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竹声声,情亦深深

2012-07-26

山西文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空竹

我终于将屁股强按于写字桌前的座椅,要写写自己与空竹的一些恩恩怨怨了。对于这个题材,我已是五次三番地欲写又止。你想,在京城的居民健身活动中,放风筝抖空竹踢毽子,那是最炙手可热的几个单项啊,它既具民族特色又极受市民热捧,祖祖辈辈不知传承了多少岁月。况且京城大了,许许多多土著作家早将京都文化翻箱底似的搜了又搜写了又写,哪有你移民作家的立锥之地?尽管在我接触过的文学作品中还没见着空竹的话题,但毕竟是没见过大世面的区区小巫呀。每坐桌前,总会隐隐传来一个声音在问:你见过空竹吗?你听得懂它的语言、玩得转它的感情吗?犹豫让我一次次与之擦肩,但执著最终还是将我握起了手中的笔……

1

大地回暖,正是抖空竹的大好时光。于是,空竹的嗡嗡之声便在京城街道胡同、社区公园及郊外原野响了起来。听那声音,此起彼伏且隐隐约约,不由得让你手痒了心飞了,陶醉了也来神儿了。

掐指一算,这已是我与空竹神交的第三个春天。那年春末夏初的一个清晨,我在故乡的田间小路散步,远远看见两个与我年龄相仿的男子,在一果园的土围子角落抖空竹,几位荷锄农人在驻足观看。这就奇了,记得在当地的志书资料中,并无乡野俗民抖空竹的一丝记载,小小县城竟也玩转了空竹。出于好奇便也凑了过去,原来那师傅是我的熟人,叫陈廷海,记得他曾在市消费者协会上班。熟人见了当然高兴,他停下了空竹跟我聊了起来,谈当地玩空竹的人群,谈抖空竹的种种好处,谈着谈着便开始了我的动员工作。看他伸出的手心,竟各有两块鸡蛋大小的老茧,我便有点犹豫,他练空竹居然会投入如此大的精力和代价,值吗?况且我从事写作多年,握笔时手掌心平添一颗鸡蛋,该有多别扭呀。疑虑归疑虑,一种阻挡不了的诱惑,还是鬼使神差地让我提起抖竿跃跃欲试了。

先从最简单的抖开始。双手握竿,竿头要对齐,右手抖动时左手必须放松配合,而身体一定要面对空竹小头跟着移动,空竹方可抖动起来,三者缺一不可。若小头抬头,右手绳就向小头靠拢拉线;若后轮翘尾巴了,右手绳就向后轮靠拢拉线。左右线绳的夹角越大,调整平衡的效果也就越明显。你可别小视这个用一条线绳抖动旋转的小小玩具,要让它在抖动中不断加速,不断让其在响声大作时随着身体的腾跳翻飞而玩出各种花样,那可不是件易事,没有十分的毅力与汗水,十分的坚韧与磨难,那是不可能成功的。“四两拨千斤”也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也好,在空竹身上都会找到最好的诠释与注解。

待小小的空竹抖动之后,我返回北京,并很快融入了公园抖空竹的人群。京城是空竹的主要发祥地,从文字记载考证已有近千年历史,在高手如云的抖空竹境地,我确实是一颗小小沙粒。每天清晨,我背起空竹包到公园练功,除过雨天雪天或家中有事,我是极少缺勤的。六十多岁的老人,身板腿脚远不能与年轻气盛者相比,我就专挑一些简易安全的花样学练。一个单双手捞月,一个盘龙(汾阳竹人叫它“玉柱缠腰”),就学了半年多时间,但我笨鸟先飞,决不泄气。然后学平盘立盘,学反盘骗马,学背翻接轨,技巧越学越熟练,花样越玩越丰富。在阳光明媚的蓝天下,眼前是青松翠竹,四周是花香鸟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伴着旋律优美的音乐,将那轻灵的空竹舞动得蝴蝶一般在草坪上翻飞,心情该是多么的轻松舒爽啊!

有感情的空竹,教我牢牢记住了两点:一是虚心好学,二是动脑苦练。我学“肘花”就是最好的说明。去年夏天一个清晨,我早早来到公园,只见一位白发老者正抖空竹,手上玩的花样轻盈好看,这种技巧我从来没有见过。好奇心让我走近了老人。原来老人也姓吕,相互之间立即有了话题,我说吕师傅这叫什么花样?能教教我吗?老人说行啊,这个动作叫肘花。在比试示范几遍之后,吕老说他每天这个动作保二争三,即一口气要让空竹在右手肘部转动二三百圈,并说如今老了,年轻时参加北京空竹比赛,这动作转了六百多圈都未拿奖,人家冠军抖了七百多圈。从此之后我便每天苦练。当年秋天就抖出了七百一十三圈的个人最好成绩。那年国庆游园活动丰富多彩,舞台上一位姑娘进行空竹表演,那花样极像“肘花”技巧,但又不是。待她卸妆下台我便上前求教,姑娘说这叫“膀串儿”,要让右手握竿,让空竹在肘与背之间旋转。姑娘做完动作,我再上前打听,才知道她是沧州杂技团演员。自此之后,我便开始练“膀串儿”。世间之事无独有偶,一次练习时走来一位五十多岁的妇女观看,她谦虚地说,先生您能教我这个动作吗?我脸红了,说我也是刚刚练习。待我为来者演示几下之后,她接过抖竿,说还有这样的动作,话音刚落便抄起竹竿抖了起来,她那娴熟的动作利落洒脱,看得让人迷恋。原来这是“膀串儿”动作的逆时针玩法。我说您真像杂技演员。她谦逊一笑,说我就是杂技演员。告别时我说拜您为师,老师说一个月后来检查你的功课。师傅技艺高超,学生虽笨但也还刻苦。如今,我的“膀串儿”顺时针转到了五百六十圈,逆时针转也渐入佳境,但这位热心的老师至今都没来检查学生的功课。

空竹界有句行话叫“抖起来了”,这是一句十分吉祥的双关语。空竹抖起来容易,要抖出花样抖出名堂,那就不是一件轻松活了。抖空竹貌似力气活儿,其实更准确点儿说,它更是精活儿细活儿动脑筋的活儿。它是全身心的一项运动,各种花样技巧,要靠四肢及浑身许多关节的转动张弛,方可配合完成。一些不得要领的愣头青,常会被打得鼻青脸肿、伤痕累累。我右脚的大拇指甲就曾多次受伤,直至最后脱落。古人云:“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神分散。”其形其神其意其气,是抖好空竹、健身养性的四大法宝。上肢的提、拉、抖、盘、抛、接,下肢的走、跳、绕、骗、落、蹬,以及眼的瞄与追,腰的扭与随,头的仰与俯,都会在一个小小空竹的舞动中得到生动准确的灵活体现。

一项小小的抖空竹活动,对于人体的四肢舒畅、大脑发育、视力保护、血液循环及肠道消化,有着妙不可言的保健效果。

走吧,趁着美好春色,到公园去,到野外去,到广袤的大自然中抖空竹去!

2

听说北京广安门内大街建有一座北京空竹博物馆,这是我国第一座以空竹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我决计要到那里对空竹的来龙去脉看个明白。

那天我起了个大早儿,草草洗理用餐之后,便乘了78路公交直奔而去。博物馆建在报国寺古玩市场南广场西北侧的一座小四合院里,馆名的牌匾由我国著名作家王蒙题写,占地面积约二百平米。四合院的北上房为展览大厅,东西两侧厢房分别为原始竹木空竹加工坊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和荣誉室。一进大门东侧墙壁,是一幅古代儿童放鸽与玩空竹的嬉戏图,那古朴逼真的画风令人玩味。据说这是北京京鸣空竹厂厂长樊俊平先生在2006年9月的一份《北京晚报》上发现的,这位热心人将剪报送到了博物馆筹备处。这是山西太原晋祠庙宇中一幅壁画的描摹介绍,眼前这画也是原壁画的局部复原。晋祠建于什么年代?答案应该不算复杂,但在这里竟无人能向我揭示谜底,心中多多少少有点遗憾。在小院的西北角落,醒目地耸立着一只直径1.5米、重32.5公斤的巨型空竹,空竹底部是一条栩栩如生的攀龙。下角的解说牌子告我,这是北京空竹艺术团杨崇生、侯崇华两位高手,于2009年中央电视台挑战栏目中举起的空竹,它以27秒的惊人记录被载入中国上海吉尼斯能够成功抖起的最大空竹。

步入展室,一位方脸盘的老者主动过来担任解说,此人中等身材,一副慈眉大眼的善相给人一种好感与温暖。后来,我才得知他就是国家非遗项目抖空竹的第三代传人——李连元。

展室共分史话篇、工艺篇、技艺篇、传承篇四部分。李先生告我,空竹在我国历史悠久,传说三国时曹植曾做《空竹赋》,终因年代久远,该赋内容已无从考证。但是,据《中国通志》一书记载,早在宋代,耍弄杂技“弄斗”即为空竹之雏形。这里展览着明代荣兴堂刻本《水浒传》一书,在宋江征讨方腊的章节中,此人诗云:“一声低了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处漫徒劳。”据此推断,早在宋代,空竹耍弄已在民间兴起,空竹在华夏的历史最少应在千年左右。玩味宋江诗句,我说这也是一个谜语,谜底是空竹。李先生击掌一笑,“您说得有理。”

在浏览中,有几件陈列品让我很感兴趣——

一是明代永乐年剔红婴戏纹漆盘复制件。这件珍品现藏于美国洛杉矶博物馆,此件在台湾某博物馆长秦孝仪先生所编《海外遗珍·漆器》一书中收有原物拓片。得到消息,博物馆工作人员便四处寻找该书,随即又找到工艺制作大师对该漆盘进行重新仿制。看那展品并不算大,但其制作工艺却令人惊叹。只见那婴戏图中,一童子正抖空竹,旁边站着另一童子捂着耳朵作壁上观,那空竹之形状、抖动之技巧,以及观者的逼真形象,让我流连忘返。

二是故宫授权复制的一对溥仪玩过的空竹。这一大一小两只空竹虽显破旧,看得也并不打眼,但却是这里的“镇馆之宝”。清代皇宫曾有诗云:“妃子自矜身手好,亲来阶下抖空竹。”诗中描写了故宫里皇亲贵族闲得无聊的一种生活,而这对空竹正是其一个侧影。该对空竹的复制人叫张国良,1956年出生,是文化部命名的国家非物遗产项目空竹制作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从小跟随祖父、父亲学习空竹等手工业制作,人称“空竹张”。1994年,他的“实用型新型空竹制作工艺”成为国家专利,其制作与收藏的空竹珍品,曾在人民大会堂、澳大利亚等地展览。空竹大师这对以假乱真的空竹,让京城百姓第一次近距离目睹了末代皇帝的玩具。

三是京城王氏家族的空竹箱。在旧时,空竹这行素有“南唐北王”一说。南唐是指上海杂技老艺人唐双亮先生,他的拿手绝活儿是抖大盖儿,早在解放前就名贯上海滩、新加坡一带。而北王就是北京的“王氏姐妹”。箱子的主人就是“王氏姐妹”的父亲王雨田。那箱尺五见长,高约尺余,早已红漆剥落的箱盖上刻有“巧抖空竹”几字。箱内分上下两层,上层又隔为三格,分别放有红木轴单轮空竹、黑釉酒嘟噜瓷瓶及光绪年瓷盖各一;下层为一抽屉,内搁抖竿一对和线绳。王氏父女就是背着这件空竹箱忍饥挨饿,饱经沧桑,经历了新旧社会卖艺人生的两重天地。姐妹俩新旧社会两幅抖空竹照片,让人热泪盈眶。《王氏姐妹空竹》是新中国的第一个空竹杂技节目。

四是带图钉的空竹。这是一件竹木材质的双轮空竹,是中国杂技团王氏姐妹的传人李贞老太太捐赠的。中国杂技团享誉中外,足迹遍及世界115个国家地区。这只空竹已经随她参加了中外百余场演出。在日本演出时空竹因意外稍有失衡,为使空竹平衡,保证演出质量,她就找了一枚图钉钉于轮面。没想到嵌在中国空竹上的这枚日本铜钉,倒成了印证中日友谊的一段佳话。

空竹历史悠久,我国各地空竹形状尺寸不一,名称叫法也五花八门。在北方,人们叫“地铃”、“空钟”、“空筝”、“胡敲”、“地龙”、“响葫芦”、“风葫芦”、“闷葫芦”等;南方则称“响铃”、“地铃”、“转铃”、“天雷公”等;四川成都一带又唤做“响簧”。空竹分为单轮(木轴一头为圆盘)和双轮(木轴两头各有一对称圆盘)。双轮空竹较单轮更易操作,玩法也较少。而空竹圆盘四周的哨口以一大哨口为低音孔,周围若干小哨口为高音孔;各圆盘哨口数并不统一,分别为四响、六响、八响,直至三十六响不等。当空竹旋转加速时,各哨口发音高亢浑厚,声震四方。老北京人视空竹为圆圆满满、和谐之音的吉祥之物。天津人则视之为福禄(葫芦之谐音)之兆。

空竹是怎样制成的呢?早在明代先人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一书中,就曾对空竹的制作及玩法有过如下记述:“空钟者,刳木中空,旁口,汤以沥青,卓地如仰钟,而柄其上之平……制径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在陈列室中,以“空竹张”制作传承人张国良的空竹制作程式为例,将其中截板、锯筒、内粘、修活、锯竹片、外粘、磨口、扣盖、车活、修口、缠麻、车轴、上轴、灌胶、找平衡、打磨刷漆及装饰等十七个步骤及半成品陈列其间,一个竹木空竹成型约需五个工作日。

目前,空竹博物馆已征集单轮空竹59个,双轮空竹64个,异型空竹345个。在异型空竹展柜中,那些铜钱、弹壳、哑铃、棒槌、酒具、玉器、手帕、凳子、电子、鼻烟壶等各类空竹陈设得琳琅满目,让人看得目不暇接。其中,有一只瑞士制造的蓝碗双轮空竹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杂技团在欧洲演出时一位英国杂耍艺人的赠品。中国空竹流传海外的情景,由此可窥一斑。

看完展览,我问李连元先生国内空竹到底有多少种抖法?李说原宣武老区已纳入西城区管辖,最近北京西城区政府将出版一本《空竹集成》专著,他参与了该著作的编写,书中只单轮空竹一项技巧,就分为“翻江倒海”、“大鹏展翅”、“颈上花环”、“骗马”等41个系列,列入名目的有1143种花样。这个数字让人听得瞠目结舌,惊讶不已。

3

既然是写空竹,是写北京空竹博物馆的事情,那就无论如何不能再跳过李连元三个字,进行其他别的文字叙述了。好一个抖字了得,那咱就抖落抖落李连元的其人其事。

1947年,李连元出生在北京市宣武区天桥何家大院6号。这是一个大杂院,穷人家多,做小买卖的人家也多。那时父亲跟着爷爷学做各种糖果,别的东西买不起,家里做的红果糖、杏干儿糖、薄荷糖倒是吃了不少。李家大小兄妹六个,家贫孩子又多,哪儿能买得起牙刷牙膏保护一下牙齿呀。后来刷得起牙了,也是买一点牙粉或蘸一点咸盐,可是牙已经坏了,连元二十来岁时就已拔去了几颗槽牙。

真正记事是四五岁时候,那时爷爷父亲忙着养家糊口,奶奶和母亲忙完家务爱踢踢毽子抖抖空竹。大人玩儿的时候小孩儿是很开心的,也要跟在屁股后面模仿比试几下,小小年纪连元便学会了踢毽子,并掌握了花毽活儿里的骗马门、缠360度等高难动作。

解放初期,宣武城南有一座庙叫都土地庙,这里的庙会就是与隆福寺、护国寺、白塔寺与火神庙会齐名的京都五大庙会之一。五岁那年,奶奶带着连元去都土庙逛庙会。庙会上熙来攘往,铺摊儿地摊儿一家连着一家,卖绣花撑子的卖拍衣物藤子拍儿的货主喊唱得十分好听,眼花缭乱的小连元看着什么都新鲜,见着什么都高兴。只见那空竹摊上,单轮的双轮的空竹挂了好几串,每个空竹上的纸条上都标着是多少响,空竹的响儿越多卖价越贵。记得买一个10响的得花两三千元。那时的一毛钱叫一千元。奶奶跟空竹摊主是熟人,说一声张大哥我来抖两下,不等对方搭话儿便抄起一只抖了起来。爷爷父亲也是空竹高手,但和奶奶相比都得靠后。奶奶是旗人,虽年过半百仍是一副天足,她步有步法,手有手法,姿势落落大方。她边抖边回头告诉孙子:“空竹功夫,三分自己练,七分在人看。”说着,就将抖竿儿交给孩子。别看连元人小,学抖空竹也有了几个月功夫,他知道奶奶是让他在人前显摆显摆。只见他接过空竹,三下两下就将那活儿抖得山响,在众多围观者的叫好声中,狠狠向高空一抛,随即又轻轻地接在手中。这下可有戏了,许多小孩哭着闹着要买空竹,一会儿工夫空竹卖出不少。这下货主乐了,他随手拿起一只10响单轮送给奶奶,又拿起几张零票给孩子,连元死活没有接钱,只是两眼紧紧地盯着摊上的空竹。奶奶笑了,对摊主说:“家里三个孙子呢,你就再给一个吧。”那人笑笑让连元自己挑,他这下不再推托了,指指划划地挑了一个10响新空竹。

讲到这里,这位空竹大师得意地告我说,这一天真高兴啊,我和奶奶凭技术活儿挣了两个10响大空竹。刚刚五岁我就有了自个儿的第一个空竹。

连元打小人就聪明乖巧,用奶奶的话说:“会来事儿。”那时他上小学,放学之后卖晚报卖肥皂,什么来钱的小营生都干过,背了肥皂就往澡堂子里钻,晚报积压了就去永定门火车站。这样一来,书本费、学杂费有了,隔三差五还能给奶奶端回鲜鱼口的炒肝儿、磁器口的豆汁儿什么的。他说,爷爷过世不久父亲就下放了,奶奶和母亲操劳六个孩子不容易啊!此时看他,眼角里湿乎乎的。

空竹少且兄妹多,常常闹得你争我夺的,这一切奶奶都看在了眼里。有一天,老人说我教你们抖壶盖吧!壶盖还能抖?真没听说过,由于新鲜好奇,孙子们都把空竹丢在了脑后。奶奶拿起家中的壶盖手把手地教了起来。她一边抖一边告诉孩子们,抖壶盖有两种启动方法:一是将壶盖平放在地上,用空竹绳绕上三扣,随后慢慢缓提,盖儿就抖起来了。再一个办法是右手拿壶纽儿在空竹绳上顺着绕上两圈,用力一捻,顺势一抖也就转起来了。学着抖了一会儿,壶盖儿果然就在连元手上转了起来,他的脸上充满了得意。这一得意麻烦就来了。有一天,父母出门做生意,趁着奶奶出去买菜的空儿,家中就炸锅了,兄妹几人你抖壶盖儿,他试锅盖,连元一看急了,爬上八仙桌取下瓷杯盖儿,三下两下也抖了起来。没抖几下,那茶杯盖儿啪嚓一声落在了地上,顿时变成了一堆碎瓷碴儿,众人愣在了那里,知道捅娄子了。奶奶回来一看急了,反了天啦,谁让你抖杯子盖儿啦!你说,你说……还说什么呢?见孙子窝着个脑袋不吭声儿,奶奶气也消了,说有多少杯子盖儿能供上你练呀,以后只许抖空竹不许抖别的!后来,手上有了瘾的连元就不敢在家抖盖儿了,而是把杯盖子装在书包里,专找一些土软的地方去抖。不久,连元抖各种盖儿的技巧便在宣南一带小有名气了。

奶奶是1976年过世的。在整理她老人家的遗物时,在一块蓝布里包着一只空竹,那就是连元儿时跟奶奶在都土地庙会上挣来的那只空竹呀!摸着空竹触景生情,连元心中好酸好酸,泪水断线珠子似的落了下来……原宣武区是北京空竹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李连元一家的空竹史,只是这里诸多老北京人家的一个缩影。

李连元空竹艺术的真正展示与传承却是近年的事情。2002年他从北京纺织器材厂退休之后,在第二年“非典”时期就参加了老墙根社区工作,并担任社区文体主任。2005年被聘到广安门内街道办事处,积极协助政府将北京抖空竹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从民意调查,到挖掘历史确定传人,再到整理资料专家论证,此中甘苦只有其人知晓。紧接着,在申遗成功之后,又一头扎进空竹博物馆的筹建之中,直至2009年5月18日正式开馆。在空竹博物馆筹建期间,老李还帮助广内街道办成立了由50余人组成的空竹文化艺术团,将空竹抖到了悉尼、南非,抖进了国庆60年春晚和人民大会堂。他还在密云大兴等地建立培训基地17处,接收培训人员两千余人。李先生的一个单轮空竹,在2008年社区迎奥运活动和2010年北京博览会上,两次被北京市委书记刘淇抖过,如今已被天津空竹协会收藏。

老李告我,整天整天的忙忙碌碌确实累得够呛,但一走进这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一看见院子里寓意红火热闹的两棵柿子树石榴树,一切的劳累就会烟消云散。前些日子一位韩国的大学老师来博物馆参观,她看完展览又欣赏我的表演,执意要拜我为师,并说回国之后也要办一个空竹馆,求我一定帮她。我说到时候我带上空竹艺术团去给您祝贺!这真是“昔日空竹为生存,而今空竹抖太平”呀。

如今的李连元是北京市空竹博物馆的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办公室里,我看见许多奖状摆在那里,2008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他全国“群众喜爱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称号;去年“七一”,中共北京市宣武区委,又将他评为“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2007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李连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抖空竹的代表性传承人。其主题词是:传承人李连元,1947年出生,是广内街道老墙根社区居民,祖辈几代人以空竹表演而闻名京城。受祖辈影响,他不断研修空竹技术,多次在北京市获奖。2003年,其抖空竹技艺被录入《北京绝活》。眼下,李先生已将28位弟子作为第四代传人收到膝下,精心栽培。其中郝德来,今年54岁,祖籍山西省汾阳市冀村镇,2008年8月8日,曾随广内空竹艺术团参加北京奥运开幕式文艺表演,其直径为60厘米的阿基米德罗线大型空竹表演是他的绝活儿。

中餐是在李先生的办公室里涮火锅,在觥筹交错中他的两句酒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保护非遗不仅仅是要留下一段记忆,更重要的是传承与发展。传播出去才是最好的保护!

“有空常来啊,就跟到了我家一样。一定来啊!一听到空竹声,吉祥快乐准附在了你的身上。我就希望人与人之间就像空竹的高低音混响在一起,圆圆满满,融洽和谐……”

4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中华民族无可替代的深厚文化底蕴,承载着中华民族扑朔迷离的文化渊源基因,像木偶、皮影、剪纸、京剧、空竹、花棍……像蕴藏于故乡的汾州地秧歌、田屯围铙、窜黄河、汾酒酿造、八盘八碗筵席……诸多的活态文化遗存,由于受人类社会结构和生态环境改变的影响,以及它们自身存在形态的局限,必然带来其存在环境的狭窄与恶化。有专家指出,在中国,每分钟都可能有一位老艺人、一门手艺或一首民歌消失,每秒钟都可能会有一幢老房子被拆掉,都标志着一份文化的流失。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的今天,北京抖空竹“申遗”成功,无疑是对空竹这一传统游艺的最好保护,但抢救和保护只是将它从困境的泥沼中拉了一把,给它暂时铺出一条喘息的生路,要让这项技艺传承与发展,还要靠像李连元、张国良这样一些传承人物与今后多少代人的呵护与努力。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2006年2月,北京市政府组织“北京风情,舞动悉尼”对外文化活动,广内空竹文化艺术团一行10人,代表北京人民到澳大利亚展演。在11天时间的演出活动中,几乎场场爆满,小小空竹给当地土著与华侨带去了无穷乐趣。特别是那次行进表演将整个演出推向了高潮。当演艺队伍在乔治大街行进时,沿途20万市民热情观看,当地政府不得不出动警察马队为之护行,气氛热烈隆重,轰动了整座城市。当地最大的英文报纸《悉尼日报》在显赫位置给予了报道。

北京奥运期间,空竹艺术团的50余名演员五次走进“鸟巢”参与大型文艺演出。特别是奥运开幕式表演及残奥会的闭幕演出,十万人的会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五个直径1.2米的巨型空竹,分别用红蓝黄绿黑五条盘龙代表奥运五环,抖出了这座古老名城的文化特色,也抖出了13亿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2009年9月,北京市政府组织空竹、腰鼓、花棍等独具中国和北京特色的艺术团队,第二次走出国门,应邀参加南非“约翰内斯堡狂欢节”。在沿途长达5.8公里的行进表演中,身着浓艳民族特色服装的演员们,以灿烂的笑容和精湛的艺术,让南非各个部落一万七千多居民及当地华人华侨为之倾倒,在一片“空竹、空竹”的呼叫声中加深了中南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如同京剧是中国戏曲的“国粹”,空竹也是中国杂技的“国粹”。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杂技也迎来了艺术的春天。1950年,当时的中国杂耍团进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演出,受到周恩来总理的关心,建议改为中华杂技团,这就是中国杂技团的前身。北京王氏家族的不少后人也陆续加入了这个团队。老实讲,多年来中国杂技艺术界对于空竹——这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瑰宝的挖掘、整理、继承和发展,都曾进行过艰苦的探索与提高,并取得了很令国人振奋的巨大成绩,在许多重大国际比赛中获得金奖,让世人注目。

而在群星璀璨的万花丛中,由中国杂技团精心推出的《俏花旦》技高一筹、独树一帜。这个由王氏传人王桂琴老师编导的空竹节目,巧妙自然地将京剧、武术、体操、舞蹈融为一体,让十位头戴鸡翎的美丽姑娘,在眼花缭乱的翻转腾跳中,将众多飞舞的空竹在手上不停地抛挑传接、来回转换,把传统杂技与中国京剧的刀马旦动作演绎得美轮美奂,让惊呆的观众难以置信。2005年,《俏花旦》在第26届法国明日国际杂技节上,获得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并在2007年的春晚中引起巨大轰动。一个空竹节目轰动了欧洲,几天时间就签出了在欧洲许多国家巡演的合同,足足半年的生计排得满满当当。捉襟见肘的穷日子,一夜之间走上了锅满盆溢的富裕之路。为着亲眼目睹,那年夏天,我专程到首都东城的天地剧场欣赏了这个节目。我想,话剧有《雷雨》、《茶馆》,歌剧有《江姐》、《洪湖赤卫队》,舞蹈有《丝路花雨》、《千手观音》,空竹有《俏花旦》,都应成为中国优秀文化发展的里程碑。

精湛的舞台表演,肯定是中国空竹的“阳春白雪”;但遍布神州大地的空竹群绝对不属“下里巴人”。空竹走进杂技表演团体,是要技高一筹,是能给人看到中国空竹的前景与希望。但登上大雅之堂的空竹仅只双轮空竹,一是要它安全,二是双轮极少后转,直接面向观众又多了几分礼貌。但是,更多的高难动作多是在单轮上完成,民间众多的大师级高手也多是在单轮空竹上出彩。写到此处,只能说一句中国空竹花开两朵,各表一技,让它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去独领风骚吧!

今年5月,在“世界文化遗产日”期间,将由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组织举办中国第二届“广内杯”空竹邀请赛。我在默默祝贺的同时,也衷心地希望能有更多民众主动参与进去,更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积极地发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抢救民族现存的一些历史记忆,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做一点微薄的付出与奉献。

写到此处,我突然又想到抖空竹传承人李连元先生告我的话:传播出去才是最好的保护。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我们能传承下去吗?十年二十年,还是一百年二百年?

此时,风靡京城的抖空竹声又隐隐传来。空竹声声,情亦深深……

猜你喜欢

空竹
活力“空竹少年”,舞动吧
15米空竹龙舞起来
第一次抖空竹
飞吧,空竹
小小空竹抖起来
飞吧,空竹
Beijing Diabolo Museum
学抖空竹纪事(外四首)
“空竹老人”创意人生美
绳上翻飞的空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