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媒介形象传播的问题与对策
2012-07-26娄垂新
□ 文/娄垂新
(作者是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级新闻学博士研究生、共青团中央直属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资源协作部主任)
在今天的社会现实中,大众媒介对青年形象的选择性呈现,一方面体现着占社会主流思想的成人世界对青年成长的期待与控制,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成人世界将异质化的青年作为信息快餐和娱乐对象的问题。本文试探询在青年成长发展过程中大众传媒所反映出的问题,并对新大众传播时代特征与深层原因进行探讨。
失衡的媒介形象
青年的媒介形象是人们通过媒介长期观察、认识青年社会问题而产生的对当代青年的知觉性整体看法、最终印象和综合评价。其产生是媒介刻意塑造和追求的结果;评价者为社会公众;是公众的整体、综合性认识。
青年为报道核心的新闻事件在近几年频频发生,传统新闻媒体(如电视、报纸、杂志),新媒体(如门户网站、手机报),以及自媒体(如社交网络、微博、博客、视频网站)都在以不同方式、多角度呈现当代中国青年的媒介形象。
在新大众传播时代,媒体对青年媒介形象塑造的途径、方式发生了变化。自媒体平台上最活跃的人群是物质安全时代的80后、90后群体。在双向传播模式中,青年为核心的负面报道,如李双江之子驾车撞人案、李刚之子驾车撞人案、郭美美炫富等近期最引人注目的新闻事件,无一不是通过自爆或他人爆料,在互联网平台上最先获得了广泛关注和响应,网友们的言论更是被各大传统媒体和各大新媒体转载引用。青年为核心的许多正面报道也遵循了同一路线,比如最美舍己救人初中生、最美为乞丐撑伞少女、最美一吻救人的19岁少女等,都是记者乃至路人的图拍消息,最先发表于网络,然后引起电视与纸媒的关注。
通过媒体, 人们可以感觉到对80 后的认识从批判到盛赞的逆转,最初将80后定位于“啃老族、月光族、毕婚族、宅男宅女”等新词汇,并贴上了:责任感不强、追求物质和感官享受、心理承受能力差、道德观念弱化、颓废等标签①。然而,在奥运会及汶川救灾等事件中,80后获得了积极正面的评价,如“忘我、奉献、关注国家命运”等。这种逆转的背后,并不是80后本身发生了根本变化,而是媒体通过对事件的“选择”和“凸显”,形成一定框架,参与到社会事实的构建过程中。媒体框架的构建和对事物的刻板成见同样反映在90后身上。90后最先出现于人们的视野,则归功于双向传播的新模式,即由自媒体社交网络等平台上盛传的火星文、90后非主流自拍照、自我爆料等方式,成为网络流行,然后网络传播反哺传统电视与纸媒的传播,媒体反映的词汇也是:非主流、行为另类、自我、性格叛逆等②。以上反映了我国大众传媒对 80、90 后报道的框架构建,同时影响着人们对青年社会形象的定位。“议程设置”理论假说涉及新闻选择的“把关人”(gate-keeper)理论。新闻媒介通过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内容、设置议题,使这些内容引起公众认识层面的注意和重视。大众媒介对青年事件的集中性报道,比如马加爵杀人案等一系列青年杀人案件,以及李双江之子、李刚之子等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的纨绔行径的密集报道,不管媒介主观上怎样想,但客观上都起到了“议程设置”的作用,并以此引导公众“想什么”。一时之间,造成了青年媒介形象的失衡,民众在媒体上看到的印象深刻的多是当代青年的负面形象,不禁会产生“这一代人都怎么了”的想法。
报道中存在的特点与问题,一方面是传统问题,即主要源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成人视角的“异质化”,用成人的视角与道德观评判年轻人。另一方面,在新传播时代,追求个性、娱乐和市场导向的民主化、娱乐化和商业化观念,随着web2.0兴起成为对抗传统问题的武器,形成了一轮“反异质化”社会风潮,民众有了自己的表达渠道,无论“奋青”还是“愤青”,青年纷纷活跃于互联网、用恰当或不恰当的方式,积极表达见解、舒展个性;但是,我们看到缺乏规范意识的民主、娱乐与商业化,恰恰造成了青年媒介形象的庸俗,比如对女大学生的负面新闻,更使人形成了青年浮夸、脑残的印象;不少正面宣传又由于没有脱离“高大全”的官腔官调,而难以引发深层思考与共鸣。个性引发价值混乱、娱乐导致低俗化、市场又导致民众关注什么不少媒体就一窝蜂报道什么,反而造成了青年形象宣传的失衡。
主流价值、个性表达的青年形象塑造
这些都是媒体人需要在思想、调查与表达方面应注意的问题。首先,牢记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不能过分夸大光明面,也不能过分追求爆点,而夸大负面社会事件效应。其次,媒体的报道应注意不能漠视青少年的人格尊严。宜粗则粗、宜细则细,把握好面对青少年这一特殊的报道群体的报道分寸;尤其对于青少年的负面新闻或是受害者的新闻,要严守道德底线,避免二次伤害。比如李双江之子案件的报道,我国著名传媒法学者魏永征教授就认为可能侵犯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再次,在更高层次上,媒体对青年新闻事件的解读不能偏于表面化、模式化,缺乏深度报道,不能一味就事论事,或以大面上的总结归纳就浅尝辄止,应注意引导公众思考事件发生的深层社会原因。最后,比较隐秘却危害很大的问题是,媒体总喜欢做密集型报道,如今媒体人似乎越来越缺少“独立报道和选题”意识,总是转载他人的报道或跟风炒作。这种争先恐后报道同一热点事件,唯恐落人之后,客观上造成了公众无论从电视、报纸还是网络上读到的基本是雷同的新闻。独立选题,或者同样的报道、独立的调查、不同的角度对于新老媒体都很重要;同时,也要慎重对待自媒体选题,一定要经过核实;还要注意选题比例适当,密集地选取负面或正面事件而造成的“议程设置”会对公众无形之中产生强大的影响与误导。
对青年媒介形象的塑造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公众的正确评价,也在于社会示范效应,青年的心理特点是求知欲重、好奇心强,他们更多地需要从媒介资讯中得到社会的普遍观念、道德准则、行为模式,以满足自我成长与社会化的需要。在此过程中,传媒的导向会对当代青年世界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80后尤其是现在的90后们看到媒体铺天盖地宣传有权、有势、有钱的同龄人的负面新闻,未必不会产生效仿心理。再者,媒体自身也会养成或拘泥旧俗不思创新,或沉迷于娱乐、低俗与商业化泥潭的恶习。媒体人有三样法宝:1.追随主流价值;2.把握受众心理;3.保持准确和个性化表达。
从根源看,其实青年问题、媒体问题与社会问题是统一的,面对大行其道的社会阴暗面和潜规则,不甘心却被迫接受,于是在追求个性、自由、娱乐、商业的不理性解放的同时,任何有关于潜规则与社会不公正现象的青年问题都会使媒体与公众失去理性,而连篇累牍地报道,其中却少有切中问题要害者。而新大众传播时代的信息大爆炸,又把这些消息一股脑儿地塞给了我们。最终引发了“异质化”与“反异质化”的双重作用力,其中无序的、缺乏价值引导的“反异质化”又是新一轮“异质化”的诱因。
图1 2011年6月26日,苏州市金阊区培智学校校长刘嫣静到图书室查阅特殊教育相关资料图书。长期以来,她用真情呵护每个智障儿童,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她为“老师妈妈”。(沈鹏/摄)
图2 2011年11月10日,被评为“空军十大杰出青年”的空军航空兵某师特级飞行员、副师长杨永飞(左)登机后通电检查座舱内各系统状态。(贲道春/摄)
① 张有平,赵广平:《“80后”媒介影响初探——由大批判到盛赞的逆转》[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
② 栗蕊蕊, 崔海英, 王海建: 《媒体视野中90后大学生的形象评判及引导》, 《高校辅导员学刊》,第2 卷第2期201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