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贮甘薯藤有氧稳定性研究
2012-07-26游小燕刘雪芹
游小燕,肖 融,刘雪芹,黄 健,黄 萍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农业部养猪科学重点实验室养猪科学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重庆 402460)
甘薯在我国大部分区域均有种植,总产量已超过1亿t。其藤叶青绿多汁,适口性好,是较好的饲料资源。但甘薯藤水分含量高,极不耐储存,大部分没来得及饲喂就已腐烂变质。因此利用青贮手段来提高甘薯藤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在生产实践中,由于没有严格控制青贮饲料发酵过程中所需的厌氧环境及在取用过程中未能及时饲喂,氧气深入青贮饲料表层,诱发酵母菌、霉菌和梭菌等其他杂菌的生长。这些菌经常构成好氧不稳定性,其使青贮饲料发热,并发生化学反应,同时乳酸含量下降,pH上升,主要的发酵酸、氨基酸、蛋白质和残糖会损失,导致青贮饲料的质量和消化性能降低,造成青贮饲料的好气性腐败[1-5]。因此研究青贮甘薯藤有氧稳定性,有利于提高甘薯藤有效能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用鲜甘薯藤为重庆当地品种。青贮方式为塑料袋真空青贮,选用浙江黄岩侨丰塑料制品厂生产的80 cm×60 cm真空袋。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2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将鲜甘薯藤铡细(长度约为0.5 cm),对照组直接装填鲜甘薯藤,每袋25 kg,装填完成后,用真空泵抽真空置于室温避光保存;配合组添加酒糟粉24%和添加剂1%,与鲜甘薯藤混合均匀后,装进塑料袋,每袋25 kg,装填完成后,用真空泵抽真空置于室温避光保存。青贮满100 d时打开青贮袋,在打开后的第0、1、3、5、7天进行取样,在每袋样品中6个不同位置进行取样,将样品装于塑料封口袋中并混匀,取样完成后仍保持袋口敞开。检测各阶段样品的pH、乳酸菌、真菌、霉菌以及乳酸含量,并检测开袋前和开袋第7天的水分、粗蛋白质、真蛋白、粗灰分、钙、磷、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以及酸性洗涤纤维含量。
1.3 样品处理与分析
在每袋样品的6个不同位置进行取样装于塑料封口袋中并混匀,测定pH、乳酸菌和霉菌数量。
pH测定:取样10 g于300 mL烧杯中,加去离子90 mL水搅拌浸提5 min后经4层纱布过滤,水浸液使用酸度计立即测定pH。
微生物的测定(平皿涂布法):取样25 g装入盛有0.85%灭菌生理盐水225 mL的三角瓶内,加少量玻璃珠摇床振荡30 min,将此溶液再稀释10~107倍后,分别吸取100 μL于倒好的培养基上,涂布均匀。乳酸菌计数采用MRS培养基,37℃培养48 h;霉菌和酵母菌计数采用马丁培养基,30℃培养72 h[6]。
乳酸含量测定:采用DIONEX-2500型离子色谱分析仪,Asll离子色谱柱,电导检测器,流动相由EG50淋洗液在线发生器产生(氢氧化钾1%溶液),流速0.8 mL·min-1,AS50自动进样器,进样量10 μL,室温下进行测试。进样前样品稀释10倍,45 um滤膜过滤[7]。
2 试验结果
2.1 开袋后pH变化情况
开袋后pH变化情况见附图。
由附图可见,随着打开时间的延长,对照组pH在第5天时迅速上升,到第7天时pH就由原来的3.9上升到6.17,配合组在打开的这7天中,pH上升速度缓慢,到第7天时pH才达到4.84。
附图 开袋后pH的变化曲线
2.2 开袋后微生物变化情况
开袋后微生物变化见表1。
表1 开袋后微生物变化 cfu g-1,FM
在开袋后,对照组乳酸菌数目缓慢上升,配合组开封后乳酸菌含量基本维持在108数量级;在开封5 d内,两组都没检测出霉菌,但对照组在第7天检测到5 000个霉菌,而配合组仍然没检测出霉菌;随着开封时间的延长,两组酵母菌数量开始上升,对照组上升幅度高于配合组。
2.3 开袋后乳酸含量变化情况
开袋后乳酸含量变化情况见表2。
青贮质量的优劣取决于乳酸菌的作用,而乳酸是乳酸菌主要的代谢产物,因此乳酸生成量是反映青贮质量的最重要指标,也是影响pH的最重要因素。由表2可知,随着开袋时间的延长,乳酸含量逐渐减少。对照组乳酸至第7天时,已低至0.55%,而配合组乳酸含量下降相对缓慢很多。
表2 开袋后乳酸含量变化%
2.4 开袋后甘薯藤青贮品质变化情况
开袋前后甘薯藤青贮品质变化情况见表3。
表3 开袋前后甘薯藤营养成分对比 %,DM
从表3可以看出,以干物质计算开袋前后两组营养成分变化差异不大。
3 结 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开封时间的延长,青贮甘薯藤中酵母菌含量增加,乳酸含量降低,但配合组的升降程度比对照组缓慢。从检测指标上对比可以得知,配合组粗蛋白质含量比对照提高了2个百分点,有氧稳定性优于对照组。建议在甘薯藤以配合方式进行青贮。
[1]韩继福,王建兵,高宏伟.应用微生物接种剂和酶制剂调制玉米秸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29(2):173-177.
[2]Ohmomo S,Kitamoto H K,Nakajima T.Detection of roquefortines in penicillium roqueforti isolated from moulded maize silage[J].J Sci Food Agric,1994,64(2):211-215.
[3]Seale D R.Bacterial inoculants as silage additives[J].J Appl Bac⁃teriol Symp,1986,61(5):9-26.
[4]Woolford M K,Sawczyc M K.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effect of cultures ofLactic acid bacteriaon fermentation in silage Strain se⁃lection[J].Grass and Forage Sci,1984,39(2):149-158.
[5]Kung L,Taylor C,Lynch M,et al.The effect of treating alfalfa withLactobacillusbuchneri 40788 on silage fermentation,aerobic stability,and nutritive value for lactating dairy cows[J].J Dairy Sci,2003,86(1):336-343.
[6]傅彤.微生物接种剂对玉米青贮饲料发酵进程及其品质的影响[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
[7]冯定远.配合饲料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