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地区综合实力研究①
2012-07-26安翻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伶丽
西 安翻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储 伶丽
关中地区位于我国内陆中心,包括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5市及杨凌示范区。总面积5.5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7%;总人口2341.81万人,占全省的62.7%。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6个重点建设地区之一。
2002年,陕西省政府《关于加快“一线两带”建设,实现关中率先跨越发展的意见》提出,依托关中地区的科技和经济优势,加快“一线两带”建设,使关中地区率先崛起,辐射带动陕南、陕北,进而实现陕西省经济跨越式发展。2006年,陕西省确立了“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重要战略。2010年末,《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制定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关中地区的具体定位是“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和全国新的增长极”。以上政策明确了关中地区在陕西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要求关中依靠自身的经济优势实现率先发展,辐射陕南、陕北,最终实现全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关中地区的率先发展,需要对关中地区的综合实力进行分析,寻找提升其综合实力的关键点。本文将从基础设施、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研究关中地区的综合实力,并提出增强关中地区综合实力的途经。
1 关中地区的发展现状
1.1 区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11年,关中地区实现生产总值7723.3亿元,占全省的62.33%,与2006年末相比,净增4725.62亿元,增加了1.6倍。关中地区人均GDP达32924元,与2006年的12846元相比,增加了1.6倍。2006年到2010年,关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速高达30.1%,分别比同期陕西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高1.49和8.8个百分点。
1.2 区域带动能力明显提高
关中地区依托区位和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优势,实现经济快速发展。2006~2011年,关中地区GDP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14.8%,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经济的稳步增长。关中地区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从2006年的62.6%提高到2011年的62.8%,提高了0.2个百分点。其中,2011年,全省GDP增速13.9%,关中拉动全省经济增长8个百分点。
1.3 各市(区)竞相发展
关中六市(区)紧紧抓住“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机遇,不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了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2011年,杨凌以16.5%的GDP增速继续领跑全省经济。
西安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优势,2011年,继续保持经济总量和经济贡献率全省第一。
咸阳坚持“工业强市”和“大集团引领、大项目带动、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战略,大力推进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转型,经济发展呈现“总量扩大、增速较快、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1359.1亿元,比上年增长14.2%。
宝鸡以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为目标,采取多项措施,突出工业保增长,紧抓项目促转型,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近千亿,石油钢管、宝鸡卷烟、宝钛集团等大企业集团支撑全市工业平稳增长。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1175.75亿元,比上年增长14.5%。
渭南抓住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和陕西东大门的难得机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新型工业化,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园区建设,努力将蛋糕做大,2011年全市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大关。
铜川紧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34.5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增速位居全省第二。
2 关中地区综合实力分析
为了更好地研究关中地区的综合实力,本文从基础设施、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对关中地区的综合实力进行分析。
2.1 基础设施水平
基础设施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是地区经济起飞的助推器,是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支撑,也是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物质条件。
(1)交通设施。关中地区处于陕西中部,亦处于我国中西结合部,是连接中国东部、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地区的重要枢纽。陇海、宝成、西延、潼太、神延、西康、宁西等铁路使西安成为我国西部唯一联结中国西南(昆明)—东北(漠河);西北(乌鲁木齐)—东南(上海)和直通中国南(湛江)—北(包头)的六条铁路干线交汇的米字形铁路交通枢纽。“十二五”期间,陕西省以关中地区为中心规划的“两纵五横八辐射一城际”的铁路网和“两环三纵七横六辐射”的高速公路网,将形成关中地区发达的地面交通网络。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规划建设的大型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空中交通枢纽,同时也是中国东方航空集团西北公司、海南航空集团长安公司、南方航空集团西安公司、幸福航空和鲲鹏航空的基地机场。
2010年,关中地区公路里程63268公里,路网密度为1.14公里/平方公里,高于全省0.72公里/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其中等级公路57348公里,占关中地区公路总里程的90.64%,比全省的平均水平低0.56个百分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1858公里,占关中地区公路总里程的2.94%,比全省的平均水平高0.1个百分点。
在关中六市(区)中,咸阳市的公路网络最为密集,路网密度为1.48公里/平方公里;宝鸡市的路网密度最小,仅为0.79公里/平方公里。从等级公路占区域公路总里程的比重来看,宝鸡市的比重最高,为97.24%;渭南市的比中最低,为82.56%。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占区域公路总里程的比重来看,西安市的比重最高,为5.09%;宝鸡市的比重最低,为1.83%。
(2)通讯设施。2010年,关中地区城乡居民拥有移动电话用户17278482户,固定电话用户5424514户,互联网用户2840095户,分别占全省的68.61%、69.37%、77%。每万人拥有移动电话用户、固定电话用户、互联网用户分别为7378.26户、2316.38户、1212.78户,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9.37%、10.58%、22.74%。
在关中六市(区)中,西安市的通讯设施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市(区)。2010年,西安市每万人拥有移动电话用户、固定电话用户、互联网用户分别为11696.58户、3532.92户、2240.78户,分别是关中地区平均水平的1.59倍、1.53倍、1.85倍,铜川市的2.03倍、1.93倍、3.43倍,宝鸡市的2.23倍、1.7倍、2.91倍,咸阳市的2.26倍、2.78倍、3.71倍,渭南市的2.51倍、2.07倍、3.77倍。
(3)生活设施。2010年,关中地区废气治理设施每小时的处理能力为622754万标立方米,占全省废气治理设施每小时处理能力的51.92%;废水治理设施日处理能力237.41 万吨,占全省的63.61%。关中地区城市日供水能力325.7万立方米,占全省的87.77%。
从关中六市(区)的生活设施水平来看,渭南市的废气处理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市(区),2010年,渭南市废气治理设施每小时的处理能力为609915万标立方米,占关中地区废气治理设施每小时处理能力的97.94%,是排名第二的宝鸡市的92.47倍。宝鸡市的废水治理设施日处理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市(区),2010年,宝鸡市的废水治理设施日处理能力73.69万吨,是排名第二的咸阳市的1.11倍。城市日供水能力方面,2010年,西安市的城市日供水能力为185.8万立方米,占关中地区的57.05%,是排名第二的咸阳市的3.45倍。
从全省的角度来看,关中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相对发达,相关分析指标几乎都处于全省的领先水平,但区域内各市(区)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市的分析指标仍然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因此,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仍然是关中地区未来投资的重要方向。
2.2 经济环境
(1)经济水平。2010年,关中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实现6032.13亿元,占全省的68.3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201.5亿元,占全省的64.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32.87亿元,占全省的79.26%。
在关中六市(区)中,西安市的经济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市(区)。2010年,西安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为3250.56亿元,占整个关中地区的53.89%,是排名第二的咸阳市的3.09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30.15亿元,占整个关中地区的43.47%,是排名第二的咸阳市的2.2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7.04亿元,占整个关中地区的64.63%,是排名第二的宝鸡市的5.32倍。
(2)财政状况,2010年,关中地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374.38亿元,占全省的57.69%;一般预算支出为875.46亿元,占全省的53.62%。
西安市的财政收支水平明显高于关中其他市(区)。2010年,西安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241.86亿元,占整个关中地区的64.6%,是排名第二的咸阳市的5.56倍;西安市的一般预算支出为371.62亿元,占整个关中地区的42.45%,是排名第二的渭南市的2.41倍。
(3)开放水平。2010年,关中地区实际利用外资17.1亿美元,占全省的93.95%;进出口总值为116.12亿美元,占全省的96.1%。
从关中六市(区)的开放水平来看,西安市的开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市(区)。2010年,西安市实际利用外资15.67亿美元,占整个关中地区的91.64%,是排名第二的咸阳市的30.2倍;西安市进出口总值为103.83亿美元,占整个关中地区的89.42%,是排名第二的宝鸡市的17.33倍。
(4)产业结构。2010年,关中地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实现产值594.42亿元、3128.96亿元、2629.52亿元,分别占关中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36%、49.25%、41.39%,呈现“二三一”经济结构,说明关中地区还处于工业化时代。
从关中的产业结构来看,西安市的三次产业比例为4.32%、43.39%、52.28%;铜川市的三次产业比例为7.55%、62.06%、30.39%;宝鸡市的三次产业比例为10.68%、62.95%、26.38%;咸阳市的三次产业比例为18.5%、52.18%、29.32%;渭南市的三次产业比例为16.09%、49.23%、34.68%;杨凌示范区的三次产业比例为7.93%、49.69%、42.38%。仅有西安市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三二一”经济结构,其他五市(区)还处于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时期,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转型升级。
关中地区的经济环境呈现出“一强多弱”的局面,西安市的各项指标高于其他市(区)。因此,实现区域内经济的协调发展,将是未来区域发展的重要内容。
2.3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体现了科技实力、服务环境、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发展因素。
(1)科技实力。关中地区集中了全省80%的教育资源和科技实力,拥有各类高等院校80多所,国家级重点科研院所100多个,科技人才100多万,年均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上千项,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其中西安是中国重点高等院校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在校学生人数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也是全国高校密度和受高等教育人数最多的城市。
(2)服务环境。2010年,关中地区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数1.19个,低于全省1.24个的平均水平;每万人拥有卫生床位数39.69张,高于全省38.2张的平均水平;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1.8人,高于全省47.68人的平均水平。在关中六市(区)中,西安市和铜川市的各项卫生医疗指标均高于全省和关中地区的平均水平,咸阳市的各项卫生医疗指标均低于关中地区的平均水平,渭南市的各项卫生医疗指标均低于全省和关中地区的平均水平。
2010年,关中地区各市(区)广播人口覆盖率分别为:西安99.40%、铜川98.72%、宝鸡99.45%、咸阳99.24%、渭南93.78%、杨凌示范区100%,全省的平均水平为96.71%,仅渭南市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关中地区各市(区)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为西安98.57%、铜川99.75%、宝鸡99.44%、咸阳99.58%、渭南96.07%、杨凌示范区100%,全省的平均水平为97.70%,仅渭南市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3)居民生活水平。2010年,关中地区各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西安22244元、铜川15884元、宝鸡18978元、咸阳18914元、渭南15918元、杨凌示范区22297元,全省平均水平为15695,关中各市(区)的水平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关中地区各市(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西安7750元、铜川4789元、宝鸡5040元、咸阳5056元、渭南4372元、杨凌示范区7128元,全省平均水平为4105元,关中地区各市(区)的水平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关中地区的社会环境分析指标总体上处于全省发达水平,但各市(区)在社会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缩小这种差距,对提升关中地区的整体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 增强关中地区综合实力的途经
3.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一方面,继续完善以西安为中心的公路网络建设,优化道路布局,加快连接中心城镇及通村公路建设,提高公路等级和通达能力。另一方面,积极推动通讯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提高宽带服务品质;推进区域内数字化建设步伐,建成有线、地面和卫星三位一体的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全面推进数字电视业务发展。第三,加快区内供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生活设施的建设,建成覆盖全区域的现代化生活设施服务系统。
3.2 实现区内各市(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中地区的经济环境呈现西安偏强、其他城市偏弱的发展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关中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发挥,这是关中地区各市(区)经济发展不协调的表现。因此,提升关中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就必须形成区内各市(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局面。一方面,按照“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规划,建设关中战略高地,基础是构建“一核、一轴、三辐射”框架,而其中的“一核”即西安(咸阳)大都市,是经济区的核心,起到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因此,需要加快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把西安建设成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另一方面,把与西安(咸阳)大都市比邻的渭南、铜川、杨凌纳入大西安都市圈,支持渭南、铜川、杨凌的城市建设,通过建设西临渭、西咸杨、西三铜三条经济轴,进一步发挥西安(咸阳)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第三,支持宝鸡的率先发展,将其建设成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成为关中地区的副中心。第四,改善产业发展基础和条件,促进企业集中布局和配套生产,积极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县(镇),形成具有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产业配套的城镇体系。
3.3 提升地区的社会环境品质
一方面,认真落实陕西省《关于加快关中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的决定》的精神,打破科技资源条块分割壁垒,有效整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科技资源,加快产学研用一体化;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和人才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将关中的科技优势转化成资源优势,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完备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储伶丽,郭江.关中地区对陕西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8).
[2]钟劲松.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与区域带动作用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1(5).
[3]陕西统计局.陕西区域经济发展呈现新特点[J/OL]. http://www.sei.gov.cn/ShowArticle.asp?ArticleID=220726,20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