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述评
2012-07-21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李东坤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李东坤
众所周知,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国际贸易获得了迅速扩张,但是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仍是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而艰巨的问题(李坤望,2008)。目前,中国外贸的发展主要还是依靠数量扩张,自主品牌缺乏;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我国出口产品多集中在中低端,高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仍较低(李健,2010)。这种粗放式发展方式不仅会导致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林桂军,张玉芹,2007), 还会对资源、环境形成很大压力。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使我国的出口受到很大影响,贸易结构的不合理性进一步暴露,对经济的影响也进一步深入。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梳理商品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文献对推动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1 商品贸易结构的含义及发展脉络
蓝庆新(2001)曾将贸易结构定义为构成贸易活动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经济联系,它包括贸易活动主体之间,客体之间,以及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比例关系。
目前,商品贸易结构的研究还未形成单独的理论体系。但我们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总可以看到商品贸易结构的影子。古典贸易理论的绝对优势理论、相对优势理论以及新古典贸易理论的要素禀赋理论表面看来是研究一国如何根据自身优势安排本国进出口的问题,但实际上一国进出口产品的选择恰恰反映了本国的商品贸易结构状况,因此严格来说古典新古典理论探讨的正是开放条件下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问题(胡倩,2000)。在新贸易理论中克鲁格曼将讨论从完全竞争市场扩展到了不完全竞争市场,提出了产业内贸易,并指出了生产的不确定性。如果说古典新古典贸易理论中商品贸易结构的状态是清晰可辨的,那么不完全竞争理论则更进了一步,其指出由于生产的不确定性进而导致商品贸易结构也是不确定的(张曙宵,2003)。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在此基础上又进了一步,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市场干预来改变一国的比较优势,从而改变一国的商品贸易结构,将分析由静态转向动态,从而关于商品贸易结构的论述也变得更全面。
2 商品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机制
在传统的贸易理论框架下,假定技术和资源不发生任何变动,贸易可以通过提高资本密集品的相对价格来促进经济增长(Stiglitz,1970),但是并未得到实证检验的支持,也没有涉及贸易结构的问题。Baldwin(1992)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框架下分析自由贸易的影响。他指出自由贸易不仅会产生传统意义上的静态效应,还会通过资本的动态积累促进经济长期的增长。他认为资本积累效应的获得只取决于贸易量而与贸易的结构和方向没有任何关系。Mazumdar(1996)对此提出了异议,他认为只有当一个国家出口消费品而进口资本品时,贸易才能够带来经济的增长;反之,则未必能够带来经济增长效应。新贸易增长理论更加强调了贸易可以通过技术溢出而产生动态效益,如研发活动的增加、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场的扩大等等(Romer,1990)。Coe & Helpman(1995)进一步指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国内外资本品生产率存在差异,进口资本品并不一定会带来资本品价格的下降,反而会提高本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加资本品的边际产出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综上所述,不管是新古典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都强调了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根据贸易结构度量方法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根据产品附加值的高低将贸易商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贸易结构的变化主要以两类产品贸易额变化为依据。这种分类方法是最传统的,国内外不少学者曾使用这种方法进行初期的分析,如蓝庆新(2001)等等。一般来说初级产品出口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正相关,而工业制成品在发达国家获得了出口扩张。这类实证文章更多的是从比较优势的角度阐释商品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但这种分类方式相对宽泛,无法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同时这种方法并不能对贸易理论进行证伪。二是根据Baldwin和Mazumdar的分析将进出口产品分为资本品和消费品两大类,以两者进出口的相对数量比来衡量贸易结构(王永齐,2006),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反映出贸易产品技术附加值这一更为重要的技术含量属性,同时也不能精确地反映出中国贸易结构的动态变迁过程(苏振东,周玮庆,2009)。三是用显示技术附加值测度技术的方法来度量贸易结构。关志雄(2002)最先给每一个贸易品赋予一个附加值指标。樊纲等(2006)在此基础上做了修正,提出了技术显示附加值的原理,并以各国在该种产品上的比较优势作为权重。杜修立和王维国(2007)对该指标做了进一步的修改,提出了新的假设和归类方法,认为权数应该是各国在该产品世界总产出中的份额。苏振东、周玮庆(2009)利用产品技术附加值的指标采用面板分析的方法发现出口贸易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非对称影响效应,且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显示技术附加值的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有很多优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投入产出法分析的不足,深入到产品内部,探讨越来越重要的技术指标,对一国经济的发展有更好地参考意义。但是最大的困难是要找到一个成熟可靠的指标,目前这还未达成统一。
3 商品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机制
3.1 商品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述评
黄晓玲(1990)指出,商品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相互影响。产业结构提供了商品贸易结构的物质内容和活动范围,而商品贸易结构的优化又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黄庆波、范厚明(2010)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论述,指出对外贸易可以从三个途径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一是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信息和方向;二是解决产品结构性短缺和过剩问题;三是根据不同产业作用的不同来调整产业结构。两者的实证关系也得到了发展。根据度量产业结构指标的不同,相关研究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一是按照三大产业的比重来度量产业结构。二是从生产要素密集程度来划分和研究产业结构,发现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负相关,资本密集型行业出口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正相关(李耀新,1995;李磊,2000)。三是以制造业为突破口用技术附加值来度量产业结构。Lall等(2005)指出,可以通过考察一国的出口商品构成便可得到该国所处价值链位置的间接证据。Wang&Wei( 2008)设立了衡量价值链的出口商品结构不相似度指数指标,指数值越低,越靠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唐海燕和张会清(2009)借鉴这一指标进行了实证分析,表明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开展商品贸易对提升价值链的位置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2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述评
产业结构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周振华(1995)认为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产业结构的有机结合会产生巨大收益,这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二是优化合理的产业结构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三是产业结构关联效应使某一部门的技术创新作用不断扩散,并使技术创新的中心不断转移,从而带动整个经济增长。刘伟(1995)认为经济增长的实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工业化,进而理解为结构演进。郭克莎(2001)运用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以中国为例,指出产业结构的瓶颈制约及产业结构升级缓慢都会阻碍经济的增长,从另一个角度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刘伟(2002)对全国各地区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1%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0.14%、0.33%、0.54%。刘云峰(2004)、郭文(2007)等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另外就某一地区来说,很多学者也进行了实证检验,如徐捷锦等 (2008)对重庆,虞斌(2010)对浙江,牛鸿蕾(2010)对江苏等等,产业结构的提升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均得到了验证。由此可以看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拥有比较坚实的理论和实证基础。
3.3 商品贸易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述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文献中可以看出,改善商品贸易结构可以通过提升产业结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这一间接影响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从理论上拓宽了商品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加深了对商品贸易结构的认识,更突出强调了改善商品贸易结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虽然在实践中,由于商品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测度指标难以统一,目前有关间接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十分有限,但是在后危机时代,加深商品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多种影响途径的重视仍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又一有效途径。
4 总结和研究方向展望
在回顾评述了相关文献以后,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和启示。
(1)商品贸易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基本已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只是在具体衡量过程中由于指标选取的不同而存在程度上的差异。
(2)商品贸易结构的衡量指标经过发展已经从表面的产品分类衡量深入到要素层面技术含量的衡量。
(3)商品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次债危机的发生让更多人将关注点转移到了这个问题上。
商品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商品贸易结构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才是持久而显著的。任何力图提升商品贸易结构的政策措施必须要与当前的要素禀赋条件相适应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邵军,徐康宁,2009)。商品贸易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杜修立,王维国.2007.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及其变迁:1980—2003[J].经济研究,2007(7).
[2]Lall,S.Weiss,J.and J.K.Zhang.2005.The‘Sophistication’of Exports:A New Measure of Product Characteristics[R].Asian Development Bank Institute Discussion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