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职业示范定位

2012-07-22徐维玮

海峡科学 2012年8期
关键词:师德高校教师学术

吉 峰 徐维玮

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职业示范定位

吉 峰1徐维玮2

1.莆田学院汉语言文学系;2.莆田学院心理咨询中心

该文针对新形势下高校教师的职业示范定位问题进行分析,分别从学术水平、行为规范、甘当人梯、感人以情等维度进行论述,以期从中找到在新时期建设一支专业水平强、道德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的理论依据。

高校教师 职业示范 道德素质

1 智如泉涌,学高为师

西汉的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智如泉涌,行可以为仪表者,人师也。智可以砥砺,行可以辅弼者,人友也。”这里首先强调了成为人师的第一条标准——要智慧出众,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去指导学生的学业。

“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知识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根据具有丰厚的学术基础是做一名优秀高校教师的前提,仅仅靠大学里所学过的知识是不足以承担目前高校教学和科研任务的。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曾预测:“从知识增长的速度看,今天出生的小孩到大学毕业时,知识总量将是他出生时代的32倍。而且全世界97%的知识都是在他出生后才研究出来的。”约翰、奈斯比特也曾有过如下阐述:“科学与技术信息目前以每年增加30%的速度增长,当更大的信息系统出现,这个增长率将跃至40%,即意味着信息将每20个月增加1倍。”这就意味着,高校教师要想在自己所处的学术领域保持前沿的状态,就得不断吸纳最新的知识。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高校教师的学历提出明确的要求。在美国高等学校中,95%以上的教师都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德国教育法令也规定,高等学校的教师必须取得博士学位。日本高校的教师包括助教在内具有博士学位或硕士学位的占98%以上[1]。所以,青年教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要注意提升自己的学位,寻找一切可能学习的机会提高科研水平,快速感知科研的动态变化,以便实现与学生们之间良好的知识共享和知识管理。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曾做过如下论述:“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人们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于科学的精神。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会别人,而一般教书匠只能传授僵硬的东西。”高校教师要逐渐树立独特的学术观点,绝不人云亦云地简单重复,笃学进取、诚实治学。手头上每年都要从事特定的科研项目,保持旺盛的学术生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十分强调教师学习的必要性,他曾表示:“想要学生学好,只有先生学好”,“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有学而不厌的学生”。高校教师要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学术素养,培养自己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样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

除了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外,教师还要以甜咸杂进的方式尝试从其他的专业门类中汲取营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在多学科交叉重合的部分拓展出适合自己的学术空间。与此同时,还要全方位掌握现代教学手段,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和网络办公的技术。在网络传播大行其道的今天,拓展自己学习的途径,实现跨时空交互式自由的学习模式。譬如:多媒体软件、电子书、各种个性化的学习网站等等,全方位借助声音、图像、影像获取最新知识信息。同时,还能够通过各种先进的传播方式与外界保持信息的畅通,增大自身对信息量的获取和吸收能力。

2 行可为表,身正为范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教育者必先受教育,不但要学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政治知识、实践知识,以不断丰富和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2008年4月,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的4000名研究生从全校457名教授中评选自己心目中的“十大杰出教授”。调查中发现,师风师德是学生评选自己心目中杰出教授的首要标准。一个学生在复旦大学的校园BBS上坦言:“我们心目中的好教授必须有高尚的师风师德,而不是世俗的成功”。这次评选结果从一个侧面说明:师风师德仍然是教师们最重要的品德。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断言:“教师应当以丰富的精神生活给孩子们作出榜样。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在道德上才有权利来教育学生”。教师个人行为的示范,会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人格、品味、观念应该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举止礼貌、处事坦率,像阳光般沁入学生们的心田。作为道德情感的体验者以及个人精神的熏陶者,教师应该对外展示健康、积极的形象,要能够找到和青年人共同的话语层面,主动接受新的潮流与时尚,以包容的心态去倾听年轻人的见解。他要以健康的个人形象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实际行动帮助他们了解:“我是一个抉择的个体,在生命的过程中不能逃避抉择;我是一个自由的个体,有完全的自由去设定我的生活目标;我是一个负责的个体,当我抉择了我应该过何种生活时,我必须为其负责。”[2]让教师的影响内化到学生的个体人格之中,从而产生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3 扶持后学,甘当人梯

泰戈尔说,“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罢,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阴的。”高校教师就应该有甘当人梯、甘做绿叶的奉献精神,鼓励后学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向他们提供帮助,为他们的出人头地创造一切条件。能够无私地向学生们提供教学资料,告诉他们最新的学术信息、动态以及资源检索路径。以严格的治学态度对待学生的作业、论文,遵守学术规范,务必保证自己和学生们提出的每一个学术观点都能经得起专业理论性和科学性的推敲。崔俊芝院士也曾强调:“带好年轻人,不仅要在学术上帮助他们,同时要积极身体力行,从学风上带他们,要用自己的行为清除浮躁、浮夸甚至造假的不良风气,以表率作用带动培养年轻人,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召年轻人……”

教师应鼓励并指导学生发表具有一定价值的学术论文,主动提供国内外学术会议和交流的动向,甚至可以为他们引荐业内的专家、学者,以提高他们的学术视野和进步的机会。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发动自己的社会人脉关系,为他们推荐就业的机会。教育大师陶行知先生当年提倡教师应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新时期下的高校教师更要赋予这种奉献精神以不同的内容和涵义,不断延展其工作的范围,从全方位给予学生们提携。

4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教育植根于爱,教育工作者除了传道、授业的任务之外,更重要的社会功能就是爱心的传递。2005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接见了北京市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主讲教师代表,这期间他说过这么一句话:“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爱心。有一句话,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对孩子,对学生要关爱,要宽容,要有耐心,这样,才能体贴人微,把他们教育好”。没有爱,教育工作就无从谈起。教师要随时随地自查教学的态度、方法是否具有足够的温情,《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有一段话给人留下的印象颇为深刻:“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麼是真理和公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学会平静地生活。”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在学生面前,我们的一颦一笑、一句不经意的话也许就会改变他们以后的生活轨迹。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所告诫我们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爱的教育体现为理解、包容、关怀、奉献和责任,热情的相待、真诚的鼓励,这一切都会和学生产生情感上和思想上的共鸣,让他们体会到师爱的温暖,实现和学生真正意思上的沟通。有人总结了一个“五讲、三不许”来进一步规范和约束教师的行为,虽为一家之言,但也颇有借鉴价值,即:“坚定信念讲境界;敬业爱岗讲奉献;教书育人讲爱生;团结协作讲友谊;严谨笃学讲优教。不许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许讽刺挖苦学生;不许学生为自己家务。”[3]爱心是一个高校教师不可或缺的职业情操,一个和颜悦色的眼神,学生们便会体会到温暖与自尊;一句真诚而又温馨的话语,学生们便会倍感力量。

5 结语

唐朝史家李百药在《北齐书》中说:“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师,就是具有一定学识的人;表,就是要做表率和榜样。高校教师应该不断思考如何在新时期成为教化学生、传播智慧的使者,时刻注意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境界,以身示教,竭力感化每一位学生纯洁的心灵。

[1] http://jwc.shu.edu.cn:8080/jwc/mingshi/jinbo1.htm

[2] 沈正元. 浅论西方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给我们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2(5):62.

[3] 黄志梅. 加强师风师德建设,构建和谐校园[J].中国科学创新导刊, 2007, V1(15):106.

猜你喜欢

师德高校教师学术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