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筹发展 全面进步

2012-07-24

西部大开发 2012年10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十年来我国初步形成了新的区域发展格局:“西部提速,东北攻坚,东部保持,东西互动,拉动中部”的格局,这是国家统筹区域发展,建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之路,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的意义深远。

经济和社会 “两腿”都要长

“我们历来是主张两条腿走路的,现在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这是走不快的。”中国社会学会原会长陆学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说的“长腿”指的是“经济”,“短腿”指的是“社会”。

根据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在人均GDP处于500美元~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往往对应着社会矛盾最为严重的时期。用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牛文元常说的话来概括,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

如何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关键是从当前最为突出的主要矛盾入手。

第一,从根本上讲,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长短腿”问题,要靠国家和地方政府扩大对社会发展方面的投入,改变目前政府投资偏重于经济建设而对社会事业偏少的格局。积极向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倾斜,向生态环境保护倾斜。

第二,国家这只“有形的手”必须发挥作用,从加强税收等方面的“二次调节”,解决地区之间和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应该成为今后社会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的核心。

历史经验表明,在社会中间阶层规模大的社会,社会资源的配置一般都比较合理,分配差距比较小,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一般都不会很大,这样的社会最稳定、最可持续发展。中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之中,社会阶层结构也在不断地变迁。目前还有近50%的农村人口以务农为主。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中间阶层规模较小。

第三,建立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的制度设置。从近期看,社会政策创新的可操作方向是合理地配置公共资源。而其中最为有效的操作平台,是建立公正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的制度,制定提高普通社会成员尤其是困难群体的竞争能力和技能教育的培训政策。教育是促进经济增长、矫正各种不公平的起码条件,是保证社会的机会相对公平的最重要的制度设置。

第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创新社会管理。为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还要注意全面构建现代化的社会管理体系,积极构建“中国社会稳定预警系统”。社会稳定预警系统,就是要科学、定量、实时地诊断、监测并预警社会稳定的总体态势。这个系统之于社会的作用是什么呢?形象地说,就是在没有“起火”之前,通过一系列指标的监测,发出警示;而现有的系统像消防队一样,必须等“起火”了才能出场。

第五,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减轻就业压力。就业是民生之本,经济和社会要协调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教授认为,这有赖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为此要正确认识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关系。真正化解就业问题,除了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还须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和采取适当的政策支持。

十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充分认识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意义,经过努力,我国的经济社会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 催生“绿色GDP”

科学发展观中极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落实到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来。为何如此强调?牛文元为我们细解原因:

一是中国生态环境的先天脆弱性。其脆弱性,明显超出全球平均状况:国土面积的65%是山地或丘陵、70%每年受季风影响、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一个残酷的现实是: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

山东邹平县码头镇村民在新农合医药费报销处报销。

二是中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日益成为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10个严重缺水。我国人均耕地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分别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9.7%。

三是我国这20年来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浪费大、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突出。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愈来愈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

只有彻底改变各级领导干部传统的唯GDP高速增长的发展观,中国经济社会才能完全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树立“绿色GDP”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

“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与发展观是密切相连的。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反之亦然。”中央党校教授梁妍慧说。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干部在“发展”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误区,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率是硬道理”,把经济发展简单化为GDP决定一切。在这种片面发展观的指导下,很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片面的政绩观。很多地方,上级对下级的考核指标,主要以GDP为主,甚至成为领导干部升迁去留的唯一标准。

什么是正确的政绩观?贺国强在任中组部部长时就从五个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政绩观的灵魂和指南;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要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要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要把党和人民的需求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尺度。

以人为本:根本转变生产方式

从资源、环境现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我国现在必须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摒弃传统观念,必须完善核算体系,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科技进步,加快体制创新,强化企业管理,引导合理消费,提高国民素质。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雷明教授认为,从技术层面上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于三个方面:一是资源消耗增长过快;二是资源利用效率过低;三是资源再生化率不高。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指出,我国必须加大资源的循环利用,走循环经济之路。他说: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则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

潘岳强调,政府必须通过“绿色控制”,从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到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将环境文化的理念从单纯的自然环境保护扩展到教育、科技、企业经营及废物处理等诸多环节之中。

接受采访的专家们倡议,必须排除干扰,用“绿色核算体系”来重新审视和把握经济发展的路径。

牛文元教授指出,在评估成本与资本时,国民经济核算忽视了自然资源的稀缺性,而这已经危及到维持经济发展。此外,由污染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以及对人类健康和财富的影响,甚至用来维持环境质量的费用,也被当做国民收入、社会财富的增加来加以核算,而实际上这些费用只应当作为社会的维持成本。

这些缺陷使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仅无法衡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的经济损失,相反还助长了一些部门和地区为追求高的GDP增长而破坏环境、耗竭式使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可以肯定的是,以前GDP数字里有相当一部分是靠牺牲后代的机会来获得的。有些GDP的增量用科学的发展观去衡量和评价,不但不是业绩,反而是一种破坏。我们要加快发展、加速发展,但不能盲目发展。”牛文元说。

各国的历史经验表明,单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模式不可能持续。建立绿色核算体系和绿色GDP核算与数据发布制度已势在必行。我们相信,绿色核算体系的建立将对我国国民财富的积累产生重大的影响,对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三赢”目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统筹区域发展 缩小东西差距

温家宝总理提到东西差距问题时说过一个数字,即中国沿海五六个省市GDP的总值占到了全国的50%以上。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地区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十年来,中央全面贯彻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继续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现代化,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发展已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目前我国新的区域发展格局形成,即:西部提速,东北攻坚,东部保持,东西互动,拉动中部,而统筹区域发展,建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的意义则是不言而喻的。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中国地区经济分析系列课题组”的专家也对协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出过对策建议。第一,要淡化行政区划色彩,强化经济区域功能。打破部门、地域界限,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结构优化、效益优先”的原则联合起来,推动城市间、地区间的规划联动、产业联动、市场联动、交通联动和政策法规联动,通过整合区域资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壮大跨区域的龙头产业,以较低的成本促进产业优势的形成。

第二,做好大区域发展规划。2003年以来,特别是在长三角和珠三角,有关区域经济整合的会议频频召开,相关的政策和措施陆续出台并付诸实施。因此,对中央政府而言,应及早考虑跨行政条块的一体化的区域经济、大都市圈怎样才能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调控好的问题,考虑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两大区域中的交通系统、信息网络、金融监管、司法体系和环境保护等,如何配置得更为合理,做到未雨绸缪。

第三,要理顺资源价格体系。现在我国区域间合理分工和商品交换的主要阻力有两个:一是自然资源产品相对低价、工业制成品相对高价的不等价交换,二是地区分割和地区封锁。因此,协调区域市场需要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理顺资源价格体系,提高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程度。

此外,对不发达地区给予政策支持、加强不发达地区的智力培育也是国家必须做的。国家要在各地区发展的着重点上集中投入资金、引入技术,培植主导产业部门,使之真正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

产业协调发展 再走新路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兼顾。在经济领域内部,在各个产业、行业间,同样存在着如何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的问题。

促进行业和产业的协调发展,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该看到,我们现在所走的是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中国在发展工业化的同时,信息化的发展也很迅猛,要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路子。有关产业和行业在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同时,还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资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我国正处于向新型工业化转变的关键时期。由于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和规模增长很快,很多产业的产能水平大大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

我们必须深刻地意识到,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大背景下,我们绝不能关起门来“自拉自唱”,搞小而全的行业体系、产业布局,更不能一哄而上,盲目投资,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老路。

科学发展就是要自觉地把我国的各个行业纳入区域、国内乃至国际行业分工协作体系之中,找准位置,合理布局,发挥好比较优势。同时,我们还要选择错位竞争的路径,发展特色化的产业,实行差别化的产业选择和产品定位策略,扬长避短,谋求竞争优势。还要运用非均衡发展规律,促进优势产业和地区率先发展。既要充分调动各地加快发展的创造性、积极性,更要从实际出发,大力引导生产要素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并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产业、区域流动和集聚,进而带动我国产业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分割区域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基于BM3D的复杂纹理区域图像去噪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区域发展篇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