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士与综合科护士睡眠质量和工作倦怠的比较分析
2012-07-22张必兰吴秀梅
张必兰 吴秀梅 葛 菲
护理工作是一种高应激的职业,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1~3],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和职业倦怠,本文旨在了解精神科护士与综合科护士睡眠质量和工作倦怠状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为2011年3月被调查的芜湖市精神专科护士和市综合医院护士各30名。
1.2 方法 ①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年龄、护龄、职称、婚姻、有无子女等。②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4],该量表由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安眠药物使用、日间功能7个子量表23个项目组成,每项分别以4 级(0-3分) 评分,总分0~21分。总分>8分,表示有睡眠质量问题。③工作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5]:该量表有22 道题,包括情感耗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3个分量表,采用6 级评分。其中情感耗竭包括9个条目,总分0~54分,临界值为25分;去人格化包括5个条目,总分0~30分,临界值为11分;个人成就感共8个题目,总分0~48分,临界值为16分。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分值越高,表示倦怠程度越重;个人成就感分值越低,表示倦怠程度越重。该3个因子中,有1个高于临界值,表示轻度倦怠;2个因子分高于临界值,表示中度倦怠;3个因子均高于临界,表示重度倦怠。以科室为单位,在精神科和综合科随机发放问卷各30份,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当天收回问卷。回收率100%。精神科护士与综合科护士在年龄、护龄、职称、婚姻、有无子女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 均>0.05) 。
统计学方法 将资料输入SPSS 统计软件包,进行一般性描述,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精神科护士与综合科护士PSQI 评分比较(见表1) 。
表1 精神科护士与综合科护士PSQI 评分比较
由表1 可见,与国内常模相比,两组护士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除睡眠时间因子外,其他因子均高于国内成人。而精神科护士在安眠药物的使用上明显高于综合科护士(P<0.05) ,其它各因子则无显著性差异(P 均>0.05) 。
2.2 精神科与综合科护士工作倦怠各因子评分比较(见表2) 。
表2 精神科与综合科护士倦怠各因子评分比较
由表2 可见,在工作倦怠的3个维度中,精神科护士情感耗竭低于综合科护士(P<0.05) 、而去人格化高于综合科护士(P<0.05) ;个人成就感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
2.3 精神科护士与综合科护士工作倦怠程度的比较(见表3) 。
表3 精神科护士与综合科护士工作倦怠程度的比较
由表3 可见,精神科护士工作倦怠中、重度以上者明显低于综合科护士,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 。
3 讨 论
由于护理行业的特殊性,诸多研究表明护理的睡眠质量要低于正常人群。这不仅与职业有关,还与工作量、责任感、紧张度、社会竞争、学历教育等因素有关。有研究发现[6],护士的睡眠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睡眠不足、失眠后反应;二是使用药物调节睡眠较少;三是用于睡眠的时间不少于正常人。本调查也证实精神科和综合科护士虽然睡眠时间和正常人相差不大,但其总的睡眠质量与正常人有显著性差异。另外,精神科护士使用镇静催眠药物的比例要高于综合科护士,这可能与精神科护士耳濡目染对此类药物有所了解,特别是现在新的非苯二氮艹卓类药物不良反应极低,说明即使是医务人员,正确地认识睡眠,普及睡眠知识,合理地使用睡眠药物也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护理人员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除了睡眠问题较为突出以外,职业倦怠感也非常普遍。Perman 等总结出职业倦怠常见的表现:一是情绪方面有持续失败感,丧失创造力;二是身体方面有疲惫不堪,处于亚健康状态;三是行为方面与服务对象、同事、工作单位疏离,失去对工作的责任义务感[7]。精神科护理由于面对一种特殊的群体,除了正常的基础护理外,经常会遇到言语和身体的攻击,而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多数难以解决而容易发生工作倦怠。本文显示,精神科护士去人格化因子评分高于综合科护士,这与国内的报道不尽相同[8,9],这可能与目前精神科护士低龄化,缺乏对精神科知识的专门训练,以及本文的样本较少有关。精神科和综合科护士的个人成就感因子都处于高度倦怠,这与护理工作的高风险,护士的社会地位低,以及学历低、待遇低等一些共性因素有关,与国内其他报道一致[10,11]。
1 丁常美.护士睡眠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1) :67.
2 Rogers A E.护士睡眠不足对急诊夜班影响及对策[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22(4) :166.
3 卫勤,吴秀梅,陆叶,等,精神科护士睡眠质量与职业疲倦的调查[J].当代护士,2009,11月下旬刊(专科版) :78~79.
4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增刊) :375.
5 Barling J.Drowing not waving:burnout and mental health nursing[J].Contemp Nurse,2002,11(2~3) :247~259.
6张安琴,何平,陈敏智.护士睡眠问题及其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4,19(5) :48~50.
7 Cordes CL,Dougherty TW.A review and an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on job bumout A cademy of M anagement Review[J].1993,18(2) :621~656.
8 汪建玲,张冬红,侯进光.老年精神科护士工作倦怠与心理健康调查[J].中国误诊医学杂志,2005,8(5) :1991~1992.
9 孙丽娟,徐娟.精神科与综合科护士工作倦怠及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9,9(1) :10~12.
10 周彧,张黎明.护士工作倦怠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5,10(11) :769~770.
11 王晓媛,程新洁.不同职称护士工作精神压力来源的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4,4(11)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