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切口分类处置预防脂肪液化效果观察
2012-07-22曹瑞芳陈小霞
曹瑞芳,陈小霞,罗 洁
(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妇科,湖北 宜昌 443000)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常见并发症之一。我们近3年对入住我院腹部妇科手术患者进行了认真研究,通过对不同厚度皮肤脂肪腹部手术患者进行分类处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4月至2012年5月入住我院的腹部妇科手术病人251例。了解病人一般情况,统计每个腹部妇科手术病人下腹部脂肪厚度和是否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和住院时间,按入院顺序随机选择125例常规处理的腹部妇科手术病例作为对照组,126例腹部妇科手术病人采取规范分类处置措施作为观察组。
1.2 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标准
①多发生在术后5~7d。大部分患者除诉切口有较多渗液外,无其它自觉症状,部分患者于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②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③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像。④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1.3 腹部脂肪厚度测量
右腹部脐旁1cm,可用拇指和示指捏起皮肤皱壁,再用尺子测量皱壁上下缘的厚度。正常成年女性的腹部皮肤皱壁厚度为12~20mm,大于20mm 为肥胖,小于12mm 为消瘦。
1.4 处置措施
全部腹部妇科手术均采用电刀切开脂肪层,对照组患者按常规进行处理。观察组患者采取以下规范处置措施:术前对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压的病人要进行对应处理,对不同厚度皮肤脂肪腹部手术患者术中处理措施不同,对腹部脂肪厚度在12mm 以内的患者,用抗生素(如庆大霉素8 万U)生理盐水冲洗纱布擦拭切口表面,用缝合线缝合脂肪层,不留死腔,再缝合皮层;对腹部脂肪厚度在12~20mm 以内的患者,用抗生素生理盐水冲洗纱布擦拭切口表面,“8”字缝合脂肪层,不留死腔,再缝合皮层;对腹部脂肪厚度在20mm 以上的患者,用抗生素生理盐水冲洗切口表面并用纱布擦拭,“8”字缝合脂肪层前,在腹直肌筋膜前置放一段纵向剖开的输液管作引流用,自切口下端引出,24h 后拨除。腹部脂肪厚度在20mm 以上患者术后一定要用腹带加压包扎5~7d。
1.5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7.0 软件对收集的统计数据进行t检验或χ2检验。
2 结 果
2.1 住院手术病人一般情况
2010~2012年在我科进行各类腹部Ⅰ~Ⅱ类切口手术患者资料共251例。其中,子宫肌瘤105例,子宫腺肌病49例,恶性肿瘤41例,输卵管卵巢病变45例,异位妊娠11例。患者年龄23~76岁,平均45.3岁,合并糖尿病15例,高血压12例,低蛋白血症9例,中重度贫血8例。两组病人年龄结构、手术病种构成、患糖尿病和高血压比例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发生脂肪液化所有患者在术后3~8d 出现切口针眼渗液或换药时出现局部皮下空虚,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渗出液内混有少许脂肪滴,中晚期甚至有大量积液时可及波动感。常有不同程度疼痛,患者体温正常或低热。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切口渗液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2.2 腹部妇科手术病人分类处置前后比较分析
对照组共发生脂肪液化18例,脂肪液化发生率为14.40%,随着病人腹部脂肪厚度的增加,腹部脂肪液化发生率明显增加,腹部脂肪大于20mm的病人脂肪液化发生率为21.28%(10/47),腹部脂肪小于12mm 的病人脂肪液化发生率仅为2.94%(1/34),125例病人平均住院时间为16.77d。观察组采取分类处置后,共发生脂肪液化6例,脂肪液化发生率为4.76%,与对照组相比脂肪液化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病人平均住院时间仅为14.13d,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人腹部脂肪厚度大于20mm 的病人,平均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脂肪液化率和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分析
2.3 50岁前后女性患者腹部妇科手术脂肪液化情况
对照组内50岁前后患者脂肪液化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内50岁前后患者脂肪液化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对照组与观察组小于50岁手术患者脂肪液化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于50岁病人对照组与观察组脂肪液化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腹部妇科手术50岁前后病人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分析,对照组与观察组相比,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对照组50岁前后病人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50岁前后病人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表2 腹部妇科手术50岁前后病人脂肪液化率和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分析
3 讨论
妇科腹部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如何预防其发生,虽然有较多的作者进行了多方面研究[1],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综合防治角度进行探讨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总结前期各地研究的成果,形成了一套综合处置方案,在实际应用中效果较好,我们认为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应分别在术前、术中、术后进行配合处理应可大大减少患者脂肪液化的发生率,通过对比研究,我们认为:①腹部脂肪厚,凡皮下脂肪超过20mm 以上的患者,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机率明显增高[2],本文观察病例表明,随着皮下脂肪厚度增加,病人脂肪液化发生率逐渐增高,主要原因可能是术中对较厚脂肪组织的损伤面大,使脂肪组织发生缺血、无菌性坏死,产生脂肪液化所致。②年龄较大如50岁以上患者发生脂肪液化的比例明显要高。年龄在50岁以上的病人发生糖尿病或高血压的比率较高,末梢循环较差,脂肪组织易发生缺血坏死。③冲洗擦拭高频电刀因热损伤而发生变性、坏死脂肪组织对防止脂肪液化有较好预防效果。高频电刀加大功率甚至使用电凝导致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浅表烧伤以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而发生变性、坏死,术后形成较多渗液[3]。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供应障碍进一步加重[4],清除变性、坏死脂肪有利于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减轻病人的痛苦。④“8”缝合脂肪层时骑跨组织虽然较多,但切割组织较少,缝线稀,可保护脂肪组织不致于缺血发生无菌性坏死,导致液化。⑤引流和加压包扎有利于脂肪组织自溶或破裂,脂肪组织发生液化的物质流出,增强脂肪组织密切接触而相互粘连。此外,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患者本身末梢循环差、组织抵抗力和愈合能力差,也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之一。感染、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合并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均延长切口愈合时间,增加脂肪液化的危险性。因此术前我们要做好防范,积极治疗原发病。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至10mmol/L以下,最好能达到8mmol/L 以下[5]。对于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在控制血压、纠正心肌缺血时有必要采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增加组织的抵抗力。
本研究结果表明:分类处置防治脂肪液化,有利于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减轻病人的痛苦,缩短住院时间。但手术中操作应精细轻柔,止血彻底,保护切口,缝合不留死腔,缝线打结松紧适宜。用纱布擦拭伤口并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将已脱落坏死的组织冲洗掉,减少术后坏死的可能性,若皮下脂肪组织过厚,可分层缝合,缝线不可过多,不留死腔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些都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栗予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及预防[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6):97
[2]朱建昌,张波.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与防治[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2):35
[3]纪伟光,吴达志,王旭.高频电刀对腹部切口愈合影响实验和临床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2,17(6):1199
[4]纪光伟,祁志,王旭,等.高频电刀致腹部切口感染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1,18:326
[5]张义才.腹部切口裂开的防治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12(3):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