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和日本对欧盟看法比较

2012-07-25刘作奎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2年2期
关键词:中欧欧洲贸易

刘作奎

中日双方在国际关系多个议题上存在不同看法,但也有很多共识。在两者的对外关系中,欧洲/欧盟均占有一定的地位,那么两国是如何看待欧洲这一地理区域和欧盟这一特殊实体呢?有什么差异和共同之处呢?本论文以两国决策者为主进行论述,并辅之以学术界和其他领域权威人士的观点加以分析。

在国际学术界,涉及此课题的研究较少。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中国和日本对欧看法不具有可比性,更谈不上启示。但通过文献梳理和实地调查,笔者认为,尽管中日之间在国情和对外战略上有着较大差别,但在对欧问题上表现出较多的相似性。中日都距离欧洲较远,都将发展同欧经贸关系作为双边关系的基础,两国对欧贸易摩擦都是各自对欧关系的主要问题,而且在发展对欧关系中美国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总而言之,该项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性,除了能够给决策者和学术研究者提供一定的知识积累外,还能从比较研究中获得启迪。

中日对欧看法的演变

中日两国对欧政策均经历了两个明显的发展阶段,即从冷战开始到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一阶段,各自对欧关系尚未得到充分的挖掘;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为第二个阶段,各自对欧关系从经济领域扩展到包括政治领域在内的全方位合作关系,取得较大发展。

冷战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领导层确立了“一边倒”的对外战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结盟,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中国明确把西欧列入美帝阵营而视为战略上的敌人,而把东欧列入同一阵营中的同志。在文革当中,中国外部环境由于受到美苏两大集团的挤压,实行所谓的“世界革命”,亦即“四面出击”战略,这一战略是林彪在“文化大革命”前期提出,在1966年8月12日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上被肯定,主张对“帝、修、反”(指帝国主义者、修正主义者和反革命分子)不加区别一律打倒,以“世界农村”(指亚、非、拉广大地区)包围“世界城市”(指北美、西欧),推动“世界革命”。在这一时期,中国领导层基本上把欧洲整体上作为一个对抗者。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发表,两国关系缓和,中国的对外战略调整为“一条线、一大片”。在这一政策中,除苏联之外的整个欧洲地区又成为中国争取和联合的对象。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中国决策者经历的几次对欧战略转变,在本质上是以“战争与革命”论为基本指导思想的。毛泽东等人认为,中国国力较弱,要想在即将爆发的战争和革命中不被消灭,就得不断寻求盟友,联合一个集团对抗另一个集团,以求得最大的安全收益。

同期的日本在冷战中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也采取“一边倒”政策。二战中的战败以及冷战中与美国结成的同盟关系,使得日本外交形成了对美国的绝对依赖。在日美安保条约的保障下,日本潜心发展经济,对欧一直保持战略合作态势,未发生像中国那样明显的变动。不过,日本、西欧国家虽与美国同属一个阵营,但日本的外交政策并未十分关注欧洲。在日本外交官眼里,日欧关系在日美欧三边关系中是最弱的一边。1950年代日本首相吉田茂提出的“吉田主义”确立了美国的核心地位,基本上未提如何发展同西欧的关系。1960年7月池田勇人任首相后提出了自由世界三支柱理论,即西欧、美国和加拿大、日本三个支柱的作用,第一次把欧洲提升到国际秩序三足鼎立的地位。但日本主要担心欧洲经济一体化后自己被甩出国际主流经济圈,欲借“建立一个紧密的北美、西欧和日本的自由世界三支柱结构”①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Gaimusho Press Releases.Tokyo: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1962:50来维持双边经济关系,未在战略上充分挖掘西欧的潜力。20世纪70年代田中角荣首相试图与欧共体国家建立更密切的关系以抵消同美国贸易的损失,贸易合作是双方的主旋律。这一阶段日本一直把欧共体视为是一个重要的贸易伙伴,把欧洲市场看作是一个重要的市场,双方在政治和安全合作上鲜有创设。

总之,从冷战爆发到20世纪70年代,中日对欧洲的看法具有明显的不同:中国更多关注政治和战略方面更具宏观色彩的对欧诉求,而日本更多关注经济方面的对欧具体诉求。双方的共同点是:在中日战略潜意识中,欧洲只扮演着美苏阵营仆从国的角色。由于欧洲在战争中遭受重创,战后西欧又意在加强内部一体化,东欧则牢牢掌控在苏联手中,整个欧洲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明显下降,因此,中日对欧事实上均没有发生真正的战略安全合作,双方本质上只是把东欧和西欧作为两极格局中维持各自阵营团结和稳定的成员。

从1981年开始中国对外战略转变为执行全方位开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在这一次对外战略的重大调整中,邓小平对外战略思想依据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并把欧洲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键地区。①张祖谦.欧洲是决定和平与战争的关键地区:学习邓小平有关欧洲问题的论述.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11)邓小平坚持认为中国可以以独立自主的姿态纵横捭阖于大国之间,而不需拴在任何一架联盟战车上,因此中国对欧的政策定位开始变得具体明确。1985年4月17日邓小平在会见比利时首相维尔弗里德·马尔滕斯时,比较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了他的欧洲观。他说:我们希望有一个强大联合的欧洲,同时也希望有一个执行独立政策的欧洲。欧洲只有在联合强大基础上才能有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政策,分裂的欧洲不可能有独立自主的政策。……中国和欧洲可以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帮助。我们把欧洲的发展当作和平力量的发展,制约战争力量的发展,也希望欧洲把中国的发展看作和平力量的发展,制约战争力量的发展。②冷溶,汪作玲主编.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039邓小平的这一外交理念经历冷战结束至今,成为中国对欧外交战略的指导原则。正是在此基础上,中国与欧共体/欧盟开展了全方位的经贸和政治合作,自1975年中国和欧共体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双边经贸合作日益深化,政治关系取得长足进展。尤其是从1995年到2004年,中欧关系经历了一个持续良性发展、关系日益提升的“蜜月”期。2004年5月,扩大后的欧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第四大外资来源地,也是中国最大的技术引进来源地,而中国则成为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是第一大贸易伙伴)。但中欧之间也存在一些矛盾,双方的贸易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欧盟对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有颇多的批评,双方在处理一些国际问题如人权问题、国家主权问题等也时有矛盾。欧盟时常借人权、宗教等问题来干涉中国内政。

20世纪80年代日欧关系开始由经济合作转向政治和安全合作。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日益寻求强化在全球的政治影响力,并认为欧洲可以作为日本扩大国际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支点”。曾担任外务省次官的栗山尚一在1980年代末期就尝试构筑国际战略力量版图,他在提出全球三个主要经济体的力量分配时,提出美、欧、日的“5-5-3”结构,并宣布日本要与美国和西欧共同承担创建和维持国际秩序的责任。①Kuriyama T.New Directions for Japanese Foreign Policy in the Changing World of 1990s:Making Active Contributions to the Creation of a New International Order.Tokyo:Foreign Press Center,1990:13以此为指导,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竹下登首相任内,积极倡导在三根支柱基础上的“和平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扩展官方发展援助,促进国际文化交流”②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Tokyo:Diplomatic Bluebooks,1988:291。1990年1月日本首相海部俊树访问欧洲时,宣布日本向波兰和匈牙利提供总共20亿美元的贷款援助,并表示如果其他东欧国家在民主改革上有所进展的话,日本愿意扩展这种援助。日本还积极参与欧洲重建和开发银行③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是二战后由美国、日本及欧洲一些国家政府发起成立的银行,于1991年4月14日正式开业,总部设在伦敦。主要任务是帮助欧洲战后重建和复兴,尤其是帮助和支持东欧、中欧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是继美国之后第二大贡献者。栗山尚一认为,日本广泛参与东欧改革和建设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东欧国家政治和经济改革成就不但对重建欧洲国际秩序很重要,而且这种改革有助于重构东西方关系。”④Kuriyama T.New Directions for Japanese Foreign Policy in the Changing World of 1990s:Making Active Contributions to the Creation of a New International Order,Tokyo:Foreign Press Center,1990:191991年7月双方联合发布了《欧共体及其成员国—日本联合宣言》,双方开始建立包括政治对话与合作在内的全面而广泛的关系。⑤Reiterer M.Japan-EU Relations after EU Enlargement.Asia Europe Journal,January 2004,2(1):33

进入21世纪时,日本对欧盟的主要官方交往有下列几个特点:首先,欧盟被日本描述成是日本重要的贸易伙伴,日本官方一直密切关注欧盟扩大的经济影响,经济导向而不是政治导向构成日对欧外交主旋律,在经济关系中如何解决双边贸易摩擦是主要问题;其次,在日本官方文件中屡次强调欧日之间拥有共同的安全优先重点(在北约框架下应对全球安全尤其是非传统安全问题)、相同的民主价值观念和市场经济发展理念,并且都是全球深具影响力的“民事力量”,强调日本和欧盟合作有利于促进世界范围内的和平与稳定;再次,日本也强调了欧盟在亚洲安全上所扮演的积极角色,尤其是在朝鲜半岛和伊朗核问题上;最后,日本强调自己和欧盟在环境问题上的先发优势地位,并且在发展低碳技术和节能环保问题以及减少温室气体排上双方可以互相合作。①文件参考历次欧日/日欧峰会联合声明.http://eeas.europa.eu/japan/summit_en.htm

这一时期,无论中欧关系还是日欧关系都经历了全面发展时期,双方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进一步扩大和展开。但贸易摩擦分别是各对欧边关系的主要矛盾。同时,中欧双方的价值观矛盾明显凸现出来,欧盟借双边制度理念的不同而时常干涉中国内政。而欧日之间则因价值理念相同,并因共同秉承“民事力量”理念而形成了更多的认同。不过,日欧之间的战略安全合作和战略共识仍有待加强。

以上简单梳理了中日同欧洲/欧盟关系发展的历程,下面笔者就双方对欧关系看法的一些核心议题进一步深入比较研究。

中日对欧看法核心议题比较

1.中日对欧盟的战略重视程度有着本质的不同

中国官方一直认为,欧盟是世界上重要的一极,是抵制霸权主义、维持世界和平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欧洲一体化就是摒弃战争、寻求和平发展以及扩大欧洲影响力的过程。中欧在国际舞台上可以充分配合,互相借重,维护多边主义,实现国际社会长久和平。中国官方对欧洲一体化的支持是不遗余力的,在欧洲一体化发展先期阶段,中国的支持态度非常旗帜鲜明,以致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欧共体共有12个成员国)有人说中国是欧共体的第13个成员国。②消息来源于2009年4月27日上午笔者参加改革开放论坛,前外交大使丁原洪接见捷克外交部代表团一行时,在谈到中欧关系时提到这一话题。1986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欧盟后,欧共体扩大为12个成员国。日本则认为欧盟/欧洲是自由世界三个支柱(美欧日)中的重要支柱之一,这一支柱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用很大,但日欧关系很大程度上应纳入日美“特殊关系”框架下。尽管日本对欧洲抱有很高的制度和价值认同感,并且长期奉行“脱亚入欧”政策,但二战后,其追随欧洲的政策出现明显偏转,在战略上更加倚重美国。从两国决策者的战略思维中可以看出,日欧关系具有很强的战略依附性,而中欧关系具有相对独立的战略含义。

战略权重的差异使得中日两国在判断欧盟的作用时,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中国决策者几乎无一例外地给予积极和乐观的评价。他们称赞欧盟的(一体化)政策明智而有远见,对欧盟的力量和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并对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深感满意,①Shambaugh D.Eberhard Sandschneider and Zhou Hong, China-Europe Relations:Perceptions,Policies and Prospects.Routledge,chapter,2008:7支持欧盟成为全球国际格局中真正的一“极”②相关内容参考杨洁篪.“中欧关系60年”专刊致词.欧洲研究,2009(5)。日本决策者则对欧盟采取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看法。由于存在日美安全框架,日本从自身利益出发,相对低看欧盟在全球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欧盟同日本一样对美国存在较强的依附关系,欧盟在全球的影响力也难以成为真正的一“极”。鉴于欧盟机制的复杂性并且经常遭受危机,欧盟在日本决策者看来并不是一个稳定而充分的战略力量。

影响中日对欧战略权重的核心影响要素是美国。中国决策者从维护和平、反对霸权的角度出发,积极联合欧洲平衡美国,并随时关注美欧联合可能对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造成的影响。而在日本的战略中,就没有中国对欧洲这样相对迫切的战略需求,日本的安全利益是捆绑在美国身上的,并不希望有制衡性的角色平衡美国的实力。对日本来说,更期待看到美欧的合作效应,甚至想从中扮演粘合剂的作用,借此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

中日对欧战略重视的差异有时很难从高层会晤和公报中体现出来,但从一些外交官的实践经历中则可以发现端倪。笔者曾专门与欧盟官员进行了交流,较具代表性的是丰儒狄(Rudie Filon)。他曾是欧盟驻华代表团发展与合作处一等秘书,2010年转任欧盟驻日代表团媒体、公共和文化事务处长。他在高度评价日欧关系重要的同时,也认为日本政界忽视欧盟,官员言必称美国,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欧盟驻日使团在哪里。而在中国官员眼里,欧盟至少是作为与美国同样平衡的一极来看待的。③2010年7月9日在欧盟驻日代表团参加“日本欧洲圈活动”.http://www.eucircle.jp/faculty/index.html日本庆应大学的让·莫内教授、田中俊郎教授也认为,中国相对重视欧盟,而日本相对忽视欧盟。①2010年5月10日在欧盟驻日使团参加欧方举办的“欧洲日”庆典活动时与田中俊郎的谈话。

2.中国在发展与欧盟还是欧盟成员国关系上有差异

对欧战略重视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了中日两国同欧盟打交道的方式。由于中国对欧洲作为一支整体性力量看待,因此对发展与欧盟关系比较重视。当然,鉴于欧盟的特殊制度框架和决策体系,发展与欧盟成员国关系同样是中国对欧关系重要的一部分。

中方2007年的调研表明②本次调研由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中心支持,中国社科院欧洲所2006年执行调查。本文在相关论述中涉及到多次调研内容,主要包括社科院资助、欧洲所承担的调研(2007、2008),以及由欧盟资助、社科院研究生院承担的调研(2010年)。其中欧洲研究所承担的调研2007年有官员和民众的调查,2008年只对民众进行了调查。社科院研究生院2010年采取完全随机抽样的办法对官员和民众做了调查。,在考察欧盟与重要成员国的地位和作用时,决策者认为欧盟的地位和作用是最高的(“极其重要”选项占到55.6%),但从总体重要性(“极其重要”与“比较重要”相加)来说,他们认为欧盟的重要性与英国、法国和德国的重要性基本持平(均为90%左右)。官员们还认为欧盟和成员国的地位和作用是互相借重的,成员国英、法、德因联合在欧盟的旗帜下而变得具有重要的全球性影响,否则只是区域性重要大国。见下表:

说不清英 国极其重要 比较重要 不太重要 完全不重要 不知道/28.6% 62.7% 4.8% 0 0.8%法 国 24.6% 65.1% 7.1% 0 0.8%德 国 30.2% 61.1% 5.6% 0 0.8%欧 盟55.6% 36.5% 4% 0 0.8%

由于存在这样的认识,也就注定了中国官员对欧盟政策尽量会采取“两手抓”的办法,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策略来处理欧盟及成员国的关系。2010年中方对222名政府官员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在问及发展同欧盟关系,是应集中在欧盟层面还是成员国层面时,官员最多选择的是“欧盟和成员国应给予同等关注”(52.1%),其次选择的是“关注成员国”(38.4%)。欧方一些官员和智库经常批评中国,说中国灵活发展与欧盟和成员国关系进而达到“分而治之”欧盟而获得实际利益。实际上,中国采取这种做法更多是一种策略性手法而不是战略性的。由于欧盟还远未发展到一个超国家组织的程度,导致很多问题在欧盟层面无法解决,中国只能寻求在成员国层面来予以解决。

日本则不然,它在思想意识里对欧盟是持怀疑态度的。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欧共体/欧盟始终没有明显体现在日本政府文件中,经常放在“与其他国家关系”类别中。更有甚者,日本政府仍不能肯定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实体的合法性。日本主管经济事务的官员甚至在1978年2月评论说:“欧共体没有什么权威,也不知道对谁负责。”①Edstrom B ed.The Japanese and Europe:Images and Perceptions.Japan:Curzon Press Ltd,2000:251979年首相大平正芳就直言不讳地说,日本与欧共体关系“等同于日本与西德、英国、法国等一系列双边关系,因此我认为我们应以同这些国家的双边关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②Wilkinson E.Misunderstanding:Europe versus Japan.Tokyo and London:Chuokoronsha,1981:247,日本惯有的思维方式影响到对欧盟的认识。从自身的外交决策经验出发,日本人清楚知道国内因素(尤其是政治不稳定、过于突出民主决策)会对外交决策能力产生何种限制,认为欧盟这么一个机制混杂又过分强调民主的行为体,在实施外交政策上将会举步维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持续发展,日本对欧盟和成员国权重有所改观,不过,它在战略上对作为一个整体的欧盟还是比较忽视的,仍对成员国外交有所偏好。2005年由于欧盟制宪进程受阻,日本国内再度蔓延对欧洲一体化的怀疑情绪,2005年的日本外交蓝皮书再次明确宣布将发展与欧盟主要成员国关系放在突出地位。③Diplomatic Bluebook.Japan: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2005:76目前,日本政府认为在经济领域中欧盟对外的影响力无疑大于其各成员国的简单相加,但就政治和安全领域而言欧盟却明显矮下去一大截,因此其对欧外交重点仍然放在与欧盟主要成员国的双边关系上。④董礼胜,董彦.战后日本与欧盟关系发展演变的概述及分析.欧洲研究,2007(4):123

3.在处理双边的贸易摩擦等问题上,日方拥有更多的经验

贸易摩擦是中欧关系中的主要问题,涉及到贸易不平衡问题、欧盟是否授予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反倾销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等。尤其是2008年以来,欧盟的反倾销投诉、不给予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在人民币问题上施压等造成中欧关系一度紧张。

在中欧经贸关系问题上,中方官员一直以相对坦诚和客观的态度来应对。从历史上看,中国在发展同欧盟贸易中所受优惠良多,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作为中国最大无偿援助方,欧盟给予中国的发展援助让中国的贸易发展更多的受益。中国决策者日益认识到中欧是一对相对稳定的双边关系,并在促进贸易发展、技术引进和升级等事关国家发展战略上,欧盟会起到更大的推进作用。因此,中方十分重视欧盟在中国长远发展中的分量,在处理贸易摩擦问题上中国能够更多感受欧方的诉求,并分析原因。正因为有上述战略思维的存在,即使在2008年中欧关系遭遇到最低点,国内也出现对中欧关系能否良性发展的怀疑声音,但中国从事欧洲事务的职业外交官仍认为,中欧关系不能因中欧经贸和政治摩擦而受影响,中欧只能相向而行,伤害对谁都没有好处,强调推动中欧关系发展对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作用,着眼中欧关系长远发展。不过,中国解决同欧盟的贸易争端的经验不多,基本上仅限于通过世贸组织等国际机构来调解双边贸易问题,通过“打国际官司”而在国际制度框架内解决问题。这是一个普遍而常用的办法,但从长远看不利于双边矛盾的解决。由于解决问题的创新性办法较为缺乏,目前双边贸易摩擦协调的进展也相对缓慢,处于态度积极但成效急需提升的阶段。

同中欧贸易关系不同,日欧贸易几乎是“打出来”的。中方现在面对欧方遇到的问题,日本早期都碰到过,甚至遭受到欧方更为严厉的反对措施。日欧贸易关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二战后到80年代。1952年在盟军占领下日本获得独立地位,在美国全力扶持日本经济发展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政策下日本经济恢复很快,并对欧洲经济形成冲击。由此,欧洲对日本的经济发展开始了第一波的反击和遏制。这一点从20世纪50年代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问题上表现得比较明显。如果不是美国的强力支持,欧洲国家的强力阻挠将使日本很难有机会加入关贸总协定。欧洲人一直担心日本的廉价劳动力制作的产品,以及当时日本忽视知识产权和商标法,并在美国市场采取产品倾销的做法。①Masamichi H.Trade Problems between Japan and Western Europe.Farnborough: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1979:1日本的纺织品尤其对当时的欧洲造成威胁。英国、法国、荷兰和德国政府强烈抵制日本的关贸总协定成员资格。在欧洲强大的怀疑主义的气氛下,日欧关系发展缓慢。日本经历波折于1955年加入关贸总协定后,仍有14个国家(很多是欧洲国家)仍然援引关贸总协定第35条不与日本缔结关贸总协定贸易关系。由于欧洲的态度,日本对欧洲经济共同体于1957年建立时的心情是相当忐忑的,担心欧洲共同对外关税政策可能对日本与欧洲贸易造成的不利影响,担心欧洲将形成一个贸易集团,把日本排除出去。事实上欧洲国家也一直是这么做的:1958年比利时决定对从日本进口的货物增加24项限制,并引用关贸总协定第35条来保护自己在欧洲共同体市场的利益。此外,德国和意大利也保留了许多对日本进口产品的限制。从1960年开始,德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陆续解除第35条对日本的限制。然而,大约有28种产品(包括纺织品、瓷器、餐具等)仍受到独立的配额限制。1962年7月日本政府出台了首份对欧共体政策文件,主要目的是协商讨论双边贸易中的保护条款问题,反对欧洲的贸易歧视政策。经过几轮艰苦的谈判,最终以失败告终。1970年1月1日欧共体的共同商业政策生效。然而,欧共体的许多政策,诸如新的共同进口制度是直接指向日本的。日本与部分欧共体成员国贸易竞争阻止了欧共体试图协调与日本关系的努力。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单边终止美元对黄金挂钩,并决定对外国进口的所有商品征收附加费。这促使日本对欧共体产品的出口开始加速,尤其是半导体和电视机、卡式录音机、电子产品、轮船和汽车,导致欧共体对日本的贸易摩擦日益加剧。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日欧贸易纠纷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欧共体/欧盟揪住日本开放国内市场问题不放,以寻求解决双边的贸易不平衡问题。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后双方贸易额稳步增加,但日本从欧共体进口始终不到整个进口的7%,而且大多数集中在原材料上。于是欧共体将注意力转向对日本“封闭的市场”施加压力。1984年欧共体委员会驻东京代表团多次指责日本“进口不透明”,双方的口水仗一直打到今天。

摩擦只有通过不断的沟通和讨价还价才能解决,日本早期受到来自欧方的贸易压力要比中国大得多。在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上,日本除了采取对话磋商、借助国际贸易机构来解决纠纷外,还借助援助手段来解决问题。冷战结束后,中东欧国家在私有化改革和经济振兴、安置难民、销毁原苏联核武器上需要大量资金,而且中东欧国家积极准备“重返欧洲”,日本看准良机于1991年向设在伦敦的欧洲复兴与开发银行注入资金。该银行的促进投资研究组与日本进出口银行紧密合作,对中东欧进行投资,方便日本公司进入该地区市场,加强了日本在欧投资的多元化,更密切了与西欧国家的合作。此外,通过价值共同体的影响,日欧在贸易问题谈判获得了不少突破。双方目前正在磋商的建立自由贸易区也为贸易不平衡问题的解决打开了一个豁口。可以说,在同欧共体应对贸易问题上,日本是先行者,很多经验和做法值得中方借鉴。

中日对欧政策为国际关系中三边关系互动打下基础

上文对中欧和日欧政策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分析。事实上,国际关系都是动态发展的,并随时会出现新的分化组合。中欧和日欧关系演进将对构建未来新的中日欧三边关系日益产生影响。

中欧关系迅速发展有形和无形地伤害到日本在亚洲乃至全球体系中的地位。近年来,欧日发展所仰赖的经贸关系整体呈下行态势。2007年,中国打破日本维持30年的记录,成为欧盟最大进口国。2008年日本仅为欧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远落后于美国和中国。2009年日本在欧盟进出口市场份额分别下降5%和3%,同中欧贸易形成了较明显的反差。日本对欧盟的投资也逐年减少,2009年撤资达23亿欧元。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的竞争,欧盟和日本在开放市场问题上更为保守,纠纷难以协调,双方经贸关系疲态初显。

共同的制度和价值观曾是推动日欧积极合作的纽带。不过随着全球化的加深、新兴经济力量的增长,传统的西西合作日益失去其分量,G20取代G7和G8就是一个证明,日欧在国际舞台上以价值观为基础合作动力不足。而自2010年以来欧盟的战略东移以及对新兴经济的愈加重视使得中欧关系的发展充满了活力,日欧关系有些相形见绌。这一点也可以从欧盟对中日不同战略权重中可以看出来。在2010年欧盟最新的战略伙伴关系评估报告中,中国被提升为第二位,而日本则只占到第6位。①冯仲平.新形势下欧盟对华政策及中欧关系发展前景.现代国际关系,2011(2)(伙伴关系的顺序为:美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日本、加拿大、墨西哥和南非等)。尽管一些学者认为,日本仍被欧盟视为在亚洲地区的首要伙伴国,②Reiterer M.Japan and the European Union:Shared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Asia Europe Journal,2006,4(3):346但中国对欧盟来说更具全球性战略意义,从全球战略上看,其优先重点要强于日本。

鉴于上述事实,日本明显加强了与欧盟的务实合作,力求在解决双方经贸摩擦等问题上有所突破。首先是巩固已有的对欧政策优势和传统,强调双方共同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市场经济理念、均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民事力量”等,并在众多非传统安全领域扩大合作。其次是筹划发展更为积极的伙伴关系,2011年5月,日本和欧盟开启了日欧自由贸易谈判,同中国积极展开竞争,以获得新的对欧贸易优势。如果该自由贸易协定能够达成,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双边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协定的达成可以缓解双边贸易下滑的现实,并且有望解决双方在经贸领域的一些矛盾,将日益形成对中国产品的竞争压力。同时,日本一直积极利用中欧之间的分歧来维护自身利益并强化日欧合作,如在解除对华军售问题上,日本一直就是积极的反对者。

与此同时,不应忽视的是,日本同欧洲打交道的经验和历史要比中国长得多。日欧双方的贸易摩擦、商品倾销、知识产权、开放市场以及压迫货币升值等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问题,中国正在遇到相似的问题,中国可以从日本那里学习到很多经验。如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背景下,中国可以通过相关的投资和援助杠杆来强化对欧贸易合作。这虽与当时日本援助中东欧情况有了很大差异,但毕竟提供了一个解决贸易纠纷的路径。日本还是个很善于学习的民族,在欧盟那里汲取了很多有益的营养。如在国际社会,由日本倡议并组建的国际和地区组织不在少数,这在亚洲国家也是比较突出的。事实上,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日本官员通过与欧洲打交道获得经验和启迪的结果。比如,日本是亚洲唯一以观察员身份列席并参与欧安组织活动的国家,受这一机制的影响,日本一度筹划建立亚洲的安全与合作组织,结果几经辗转就建成了目前的亚太经合组织。日本还创造性的提出了美欧日三支柱理论,在国际社会产生较大影响。日本甚至还提出建立东亚共体体和亚洲货币基金等。它的一些想法虽然因为各种原因而暂时没有形成,但日本政治家们通过“活学活用”西方国家而成为亚洲乃是世界国际战略思想的重要输出国,这些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

猜你喜欢

中欧欧洲贸易
欧洲“芦笋季”
2020中欧数学奥林匹克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中欧民间大使——季波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斯洛文尼亚:上帝宠爱的中欧人间天堂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贸易统计
建筑师行迹中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