示范性的高职院校越来越感觉到自己“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在办学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是“学术”向左,还是要“应用”向右?示范性高职院校向职业技术大学转型的过程,必然会涉及到从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师资建设、教学设施、教材教法、课程设置、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评估考核以及学生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转型。办学转型还涉及到学校战略转型、组织重构、流程变革、观念转型、资源配置调整、权力重新分配诸多问题,必然存在着极大的风险。

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创建过程中,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新理念和新方法,谋求与外界的无缝对接,着力于提升高职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能力,努力建设外部适应能力;在示范性和示范后建设阶段,部分示范强校着力增强高职教育的内部适应性,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育人性,培养高职学生在职场中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和态度,增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部分示范强校积极探索增强职业教育内在协调性的基本路径,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四)教育强国—一流大学建设中的职业技术大学。加快中国经济模式向工业经济、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的进程,必须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中国很有必要也有可能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菲利普·阿特巴赫的研究表明,中国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途径是:培育高校学术文化,鼓励高校自主创新,加强高校人力资源建设,坚持对一流大学的投入和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5],这里的一流大学,理所当然的包括西方话语中的一流职业技术大学。

实施科教强国战略,应在重视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同时,把一流职业技术大学建设纳入战略规划中。高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力和贡献度,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的两大主要指标。高职教育比传统大学起步晚,中国职业技术大学追赶世界一流水平职业大学具有时间上的比较优势[2]。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培养一流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一流的职业技术大学,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

中国制造业落后的最根本原因是高素质工程师和高素质产业工人的缺乏。统计资料和现实情况表明,无论是高学历的研发人才,还是受过正规职业教育的人员所占的比例,都要远远低于制造业发达国家。因此,创建一流职业技术大学是提升中国制造业和产业竞争力的最根本途径。以示范性高职院校为起点,推动示范性高职院校向职业技术大学转型,创建一流职业技术大学,引领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构建合理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结语

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变革,客观要求高职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大学)具有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外部适应能力,真正“按需培养”,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培养高技能人才、应用技术研发和服务社会”三大任务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向职业技术大学转型过程必须切实解决的关键问题;探索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开展本科及以上层次应用型技术教育,构建起中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齐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是推动示范性高职院校向职业技术大学转型,创建一流职业技术大学发展和改革的方向。也就是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调试、教育强国的高职实践和探索,高职示范强校的示范后建设,必将直接推动示范性高职院校向职业技术大学迈进。

[1]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EB/OL].www.gov.cn,2010-07-29.

[2]阮艺华.关于创建一流职业技术大学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2):73-74.

[3]杨蕙馨,吴炜峰.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产业结构转型及对策[J].经济学动态,2010(6)∶43-46.

[4]费文晓.试论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对人才观的影响[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6-49.

[5]陈廷柱,姜川.阿特巴赫教授谈中国建设高等育强国[J].大学教育科学,2009(2):5-8.

猜你喜欢

示范性一流转型
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名单(摘录)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让“示范性”名副其实——创建省示范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思考与实践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捕捉时代性、典型性、示范性——以纯净的心写纯净的人
开放大学背景下基层电大科研工作困境与策略——以浙江省示范性基层电大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