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基础化学教学分析
2012-07-20王朝杰
◆王朝杰
(温州医学院药学院化学教研室)
2006年4月成立了温州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9月便成建制招收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医学专业学历留学生。2007年起被国家教育部列入获准招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留学生的高等学校名单。2008年8月,我校在省教育厅留学生教育工作的专项检查中被评为“浙江省高校外国留学生教育工作优秀单位”。2009年7月,荣获“全国高校外国留学生教育工作优秀单位”。温州医学院现已成为浙江省规模最大的对外医学教学机构之一,现设有临床医学(MBBS)和口腔医学(BDS)两个本科专业(授予学士学位),采用全英语授课,面向全球招生,现有450多名来自亚、非、欧、美、澳等五大洲30个国家的学历留学生。
国际教育学院以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医学人才为目标,坚持高起点、高要求、高质量的办学原则,切实提高留学生的教学质量。根据《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中第二章培养标准第八条医学本科毕业留学生应具备如下知识: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并能应用于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第三章课程计划中第十三条,课程计划应包括中国文化教育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即包括中国概况、汉语、医学汉语、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体育等,要求各门课程考试或考查合格。
因此,我校留学生保持了2006年以前临床专业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基础化学作为临床专业后续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的直接相关课程,也是临床专业课程药理学直接运用的基础课程,因此其课程定位为专业基础课。从2006年至今,已为五个年级完成了教学工作,本文将对留学生基础化学教学进行总结分析,为后续教学提供借鉴,以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一、学生状况
由于我校招收留学生均为自费留学生,除了满足一些各国中学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和身体健康外,具备一定经济条件外,便无其他任何筛选,因此其学生状况无论是中学基础还是学习习惯参差不齐,良莠并存。
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经济背景,情况各有不同。如2006级虽然仅有35人,可是来自11个国家,其中巴基斯坦12人,毛里求斯9人;2007级人数最多来自16个国家,生源多于10人的有5个国家,最多的为印度达到47人;2008级学生来自22个国家,毛里求斯人数最多为24人;2009级巴基斯坦学生独占一半;2010级则是毛里求斯学生为三分之一还多。学生基础不同,习俗各异,如毛里求斯学生比较刻苦,基础较好,巴基斯坦和部分非洲学生基础相对较差,但非洲学生学习态度较为认真,少数华裔学生沟通较为便利;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整体英语水平较高,能熟练的听、说、读、写。虽然偶有伊朗学生,英语能力有待提高,但是学习态度非常认真。这些留学生对不同教师的不同发音习惯适应较快,但他们的浓重口音对教师来说很难适应。以上状况大大增加了留学生基础化学教学的难度,为了让学生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对留学生的基础化学成绩五个年级的分析对后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材选用
教材是知识和方法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向导,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在招收留学生之初,我们就注重教材的选择,为了教育的国际化,在2006~2008级,我们首先选用美国医学院院校中临床专业使用较多的教材《General Chemistry(Principles and Modern Applications(8thEdition))》,该教材内容非常丰富,图文并茂,共计28章内容,1253页,具有很强的独立性,然而课时仅有51学时,不可能完全讲述,只能选讲其中部分章节,但作为本科教材缺乏应有的针对性,连贯性和系统性,不太适合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和各学科教学之间的衔接。在2009~2010级学生中,我们选用国内教材,采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留学生用的《Basic Chemistry(For Students of Medicine and Biology)》及其配套的双语版的学习指南书,然而在教学中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该书是针对中国学生高中的理科基础编写,其中一些术语或公式,对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就出现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不时要进行一些补充讲解,甚至是高中数学知识。对于实验课程采用国内临床专业运用较多的《基础化学实验(双语教材)》,选择性开展与后续课程相关的基本实验技能和临床运用知识的实验,如缓冲溶液、酸碱滴定等。
由于第一届学生还未毕业,各门课程的教学最终效果还未得到检验,各门课程所用教材是否合理还需国际教育学院组织老师们进行协商论证,实现采用教材有利于医学基础课各学科之间的衔接和互补,由于在短时间内全盘采用西方的教学模式是不现实的,而且这还需要各门医学基础课之间的协调和统一,避免学生对某些知识的漏学和重复学习,将来条件成熟,应采取各学校之间彼此相互协作编写一整套针对于医学留学生的与国际接轨的基础课程教材。
三、教学原则
对于基础课程的教学,在有限的课时内,我们一贯执行“瞻前顾后”的原则,具体讲“瞻前”就是要基于学生现有的基础,学过一些什么知识。通过对不同国家留学生的询问和了解,以及他们中学教材的翻阅来确定讲解内容的高度。如南非和美国学生中学化学知识与国内90年代初期一致,因此对学习基础化学就没有多少难度,而巴基斯坦学生则有些差异。所谓“顾后”就是指该门课程与后续课程的相关性分析,必须满足后需课程的要求,否则缺乏教学的连续性,因此具体教学内容的确定,教研室首先邀请各相关学科进行集体备课,和基础化学有关的学科主要有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等学科,经过商讨确定本门课程具体的教学内容,例如根据留学生有机化学确定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的教学内容及难度,与药理学教师商讨在化学反应动力学具体内容等方面各自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范围。通过以上沟通确定基础化学的教学大纲。接下来进行教研室内部的集体备课,做到每节理论课准备充分,每次实验预作完整,对一些基础知识进行补充,对一些名词术语进行阐释,力求发音准确,讲述流畅。同时发挥各自专长,凝聚集体的力量,从语言表达不清楚的地方到词汇的精确使用都仔细推敲,做到尽可能详尽的课前准备。
课堂教学,结合留学生的特点,一般比中国学生积极主动,不明白的地方会立即举手提问,要求进一步解释等,因此课堂教学主要采用“讲练结合”。如讲述“Buffer Solutions”一章时,结合酸中毒的病人救治,计算需要的抗酸成分的量;讲述“Hybridization of Atomic Orbital”时,结合有机化学中分子结构练习,既巩固了基础化学的知识,又为有机化学的学习提供了扎实的轨道作用理论基础。对于相关内容的课外拓展,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注重科学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成绩评定
根据《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中第四章授课与督导的第十六条,学校必须建立留学生学业成绩全过程评定体系,必须进行考试方法的研究。对学生考核类型及成绩评定方法有明确的规定和说明,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及人际交流能力。评定体系包括形成性评定体系和终结性评定体系,形成性评定体系包括测验、观察记录、实习手册等;终结性评定体系包括课程结束考试及毕业综合考试。
对于基础化学课程的成绩评定,我们在教学大纲中做了明确说明,具体构成由平时作业成绩、平时出勤成绩、期中考试(练习)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实验成绩五个部分构成,从而较全面衡量学生学习基础化学的效果,没有可能只进行考试而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其中实验成绩又具体由出勤情况、预习、操作、实验报告和实验考试来构成,因此基础化学成绩评定工作量比较大,尤其是作业的批改,五个年级每人的作业都至少批改两次,在课堂还要对共性问题进行分析,个别问题进行单独指导,让所有学生都尽量学懂基础化学的内容。
五、成绩分析
基础化学所有考试完成后都进行考试分析,分析结果以适当方式反馈给了有关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从而为提高教学水平。考试分析包括整体结果、考试信度和效度、试题难度和区分度,以及试题内容分析。
2006~2010级留学生基础化学综合成绩按照百分制评定结果如图1所示,峰的高低反映人数的多少,其中2006级仅35人,2007级150人,2008级120人,2009级78人,2010级96人。各年级基础化学成绩分布符合正态分布,但是高峰位置却又明显差异。2006级和2007级成绩较好,主要集中在80分以上,2010级成绩分布中主要是70分以上,而2008和2009级成绩明显偏低,主要在60~79分之间。另外2007级4人没有通过基础化学课程学习,占2.7%;2008级未通过本门课程的人数最多,达到19人,占15.8%;2009级有7人未通过,占9.0%;2010级有5人未通过,占5.2%。后文将对上述变化进行原因分析。这些一次没通过的留学生,绝大部分通过了补考考试。
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其中学基础直接关系到基础化学的学习。对于五个年级中来自同一个国家人数超过10人的留学生进行了基础化学成绩等级与人数的分析,按照90以上为A级,80分以上为B级,70分以上为C级,60分以上为D级,60分以下为F级。从图2和图3可见毛里求斯和巴基斯坦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而基础化学成绩却在明显地逐年降低。图4反映印度学生人数在减少,而成绩趋好。图5反映加纳学生人数减少,基础化学成绩基本保持。图6反映肯尼亚学生成绩分布比较均匀。其他国家的学生成绩情况总体与上述国家学生类似。
六、教学问题
从上文中综合成绩分布可见,留学生基础化学成绩分布不稳定,甚至出现低分化的趋势,这无疑给我们老师和管理人员是一种警示,同时在五个年级的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教学时间安排有待改善。由于留学生开学时间较我校学生晚一个半月左右,而且不同国家留学生通过签证来到中国的时间长短不同,致使学生到校时间不一。教学有效时间偏短,五个年级均需安排三节课连续上,致使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另外,基础化学安排在第一学期,又逢冬季,留学生多来自非洲或南亚,因此他们首次呆在冬季有些寒冷的温州,难以较快适应,致使上课时常需要等人,进一步压缩了有效授课时间。
2.学生基础差异大,习惯迥异。由于我校留学生没有进行任何筛选,因此其中学成绩好的甚少,普遍延续过去中学时的懒散,学习认真和勤奋者不多,而且留学生之间相互影响。有部分学生还没有对来华留学的目的和意义认识清楚,有待国际教育学院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3.合适教材难以选择。国内教材多以中国中学基础来组织编写,而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度,因此难以适应,甚至不理解期中的一些内容。而国外教材内容又太多,甚至有些重复,给教学带来不便。
4.授课教师的口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不同地域的学生,其英语发音差异很大,致使师生交流常常出现困难,需要借助书写来完成。偶尔也有老师的发音不标准让学生不明白的地方,因此老师的口语还需努力提高。
5.课程成绩评定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不管是闭卷考试还是开卷练习,其题型内容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如提高理解性的问答题的比例,对实验操作的强化,学生网络学习资源的提供和使用,等等。
通过对2006~2010级留学生基础化学教学多方面的比较分析,以资在后续教学中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加强管理,为我校留学生教学事业发展壮大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