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西咸新区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2012-07-21徐臣攀高立军
◆徐臣攀 高立军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商学院)
根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陕西省政府决定设立专门设置了西咸新区。自新区设立以来,坚持以工业经济为主导,以电子通讯、汽车制造、现代冶金、生物医药为重点,积极推进现代化工业基地建设。同时充分发挥航空港优势,以现代物流、商贸、金融、旅游、会展为重点,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共同推进,互促互动的产业格局,因此也成为中国拉动区域经济的“第四极”。西咸新区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现实,以此为切入点,对其高技能人才需求与陕西高技能人才培养进行互动性研究,以期对目前陕西各大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能有所启迪和帮助。
一、西咸新区制造业、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等产业发展
目前西咸新区基本形成了电子通讯、现代冶金、机械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加工、航空制造几大支柱产业。在这几大支柱产业中,电子信息业增加值是增加最快的产业,是第一大产业,航空业是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正是由于新区工业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新区工业的整体发展,使新区工业规模不断扩张,工业总产值从213亿元增加到2364亿元,增长了十多倍。汽车和机械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已成为拉动西咸新区工业总产值不断增长行业。
1.西咸新区支柱产业的形成与现状
在西咸新区,支柱产业迅速发展,带动了地区产业的发展,渐渐地形成了以这些支柱产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为调整和提高西咸新区的产业结构,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效应,陕西省针对各个区位的特点和优势,规划出了八大功能区,分别是:先进制造业产业区、工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陆港物流区、临空产业区、中心商务商业区、休闲旅游区、临港产业区。这些功能区的定位,为产业群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和资源配置,助推了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2.现代服务业发展成为新的增长点
西咸新区在着力发展高水平先进制造业的同时,把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出台鼓励政策措施,实现高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产业整体质量。西咸新区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创造了大的客观环境,同时关中地区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新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又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此外,快速发展的港航业和保税物流园区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城市化步伐整体提速为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为新兴服务业发展增加了市场需求。2010年西安市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7%,增幅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0%。
3.“三高”项目众多,开启未来产业方向
在陕西省经济发展布局中,陕西省委提出坚持以结构调整为战略主线,以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体系为发展方向,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以建设高水平大项目好项目为主要支撑,调高调优第一产业、做强做大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随着新项目不断落户西咸新区,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轻工纺织、国防科技等具有“三高”特点的优势支柱产业正在迅速崛起。“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工业结构初具雏形。2010年全年电子信息、汽车、石油化工、冶金、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及环保等六大优势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323.89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8.6%,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3444.3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8.4%。全年完成新产品产值3887.34亿元,增长27.0%。
二、西咸新区高技能人才分布与结构
西咸新区是陕西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是最有潜力和实力的大中型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的集聚区,也是新型产业和行业的孵化区,也是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的积聚区。但由于企业规模、所有制结构、所属行业分布等不同,人力资源结构分布极不平衡。
在从业人员中,按照学历为大专以上、职称为初级以上、从事管理、技术岗位工作的人才统计标准,两区人才总量为13.53万人,约占从业人员的40%(其中开发区人才总量为11.35万人,占开发区从业人员的44%。保税区人才总量为2.18万人,占保税区从业人员的27%)。
顶级人才占人才总量的1.2%;具有各类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有3.79万人,约占28%;经营管理人才达到3.35万人,约占25%;技术技能型人才达到45%左右。
开发区、保税区控股公司系统主要企业中,中层以上经营管理人员、生产和技术管理人员、生产工人的比例分别为8.6%、30.3%、61.1%。生产经营和技术管理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65.2%,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占33.8%;生产工人中,具有中技、职校及以上学历人员占50.8%,具有高级工(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及以上职业资格的占11.6%。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从事生产经营一线人员的学历层次、职称层次、技能层次普遍偏低,高素质的人员在一线严重缺乏。这是和这个区域的高速发展极不匹配的。
三、西咸新区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
1.高技能人才需求状况
高技能人才专业知识扎实、操作技能熟练、创新能力较强,在对西咸新区支柱产业大中小型企业走访与座谈中,普遍情况是高水平的技能人才缺乏,尤其是一些专业技能突出的高技能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其中某些制造业的操作人员学历较低,多是高中及以下学历,大多来自工厂或农村,能吃苦,肯出力,但专业知识相对较差。
随着本市列入全国服务外包重点示范城市,三区相继成立了服务外包产业基地或服务外包园,政府对该产业加大投入。但是,诸如客户数据库管理、客户售前售后支持等服务外包人才始终处于紧缺状态。
2.高技能人才需求走势
不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不论是电子通讯产业还是生物医药产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仍呈上升趋势,各种高技能人才仍然是企业招聘的重点。调查发现,虽然目前企业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应的会影响到人才的招聘计划,但是紧俏岗位招聘人才的数量仍然不在少数。目前企业比较需求的岗位人才种类是建筑类、化工类、计算机类、管理类、财务类、营销类、工程类以及保险类。
随着西咸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新的产业群不断出现,职业技术岗位对技术含量的要求不断提升,技能型、技艺型人才将大量需求,电子通讯、机械装备、航天等产业化项目,以及金融、商贸、中介服务、会展、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都将是急需从业人员的领域,尤其是具有职业资格三、二、一级的高技能、技师、高级技师和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人才。
根据调查,在2009年二季度中,西安市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仍然是人才需求的重点,尤其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所占毕生达到了57.67%,超过了总需求的一半。同时统计显示,商务服务业的应聘者中,应届毕业生占40%,因为商务服务业中不少岗位,如文秘、客服等一般不需要工作经验作为支撑,是求职者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起点。销售行业也在2009年二季度出现供求两旺,求职人数首次接近、在部分月份甚至超过招聘人数,一改过去销售岗位乏人问津、单位用人满足率低的窘境,这一变化将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进入这一行业。但一些人力资源专家也说,目前上海市的客户服务类招聘岗位主要分为“销售型”和“事务型”两大类客户服务类岗位,虽然入职门槛相对较低,但也并非人人都合适,平均岗位流动率在30%以上,无论从事哪类职位,都要求从业者能全面掌握企业、行业的相关信息,准确判断客户的需求,有效解决客户问题,并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只有做一名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才能稳固胜任这一工作。
?
以上这些数据进一步说明西安市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人才市场中商业和服务业人才需求,是西咸新区经济发展的引领。
四、高技能人才培养对接西咸新区经济发展
在西安市,60%以上的新增劳动力来自于职业教育的各类院校。随着西咸新区的深入发展,西咸新区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高技能人才成为企业需求的重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要随着经济发展而调整完善,为社会提供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
1.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办学“零距离”
在校企合作方面,西安市教委鼓励和引导学校依托行业和企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按互惠互利、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原则,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推进“订单式”教育,让人才接收单位提供实训条件。同时,通过与企业的联合,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调整专业,培养人才。在教学上,实施“实践导向”课程模式,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转变。
2.通过实训打造实干人才
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主要区别是,高职教育要加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就必须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计划,以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先进科技水平为标准,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专业方向定得好,毕业生未必就符合企业需求,还要通过实际训练,实现“理念上超于企业,标准上接轨于企业,设施上同步于企业,技能上适配于企业”,打造出符合企业要求的“实干人才”。
3.通过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活动
职业教育一定程度上是针对就业的教育,这种教育要求的是学生毕业时熟练掌握技能,进行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工作。为促进学生掌握技能顺利实现就业,西安高职院校在教学上也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学制调整,有的院校推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学习期间休学创业或务工,有的学校是按照“宽基础、活模块”的方式培养学生,第一学期不分专业,第二学期起进入专业分流。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主选择成长方向,即就业或升学。这种教育模式改变职业学校“适龄学生”的概念,扩大职业教育的受众面。
4.根据西咸新区发展设置新型专业
西咸新区作为上海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企业不断增加,经济高速发展,人才需求旺盛,如何让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符合企业的需求、符合职业的要求,必须考虑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这就需要学校的专业设置上对接企业需求,对接经济发展。也就是说职校教育“教什么”必须与市场“要什么”紧密挂钩。“区域性推进职校教育”是西咸新区在全省乃至全国首创的一种模式。今后,新区每年都将打造一批新专业,为西咸新区提供充足的基础型后备人才。
[1]陈建华,庞燕.运用“流程”培养模式,打造物流专业人才——高职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究.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6).
[2]王薇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职业技术教育,2007,(11).
[3]王克富,陈端海.“模块驱动式”教学在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探索.2006,(12).
[4]黄俊,武智慧.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经济师,2007,(1).
[5]邓永胜,陈智刚,马俊生.高职高专物流类应用型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研究.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