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藜芦醇制备方法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2012-07-22陈继承薛丽华赖明耀

海峡科学 2012年8期
关键词:虎杖白藜芦醇超临界

冯 瑞 陈继承 林 好 薛丽华 赖明耀 庞 杰

白藜芦醇制备方法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冯 瑞 陈继承 林 好 薛丽华 赖明耀 庞 杰

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

白藜芦醇是蒽醌萜类化合物,一种植物体内产生的天然二苯乙烯类活性多酚物质。该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从提取方法和生理活性方面对白藜芦醇的制备技术进行了综述,以期对白藜芦醇制备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白藜芦醇 提取方法 生理活性 研究进展

0 引言

白藜芦醇(Resveratrol,简称Res)又称芪三酚,化学名称为3, 4, 5-三羟基二苯乙烯(3, 4, 5-trihy-drolystilbence),是含芪类结构的二苯乙烯芪类、非黄酮类多酚物质[1-2]。白藜芦醇首次从毛叶藜芦(Veratrum grandiflorum)的根部分离得到[3],研究表明,它在抗菌、抗氧化、抗肿瘤、治疗炎症、脂质代谢紊乱、心脏疾病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4]。目前发现在虎杖、葡萄、花生、桑葚等72种植物中均含有白藜芦醇。白藜芦醇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有:顺式、反式白藜芦醇和顺式、反式白藜芦醇苷,在紫外光照射下,白藜芦醇苷反式异构体能够转化为顺式异构体,其中反式异构体的生理活性大于顺式异构体,单体活性大于糖苷,植物中白藜芦醇通常以稳定的反式糖苷形式存在[5]。随着白藜芦醇提取纯化技术和生理、药理活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在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等方面的应用前景更为广阔。

1 白藜芦醇的提取

白藜芦醇为无色针状结晶,熔点:256℃~258℃,较难溶于水,易溶于丙酮、乙醇、甲醇、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在366nm激发产生紫色荧光,遇氨水等碱性溶液显红色,遇醋酸镁的甲醇溶液显粉红色,并能和三氯化铁-铁氰化钾起显色反应[6]。白藜芦醇应在低温、避光条件下保存,碱性环境中不稳定。在紫外光210nm处有强吸收,次强吸收峰分别在305nm~330nm和280nm~295 nm处[6-7]。

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白藜芦醇的传统方法为有机溶剂提取法和加热回流法。有机溶剂浸提法所需时间较长,溶剂用量大,生产成本高;而加热回流法所需的温度较高,易造成活性成分的分解或挥发,提取效率低[8]。随着对白藜芦醇研究的深入和高新提取技术的应用,从植物中提取白藜芦醇的先进工艺不断涌现。新工艺不仅大大提高了白藜芦醇的提取率,而且减少提取时间,缩短生产周期。

1.1 有机溶剂提取法

有机溶剂提取法是利用白藜芦醇易溶于有机溶剂的特性,包括:浸渍、回流、索氏抽提及恒温水浴等方法。提取溶剂主要有水、乙醚、甲醇、乙醇、正丁醇、乙酸乙酯和丙酮等。酸性醇法提取白藜芦醇效率较高,一般采用60%~80%酸性乙醇进行回流提取。俸灵林等[9]研究发现甲醇提取效果最好,提取率最高,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时,杂质峰干扰少。但由于有机溶剂提取时间长,对热不稳定成分易被破坏,杂质含量高,不易纯化,萃取溶剂消耗量大以及污染环境等缺点,许多学者都在研究开发新型提取方法。

1.2 酶法提取与转化

酶解提取法是天然产物提取的新兴技术,酶可作用于细胞壁,使之破裂、疏松,减小传质阻力,加速有效成分的释放。白藜芦醇酶法提取条件温和,并能够减少中间环节,因此可以提高原料利用率和产物得率。目前用于提取的酶主要有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鼠李糖苷酶、木聚糖酶、葡聚糖酶、葡萄苷酶等。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都采用多种酶复合,以提高白藜芦醇得率,同时也促进白藜芦醇苷的转化。应用较多的是纤维素酶和糖苷酶,纤维素酶能够水解纤维,使植物细胞壁破坏,充分释放细胞内含物,而糖苷酶可水解白藜芦醇苷促进其转化。李梦青[10]将虎杖粗粉加入到纤维素酶和水中进行酶解,滤渣采取乙醇回流提取可获得白黎芦醇的收率高达1.5%。黄志芳等[11]采用纤维素酶、β-葡萄苷酶、复合酶提取虎杖中的白藜芦醇,得到复合酶的水解效果最佳,酶解后的提取物经分步溶解沉淀白藜芦醇粗品,含量可达65%,工艺稳定可行。

1.3 超临界CO2萃取法

超临界CO2萃取是以超临界状态下的CO2流体为溶剂来提取分离混合物的过程,具有很强的溶解能力和渗透能力以及良好的流动性和传递性,正逐步应用于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分析中。周锦珂等[12]采用超临界CO2萃取虎杖中白藜芦醇,以95%乙醇作夹带剂,萃取物中白藜芦醇的含量可达33%以上。曹庸[13]采用超临界CO2萃取对虎杖中白藜芦醇进行了提取,获得了初步萃取条件为:萃取釜压力5.7MPa,温度46℃,解析釜压力25MPa,温度50℃,以无水乙醇和2 -丙醇混合溶剂作夹带剂,萃取液中白黎芦醇含量为18%,提取率为75%。

2 白藜芦醇的生理和药理活性

2.1 抗肿瘤活性

在白藜芦醇的各项药理作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在抗肿瘤中的作用。癌症最重要的机制依赖于其传播和转移的能力。癌细胞最初以原发肿瘤的形式组在一起,一旦原发肿瘤形成,癌细胞将通过血液系统及淋巴系统散布于全身各处,并且形成新的肿瘤。而双酚白藜芦醇具有明显的抗肿瘤转移作用,能显著降低癌细胞的数量和重量[4]。因此研究白藜芦醇的抗肿瘤作用具有重要的医药价值。

据报道,白藜芦醇对鼻咽癌、肝癌、肺癌、胃癌、乳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白血病等都有作用[14]。分析白藜芦醇抗肿瘤活性机制的研究结果后揭示,白藜芦醇在肿瘤起始、促进和发展3个阶段都显示有抑制效果,在肿瘤起始阶段,能够抗突变,抗氧化,抑制自由基并诱导Ⅱ期药代酶,抗二噁英;在肿瘤促进阶段,具有抑制环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双重活性,有很强的抗炎作用;在肿瘤发展阶段,能诱导癌细胞分化,诱导癌细胞凋亡。

2.2 对心脑系统的作用

白藜芦醇以多维的方式对心血管系统进行保护。低浓度的白藜芦醇可以抑制细胞凋亡,从而为各种疾病,如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动脉粥样硬化和室性心律失常等提供保护。较高剂量的白藜芦醇可以促进细胞凋亡并作为化学预防药物的替代品[15]。白藜芦醇通过与人体内雌性激素受体的结合调节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减少人患心血管病的风险,并具有抗血小板凝集作用,可抑制和减轻心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16]。

2.3 抗氧化、抗自由基作用

正常细胞代谢产生氧化反应中间体,如过氧化氢和羟基自由基,这通常是由细胞内酶如谷胱甘肽,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等通过解毒作用产生的。然而,氧化反应中间体不正常堆积的现象也可能发生,这种现象俗称氧化应激。大分子物质(脂肪、蛋白质、DNA)可与氧化反应中间体发生氧化改性而具有危害性[17]。

白藜芦醇具有内在的抗氧化能力,这与其化学预防作用有关。在体外,已经证实低剂量的白藜芦醇即可感应到具有解毒作用的酶。在体内,白藜芦醇已被证实具有增加血浆抗氧化能力,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而这与降低患心脏冠状动脉疾病和心肌梗塞的风险具有紧密的关系[15]。

2.4 抗菌作用

白藜芦醇最初作为一种葡萄类植物在受到真菌感染、紫外线照射等不利条件作用时产生的植物抗菌剂而为人所认识[18]。从野生山葡萄中提取的白藜芦醇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国外将采用干葡萄籽与葡萄果肉混合物于150℃经甘油提取的白藜芦醇提取物作为消毒剂杀灭细菌、真菌及病毒。有研究报道,葡萄中的白藜芦醇含量与抗真菌能力有关[19]。

几项研究表明,白藜芦醇可促使多种病毒蛋白产物减少或堵塞,同时减少病毒DNA的数量。另一研究表明,白藜芦醇通过限制流感病毒的复制机制而对治疗流感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还有研究表明,体外白藜芦醇衍生物对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4]。

3 展望

白藜芦醇在制药、保健食品中应用日益广泛,尤其在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已被消费者广泛接受。国内对白藜芦醇的研究起步较晚,人们对其功能认识不足,市场份额较小。但是国内已有由白藜芦醇提取物制成降脂、美容、减肥、抗癌等功能的胶囊产品,或者将其添加到各种酒类食品中。相信随着人们对白藜芦醇研究和认识的不断深入,其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寻找富含白藜芦醇的植物、加快有效成分分离纯化技术的研究、增加其临床应用、注重实用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1] 王庆华,吕振岳. 白藜芦醇的制备和检测[J]. 食品科技, 2002(12):67-68.

[2] 赵克森. 白藜芦醇的一般生物学作用[J]. 国外医学卫生分册, 2002, 29(6):374-376.

[3] 赵霞,陆阳,陈泽乃. 白藜芦醇的化学药理研究进展[J]. 中草药, 1998, 29(12):837-839.

[4] Shankar S., Singh G., Srivastava R. K. Chemoprevention by resveratrol: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J]. Frontiers in Bioscience, 2007(12): 4839-4854.

[5] 程丽英,刘树兴. 白藜芦醇研究现状与应用展望[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5, 26(1):25-27.

[6] 郭景南,刘崇怀,潘兴, 等. 葡萄属植物白藜芦醇研究进展[J]. 果树学报,2002, 19(3): 199-204.

[7] Soleas G L, Diamandis EP, Goldberg DM. Resveratrol: A molecule whose time has come? And gone? [J]. Clinical Biochemistry, 1997, 30(2): 91-113.

[8] 张敏, 曹庸, 于华忠, 等. 虎杖白藜芦醇提取工艺的初步研究[J]. 林产化工通讯,2004, 38(3): 6-9.

[9] 俸灵林,郑昕,包文芳, 等. RP- HPLC法同时测定虎杖中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的含量[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4, 16(6): 534-538.

[10] 李梦青,聂媛,张洁, 等. 酶解法提取虎杖中自黎芦醇、白黎芦醇普、大黄素[J]. 精细化工,2008, 25(5): 467-470

[11] 黄志芳,易进海,刘倩伶, 等. 酶解法提取纯化虎杖提取物中自藜芦醇的工艺研究[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9(21):1061-1064.

[12] 周锦珂,李金华,葛发欢. 超临界 CO2萃取虎杖中白藜芦醇的工艺研究[J] . 中药材,2004,27 ( 9) : 675-676 .

[13] 曹庸. 超临界CO2提取虎杖白藜芦醇工艺[P]. 中国专利,ZL 02139912.3, 2007-10-3.

[14] Bhat KP, Pezzuro JM. Cancer chemopreventive activity of resveratrol [J].Ann NY Acad Sci, 2006(957):210-229.

[15] M.I.Fernandez-Ma.Mateos, Cantos-Villar. Bioactive compounds in wine: Resveratrol, hydroxytyrosol and melatonin: A review[J]. Food Chemistry, 2012,(130):797-813.

[16] Eksshyyan V P, Hebert V Y. Resveratrol inhibits rat aortic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proliferation via estrogen receptor dependent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J]. J Cardiovasc Pharmacol, 2007, 50 (1):83-93.

[17] Arthur P.G., Niu X., Rigby P. et al. Oxidative stress causes a decline in lysosomal integrity during hypothermic incubation of rat hepatocytes[J]. Free Radical Biology & Medicine, 2008, 44(1): 24-33.

[18] Dong W, Li N., Gao D. Resveratrol attenuates ischemic brain damage in the delayed phase after stroke and induces messenger RNA and protein express for angiogenic factors[J].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2008, 48(3): 709-714.

[19] 阎静. 白藜芦醇及其苷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00(2): 39-41.

猜你喜欢

虎杖白藜芦醇超临界
白藜芦醇研究进展
超临界CO2在页岩气开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虎杖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研究
虎杖对大鼠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及机制
600MW超临界机组热经济性定量分析
虎杖煎剂对急性肺损伤大鼠TNF-a,IL-1β表达的影响
1200MW等级超超临界机组可行性研究
白藜芦醇通过上调SIRT1抑制阿霉素诱导的H9c2细胞损伤
白藜芦醇抑菌作用及抑菌机制研究进展
超临界CO2增稠剂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