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企业表外融资业务

2012-07-26孙建丽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年11期
关键词:金融工具资产融资

孙建丽

一、导语

表外融资是在新经济兴起、创造性会计出现以及衍生金融工具发展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特征是形成的投资和负债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而产生的收入和费用却纳入损益表的核算范围。纵观目前我国企业现状,表外融资从两个方面影响着管理及其质量:一方面融资环境恶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正面临制约其发展的“融资瓶颈”,表外融资这一新的融资方式,解决了企业融资困难、降低了资金成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另一方面,却导致了突出的公司治理问题,其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现象屡屡发生,公司通过滥用表外融资来损害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表现形式之二就是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经营者取代股东地位的怪异现象,经营者为提升个人利益采取表外融资粉饰财务报表,以此来对抗公司大股东。除此之外,表外融资的隐蔽性对信息使用者也构成潜在的风险,可能损害企业外部关系人的利益,也可使企业遭受意想不到的损失,因此必须慎重使用并加强监管。认真审视世界范围内掀起的金融自由化浪潮和衍生金融工具,理性选择表外融资方式,是财务工作者的必要工作。本文将对企业表外融资过程中涉及的方式选择、会计披露等财务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进一步规范表外融资活动策略。

二、我国企业常见表外融资形式

表外融资是指不需列入资产负债表的融资方式。是企业可将筹措到的资金以及形成的资金不在资产负债表内直接反映,而其所形成的费用及取得的经营成果却在利润表中反映的筹资行为。包括传统融资方式形成的表外融资、合并报表相关的表外融资、衍生金融工具形成的表外融资。传统的融资方式形成的表外融资包括:租赁形成的表外融资、代销商品和来料加工、应收票据贴现等;因合并报表形成的表外融资包括:合资形成的表外融资和资产证券化形成的表外融资。

其中,经营租赁、代销商品、来料加工等经营活动不涉及到资产所有权的转移与流动,会计上无需在财务报表中反映,但资产的使用权的确已转移到融资企业,属于以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借款形式的融资,可以满足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缓解资金不足的需要;合资经营是指一个企业持有其他企业相当数量,但未达到控股程度的经营方式,后者被称为未合并企业。人们通过在未合并企业中安排投资结构,从事表外业务,尽可能地获得完全控股的好处,而又不至于涉及合并问题,不必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未合并企业的债务;特殊目的实体(SPE),即一个企业作为发起人成立一个新企业,后者被称为特殊目的实体,其经营活动基本上是为了服务于发起人的利益而进行的。通常,SPE的负债相当高,所有者权益尽可能地低,发起人尽管在其中只拥有很小甚至没有所有者权益,但承担着所有的风险。安然公司正是利用SPE,在1997—2007年累计高估利润5.91亿美元,累计隐瞒负债25.85亿美元;资产证券化是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进而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证券化融资业务通常是对银行的信贷资产、企业的交易或服务应收款这类金融资产进行证券化的业务。比如,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本质上它是一种以应收账款为抵押的借款,但在现行会计实务中,企业对售出的应收账款作为资产转让,而不确认负债;创新金融工具。“安然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表外融资是一种风险极高的创新型的衍生融资方式,是将公司的某些交易在资产负债表表外处理,而不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会计准则的制定并没有跟上创新金融工具发展的步伐,按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创新金融工具在财务报表上大都得不到体现,企业通过创新金融工具进行融资所产生的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自然也没有反映。

三、规范表外融资,提高企业资金营运能力

1.遵循国家监管规定,防止风险聚集

表外融资性业务实质上属于筹资业务,是为企业筹集生产发展所需的资金,应纳入企业综合授信体系管理、整体风险控制范畴,相关部门应根据企业信用评级情况,采取监管方针和策略;企业应遵守各类监管规定,自觉执行表外融资相关政策,杜绝在开展表外融资业务时存在侥幸及其监管空白地带情况,防止财务风险聚集。我国应以安然事件为戒,加强政府部门对会计体系的宏观监管,确保真实信息披露;通过立法,建立对表外融资的有效监管制度,将危害较大的表外融资纳入表内管理,限制其发展;加强会计准则规范,努力使会计准则的制定跟上表外融资发展的步伐,减少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和弹性解释范围;严格财务报表揭示,最大程度减少表外融资对报表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影响。

2.完善法律法规,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我国在新会计准则中增加了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等的会计准则,并细化了很多在合并财务报表中披露关联方交易的条款,但仍然没有专项准则对诸如SPE相关会计问题提供权威指示。因此我国应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尤其是对SPE的关联交易的确认和披露,尽早制定指导实务的准则,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通过法律规定,将危害较大的表外融资纳入表内管理,限制其发展。监管部门通过引导企业正确采用表外融资,将表外融资限制于降低融资成本、调整资产结构等方面,并与企业的自身承受能力相适应,以真正起到改善财务状况、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3.完善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

公司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保障。股票期权是美国公司普遍采用的一种对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方式。然而,股票收益占薪酬比重过高,可能诱发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财务造假行为。

4.加强会计执业人员的诚信教育

199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表了题为“将审计业务拓展成咨询服务”的指导性文章,鼓励会计师事务所大力开展咨询服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获得丰厚的佣金收入,事务所纷纷投入到咨询业务战场的争夺中。咨询业务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审计的独立性。安然事件曾引发了人们对会计行业公正性的质疑,为此,必须加强会计行业的职业自律,特别是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操守;正确处理传统审计业务与咨询服务的关系,加强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与监督,对违规违法活动加大法律惩处的力度。

[1]刘东辉:《表外融资对财务状况的影响及对策》,《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年第十三期.

[2]郑伟生:《表外融资的财务问题》,《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第六期.

[3]刘真:《表外融资的运用及其引发的会计改革》,《经济与管理科学辑》,2011年第S1版.

猜你喜欢

金融工具资产融资
融资统计(5月24日~5月30日)
融资统计(5月17日~5月23日)
融资
融资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主要变化及其应用
有效利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