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体系的改革——基于公共受托责任视角
2012-07-26曾俊强
曾俊强
一、公共受托责任观下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体系改革的现状
1.我国的预算体制管理与公共受托责任现状
公共受托责任是非常广泛的,主要是指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等诸多方面,而公共受托责任在会计体系方面的责任是最基本和重要的。在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状态下,预算体制管理实行分税制,就是各级政府在本身拥有财政权利的同时,通过与事权的有机结合,强化公共受托责任在会计体系方面的责任,并利用法律的方式把它确定下来。我国实行的分税制与分级预算是密不可分的,分级预算是每级政府将本级的财政收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编制成预算,再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定后分级执行,落实到下属各企事业单位,在这种预算体制管理下,各事业单位应按照自身的预算收入合理安排相对应的预算支出,并加以控制,不得超支,利用好所能使用的财力,努力完成日常经济任务。在每年的年终,认真编制财务决算,再统一汇总到所属各政府部门,再由各政府部门上报到立法机关审议,对年度收支预算与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决算进行对比,分析政府部门对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的控制情况,批准后解除公共受托责任。
2.各事业单位财务目标的定位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财务目标定位是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出发点,所要达到的目标主要包括财务信息的使用者需要哪些会计信息和所出示的财务报告能够提供哪些信息。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应符合宏观经济管理的需求,预算管理应符合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及其经营成果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所以,目前我国的财务预算还主要侧重于资金的收支情况是不可取的,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包括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管理者和审计部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界定显然与新的公共管理实质不相符,现行财务预算的局限性就会逐步显现出来。
二、公共受托责任观下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体系改革存在的问题
1.核算范围局限,会计监督不利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完善,政府各相关部门所属的事业单位风险意识的增强,社会大众对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的要求更高了,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对于一些细微的资金运动并没有全面反映。
2.不利于事业单位会计受托责任的评价
事业单位预决算信息使用者并不能有效地了解事业单位的各种资源,这是因为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负债只是在报表中体现总数,但由于不按市场需要的方法计提折旧或有些单位干脆不计提折旧,所以,其报表中资产金额并不能真实的反映事业单位实际拥有的资产价值,在现实经济中事业单位提供的财务信息并不体现非现金资产存量价值和负债,无法对事业单位财务收入、费用进行有效配比,因而,无法全面的揭示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使财务报告的可信度降低,忽视了事业单位管理资产、负债的效率,不利于事业单位会计受托责任的评价。
3.资源利用率低,绩效管理水平低
事业单位的运行主要是依靠预算资金和现有资产资源,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对现有资产运行成本的监管机制,资源利用率低,有些事业单位的有些资产可能一直在库里闲置,并未使用;而有些单位恰巧需要使用这项资产,但无法取得,造成资源流失和严重的浪费。同时,事业单位的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不清晰,工作人员不用为日常开支寻找成果证明,所以,也就没办法体现事业单位的工作绩效。
4.与会计体系的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
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因为无法全面把握固定资产等各种资源的有效信息,影响了对事业单位使用公共资源的效率和经济性进行决策和管理;影响了政府采购、单位预算等财务预算管理的落实,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无法合理归避。
三、从公共受托责任方面对事业单位会计体系改革的几点建议
1.分步推进可减少会计基础核算上变革增加的成本
采用分步推进的方式对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体系进行改革是科学合理的,采用分步推进的方式是指在改革过程中,用步步推进的策略,有组织、有计划地先在全国局部范围内做改革试点,在试点地区对事业单位在改革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找出问题的关键,再由点及面,大面积地推广开来。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由于改革的原因造成的会计基础核算变革增加的成本,而且,还有利于统一管理,降低变革实施中遇到的阻力。在改革的过程当中,还应统筹兼顾,建立统一的、具有指导性的准则,完善相关监督体系,培养事业单位改革需要的、综合能力过硬的财会队伍。
2.明确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现行事业单位财务体系对财务信息的要求概括得太笼统,并无明确阐述不同的财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不同要求。所以,改革的目标应该是考虑兼顾不同使用者信息需求的差异,主要包括:①事业单位对公共资源使用情况,事业单位所提供公共服务情况,事业单位的捐赠所得使用情况等;②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等情况,事业单位贷款的使用情况等;③事业单位收入支出的预算与决算情况,政府采购的数量、价格等。
3.扩展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现在事业单位所规定的财务信息使用者是狭义上的财务信息使用者,主要偏重于满足上级领导部门和事业单位管理者的需要,但是,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质,财务信息的使用者还应该包括:①纳税人和事业单位资产的捐赠人;②社会公众;③执法部门、监督部门和相关审计部门,因为各审计部门应依法对所属事业单位财政收支状况的真实合法性进行审计,因此也应作为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使用者。
[1]王湛.论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模式的选择与优化[J].财会通讯,2007,(2).
[2]姜明,基于公共受托责任视角的政府会计目标优化[J].山东社会科学,2009,(3).
[3]陈工孟,邓德强,周齐武.我国预算会计改革可行性问卷调查研究[J].会计研究,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