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句经》概貌考

2012-07-21王丽娜

文学与文化 2012年2期
关键词:佛教

王丽娜 湛 如

《法句经》是上座部经藏《小部》中的十五部经之一,受到上座部佛教徒的广泛尊崇,流传极为广泛。长久以来,《法句经》一直被南传佛教国家视为佛法的精髓、真理的宝藏,是修习佛法的必备入门书。“在印度,《法句经》常常是与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相提并论的,许多人为了修身养心,常常求助于它,把它当作自我反省的准绳,当作人生路上的护身符。”①郭良鳌:《印度巴利文佛教文学概述》,《南亚研究》1982年第3期。《法句经》在印度是比丘修行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佛典,“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敘”②[梁]僧祐:《出三藏记集》,苏晋仁、萧链子点校,中华书局,1995年,第273页。。时至今日,很多上座部佛教的出家人在正式受比丘戒前,仍然要求将《法句经》熟练地背诵下来,否则不予受戒。《法句经》通篇采取偈颂的形式,文字通俗易晓,读起来琅琅上口富于韵律感,方便记诵流传。其中的七佛通戒偈①七佛通戒偈的记载,在不同佛典的记述中有所差异。在《四分律》、《十诵律》、《僧祇律》、《五分律》及《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所载,过去七佛之戒偈彼此不同,并以此偈为迦叶佛所说。在《大般涅槃经》卷十四中的故事中,提到过去佛所说的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一中记载:“一切恶莫作,一切善应修,遍调于自心,是则诸佛教。”《阿毗昙八犍度论》卷一中记载:“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在《央掘魔罗经》卷二中也有记载:“一切恶莫作,诸善悉奉行,方便修净心,是则善持律。”在《妙法莲华经玄义》卷二中记载:“又七佛通戒偈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出曜经》卷二十五《恶行品》对七佛通戒偈的每一句做了详细的解释,并指出其目的是“诸佛世尊教诫后人”。 这部分相关研究成果可参看印顺法师的《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被视为佛教要义的高度总结和概括,是佛法修行的总纲。《法句经》不仅是一部义理丰富的佛教经典,同时也是汉译佛典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一 《法句经》概说

关于《法句经》历史的记载,主要集中在《法句经序》和上座部佛典之中。《法句经》又称为《法句集经》、《法句集》、《昙钵经》、《昙钵偈》,是汉地最早被传译过来的佛典之一。《法句经》是佛陀在世时随缘应机所说的法语偈颂集,非一时一地所作。《阿毘昙毘婆沙论》卷一对《法句经》的产生做了较为精准地阐述:“如法句经,世尊于处处方邑,为众生故种种演说。尊者达摩多罗,于佛灭后种种说中,无常义者立无常品,乃至梵志义者立梵志品。”②CBETA,T28,no.1546,p.1,c21-24.“是后五部,沙门各自钞众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別为品,于十二部经靡不斟酌,无所适名,故曰法句。”③[梁]僧祐:《出三藏记集》,第 272~273 页。《法句经》的内容源自原始佛典,主要是将阿含经和小乘佛典之中佛陀的说法汇集编纂而成,包括了道德的训诫、佛法的要义、人生的哲理等。《法句经》“使用的韵律是古老而通俗的阿奴湿图朴体和特利湿图朴体,易于念诵吟唱和记忆传授”。④季羡林主编:《印度古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30页。

《法句经》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两种语言系统——巴利文系统和梵文系统,两个系统的《法句经》在篇目上有很大的不同。巴利文的法句叫作“昙钵”(Pali.Dhamma Pada),意译为法句。根据黄忏华先生的考订,巴利文的《法句经》共二十六品四百二十三偈(内中有一偈重复),与维祗难译本第九到第三十五品(除《利养品》)外相同。巴利文《法句经》以《双要品》开篇,以《梵志品》终结。巴利文《法句经》缺少梵文系统前面八品《无常品》、《教学品》、《多闻品》、《笃信品》、《戒慎品》、《惟念品》、《慈仁品》、《言语品》外,还缺后面的《利养品》、《泥洹品》、《生死品》、《道利品》、《吉祥品》五品。梵文法句称为优陀那(Skt.uda^na),也译为乌托南、嗢托那、邬陀南、优檀那、忧陀那、郁陀那,亦曾被翻译为无问自说经。梵文系统的《法句经》以《无常品》开篇。梵文本系统的《法句经》有三十三品和三十九品两种本子,皆以《无常品》为首篇。三十三品《法句经》以《梵志品》为末篇,三十九品则以《吉祥品》为末篇。

对于《法句经》在汉地的流传情况,支谦在《法句偈序》中曾做过清晰的表述:“法句经别有数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五百偈”,“近世葛氏,传七百偈”。⑤[梁]僧祐:《出三藏记集》,第272页。可见,《法句经》在汉地应该有几个不同的版本。可以推测,在支谦以前汉地应该已经存在《法句经》的七百偈本,目前已无资料可考证。汉译《法句经》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共有四部:其一,两卷本的《法句经》,由法救(Skt.Dharmatrāta)撰,吴维祗难(Skt.Vighana)等译,翻译时间为公元3世纪初,共有三十九品七百五十二偈①据《法句经序》载,《法句经》偈颂总计七百五十二偈。《法句经》中除《明哲品》没清楚地标明偈颂数量外,每一品均有说明。笔者将每一品偈颂的数字与《明哲品》十七偈一起统计,则总偈数应为七百五十八偈,与《法句经序》的记载有所出入。,也称之为吴本。维祇难在黄武三年(224)来到武昌,他翻译了五百偈的《法句经》。但维祗难“译所不解,则缺不传,故有脱失”②[梁]僧祐:《出三藏记集》,第273页。,而且言辞不够典雅,有些地方不易理解。后,支谦请竺将炎对已翻译的《法句经》重新校定修改,同时又新增了十三品,即现在流通的三十九品七百五十二偈的《法句经》。吴本“论其幽深,虽不逮大乘诸经;然即朴质亲切之中义蕴丰富,其为当年佛说之实录可无疑也”③吕澂:《吕澂佛学论著选集(二)》,齐鲁出版社,1991年,第643页。。其二,《法句譬喻经》,共四卷本三十九品④《法句譬喻经》在品目上比《法句经》多了一品“护戒品”,但其偈颂“学而多闻,持戒不失,两世见誉,所愿者得;学而寡闻,持戒不完,两世受痛,丧其本愿。夫学有二,常亲多闻,安谛解义,虽困不耶”,来源于《法句经》的《教学品》,与其上一品“教学品”可归为同一品。,西晋法炬、法立共译,翻译的时间为公元4世纪初,也被称为晋本。根据《开元释教录》卷二记载,《法句譬喻经》也被称为《法句本末经》、《法喻经》。《法句譬喻经》是由富有哲理的法句加上生动的因缘故事共同组成。《法句譬喻经》的品目与《法句经》相同,其偈颂全部摘自《法句经》。如《法句经》的《无常品》共二十一偈,而《法句譬喻经》的同一品则摘选其中的十四偈。《法句经》的《教学品》共二十九偈,而《法句譬喻经》的同一品则摘选了其中的十偈。其他品情况亦大体如此。其三,《出曜经》,后秦竺佛念译,翻译时间约为公元4世纪末,共三十四品,也称之为秦本。正如《出曜经》序所说:“录其本起,繫而为释,名曰出曜”,“出曜之言,旧名譬喻,即十二部经第六部也”。⑤CBETA,T04,no.212,p.609,b29-c1.《出曜经》不仅有哲理深刻的偈颂,还有因缘故事及适当的注解。《出曜经》经中的偈颂与《法句经》较多相同,而其因缘故事与《法句譬喻经》较相近。《出曜经》也是公认的文学性较强的一部佛典。其四,《法集要颂经》,共四卷,三十三品约九百五十偈,由尊者法救集录,宋朝天息灾等译,翻译时间为公元10世纪末,也称之为宋本。《法集要颂经》与《法句经》一样,全部是由偈颂组成,且表达的佛教义理相近,但在品目和偈颂的具体内容上与《法句经》差异较大。

此外,《四十二章经》、《大庄严论经》与《法句经》有着密切的关系。《四十二章经》与《法句经》的渊源关系,学界已经有一定的结论。经吕澂先生的细密考证,《四十二章经》有整整三分之二的内容出自《法句经》。⑥参见吕澂先生《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的《四十二章经抄出的年代》一文。前彦已对此做过深入探究,笔者不再赘述。吕澂先生还认为,《大庄严论经》也是《法句经》影响下的佛典。他认为:“就从《大庄严论》的内容看,可见譬喻者所谓譬喻并不完全同于经律论中泛泛的喻言,而是引用一些故实来发明《法句经》的意义,这就称为‘庄严’。”⑦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10页。他还举例《大庄严论经》中每事开端都引用《法句经》中的数语。

此外,汉语系统也不断有其他的翻译版本涌现。就目前笔者所查阅到的,有叶均将巴利文《法句经》翻译为汉语,并附有注释;陈燕珠的《法句经要义》,编者还辅之以生动的故事⑧陈燕珠编述:《法句经要义》,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黄谨良所译《泰国南传大藏经中之法句经》⑨张曼涛主编:《经典研究论集》,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第211~250页。等。此外,还有净海、吴根友、法增、了参法师、敬法比丘等的中文译本。⑩净海:《真理的语言:法句经》,慧日讲堂(台北),1974年,1989年再版;吴根友:《法句经》,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了参:《南传法句》,金刚刻经处(九龙),1961年;法增:《南传法句经新译》,大千出版社,2006年;《南传法句经新译》,台湾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2005年。

除了上面提到的四种汉语翻译外,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学者对《法句经》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多次将不同传本的《法句经》翻译为各种文字。“法句经可能是当今世界上最频繁被翻译的佛经。”①Peter Gerard Friedlander:“The Dhammapada is probably the most frequently translated Buddhist text in the world today.”Journal of Religious History,Vol.33 No.2,2009.p.215.1885年,丹麦人福斯倍尔(Fausbö ll Michel Viggo)首次刊行了拉丁文对译的巴利文原本。②Michel Viggo Fausbö ll.The Dhammapada:Being a Collection of Moral Verses in Pāli.London:Luzac&Co.,1900.后陆续出现了英、法、德、俄、意等各种译本。法国人莱维所著的《佛经原始诵读》中亦收入了《法句经》。此外巴利文汉文对照本,巴利文英文对照本,南北对照的英译合译本纷纷涌现。将《法句经》翻译为英语最早是在1840年由高戈利(Daniel Gogerly)所译,因其影响较小往往不为后人所关注。而英文译本影响最大的是马克斯·缪勒(F.Max Mulle)的《The Dhammapada,a Collection of Verses;Being One of the Canonical Books of the Buddhists》译本③Oxford:Clarendon Pres,1881.这本书在1898年、1965年被重新再版。。此外,英语世界对《法句经》的翻译和注释在20世纪也是持续升温。《法句经》“英译已经超过了80个,世界上最主要的语言都曾翻译过它”。④Peter Gerard Friedlande:“There have been over eighty different translations into English,and i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most of the world’s major languages.” Journal of Religious History,Vol.33 No.2,June 2009.p.215.翻译为英文的《法句经》来自梵文本、巴利文本均有,很多译本还做了注释。⑤英译《法句经》在名称翻译上有几个代表性的译法,可窥见学者对《法句经》的一种理解:sayings of Buddha,the path of perfection,wisdom of the Buddha,Way of Virtue,teachings of the Buddha,the essential teachings of the Buddha,the path of perfection等。根据笔者的粗略统计,如果包括《法句经》相关的故事集等译本和各种注释本,英文《法句经》在100种以上。日本翻译和研究《法句经》者,除了国内学人在文章中常提及的立花俊道、长井真琴、荻原云来三位翻译《法句经》的学者外,还有友松圆谛、足立俊雄等学者。⑥加藤正廓:《法句经》,大日本佛教青年会,1905年;足立俊雄:《法句经讲义 四十二章经讲义》,东方书院,1933年;友松圆谛:《法句经讲义:佛教圣典》,第一书房,1934年;荻原云来:《法句经》,岩波书店,1939年;立花俊道:《法句经注解》,三省堂,1940 年;长井真琴:《法句经》,玄同社,1948 年。韩国学者金达镇、李基奭等也做过《法句经》的韩文翻译。⑦金达镇:《法句经》,玄岩社,1974年;李基奭:《新译法句经》,弘新文化社,1983年;法顶:《法句经》,佛日出版社(全南昇州郡),1984年;释智贤:《法句经:不灭的语言》,民族社,1994年。以上韩文法句经翻译的版本无中文译本,各版项情况是从韩文翻译为中文的。

二 《法句经》溯源

如果对《法句经》辑录原始佛典的状况加以追溯和整理,对于我们全面深入研究《法句经》会有相当助益。下面这一表格是笔者以吴本《法句经》为基础,整理《法句经》辑录佛典的概况,两相做以对比。对于《法句经》同一偈颂可能辑录自不同佛典的情况,表格中尽可能给予全面收录,以期能从多个角度探寻《法句经》辑录佛典的实况。

《法句经》辑录佛典概况表

《法句经》 所辑录佛典《法句经》第一品《无常品》:所行非常,谓与衰法,夫生輙死,此灭为乐。《增一阿含经》卷二三《增上品》: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死,不生必不死,此灭最为乐。《法句经》第二品《教学品》:若人寿百岁,邪学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进受正法。若人寿百岁,奉火修异术,不如须臾顷,事戒者福称。《中本起经》卷一《度瓶沙王品》:若人寿百岁,奉火修异术,不如尊正谛,其明照一切。若人寿百岁,学邪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进受正法。《法句经》第八品《言语品》: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卷二:若人生世间,从口出恶语,常以利刀斧,斩截于己身。《法句经》第九品《双要品》: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恶,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车轹于辙;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乐自追,如影随形。《增一阿含经》卷五一《大爱道般涅槃品》:心为法本,心尊心使,心之念恶,即行即施,于彼受苦,轮轹于辙。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行即为,受其善报,如影随形。《法句经》第十二品《华香品》:如蜂集华,不娆色香,但取味去,仁入聚然。不娆色香,但取味去,仁入聚然,不务观彼,作与不作,常自省身,知正不正。《增一阿含经》卷四四《十不善品》:譬如蜂採华,其色甚香洁,以味惠施他,道士遊聚落。不诽谤于人,亦不观是非,但自观身行,谛观正不正。《五分戒本》卷一:譬如蜂采华,不坏色与香,但取其味去,比丘出聚然。不破坏他事,不观作不作,但自观身行,谛视善不善《四分律比丘戒本》卷一:譬如蜂採华,不坏色与香,但取其味去,比丘入聚然。不违戾他事,不观作不作,但自观身行,若正若不正。《摩诃僧祇律大比丘戒本》亦有此偈颂,内容同于《五分戒本》。《法句经》第二十一品《世俗品》:一法脱过,谓妄语人,不免后世,靡恶不更。《中阿含经》卷三《业相应品》:人犯一法,谓妄言是,不畏后世,无恶不作。

通过以上统计,我们可以做出初步判断:《法句经》主要是从四阿含和其他小部经典中辑录出来的,其中《增一阿含经》中辑录最多;存在《法句经》的一首偈颂在多部佛典中均有相近内容的情况,如七佛通戒偈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阿毗昙八犍度论》、《央掘魔罗经》中均有收录,但目前尚无法进一步精确得知《法句经》源于哪部佛典。

三 《法句经》之汉地影响

《法句经》是汉地较早传译的佛典之一。它“辞朴而旨深,文约而义博,事均众经,章有本故,句有义说”①[梁]僧祐:《出三藏记集》,第273页。,被视为“始进者之洪渐,深入者之奥藏也”②[梁]僧祐:《出三藏记集》,第273页。。《法句经》对汉地佛教义理、教内外偈颂及中古文学的发展均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对图2所示区域进行多次不同目标、不同负荷情况下的电动汽车最优出行路径规划结果进行对比。由于区域比较小,取电动汽车总容量为较小的16kWh,

《法句经》推动了佛教义理在汉地的阐扬。《法句经》较忠实地记录了佛陀的说法,重在宣扬佛法义理。它具有“重伦理修养,轻抽象思辨”③郭良鋆译:《经集——巴利语佛教经典》,序言部分。的特点,有“启蒙辨惑,诱人自立”④[梁]僧祐:《出三藏记集》,第273页。的功能。《法句经》在汉地受到关注的程度,虽未似《维摩诘经》、《法华经》、《华严经》、《心经》等大乘佛典被推崇至极,但它如涓涓细流,绵绵不绝地滋养着汉地佛教的发展。《法句经》集中地阐扬了佛教要义的精髓。佛教中的核心要义,如无常、苦、空、慈悲、因缘、涅槃等在《法句经》中均被反复阐释。而其他如戒定慧三无漏学、五戒、六波罗蜜、六念处等内容也在偈颂中一一呈现出来。《法句经》对于我们了解佛教的原始教义有极大的帮助。其短小精练、意蕴深厚的偈颂往往像一首首哲理诗,被佛教徒口耳传诵。如前文提及的七佛通戒偈,如《无常品》中的偈颂“常者皆尽,高者亦墮,合会有离,生者有死”,《双要品》中的“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恶,即言即行”等均广为流传。《法句经》及《法句譬喻经》、《出曜经》、《法集要颂集》等佛典中的偈颂、因缘故事等,被频繁引用。除了上文提及的《四十二章经》大篇幅引用《法句经》外,根据日本学者大内文雄等的研究,伪经《净度经》中也多处引用《法句经》中的偈颂。此外,在汉地佛典的论藏中,《法句经》中坚实朴素的义理常常成为有力的论证工具,如《成实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等佛典中均多次引用《法句经》的义理,现选摘部分:

《成实论》卷十五中的《见一谛品》:

如幻如焰如梦如假借等,如法句经中说。⑤CBETA,T32,no.1646,p.363,b2-3.

《十住毘婆沙论》卷一《入初地品》:

是故先自善寂而后化人,又如法句偈说,若能自安身,在于善处者,然后安余人,自同于所利。⑥CBETA,T26,no.1521,p.24,b14-16.

这段经文主张修行者要首先提高自身修为,再去度化他人,并引用《法句经》中的内容来佐证。《大智度论》卷三十五《报应品》中,在探讨善良的人时引述《法句经》中义理:

善相者,有慈悲心,能忍恶骂。如《法句·骂品》中说:能忍恶骂人,是名人中上,譬如好良马,可中为王乘。①CBETA,T25,no.1509,p.316,a11-14.

以《法句经》为代表的法句系列佛典,对汉地佛教仪轨中偈颂的使用亦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原始佛教时期,《法句偈》已经成为比丘和居士们修行仪轨中早晚课诵的重要内容了。如《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就记载了比丘们高声诵《法句偈》及复述其含义来修行:

尔时,尊者阿那律从佛游行,至彼摩竭提国鬼子母宫。时阿那律中夜早起,正身端坐诵法句偈,及波罗延大德之偈,又复高声诵习其义,及修多罗等。②CBETA,T02,no.100,p.480,c20-23.

《别译杂阿含经》卷九也记载了佛教居士将《法句偈》作为朝暮课诵来修持身心:

时商估中,有优婆塞于三宝所深得净信归佛法僧,于佛法僧得了決定,无有狐疑。又于四谛亦无疑心,已得见谛获于初果。晨朝早起,正身端坐,系念在前,高声诵经,诵法句偈及波罗缘,种种经偈。③CBETA,T02,no.100,p.439,c11-15.

《法句偈》虽然没有成为汉地佛教仪轨中的组成部分,但法句系佛典对偈颂恰当的、高频率的使用,促进了教内仪轨中偈颂使用的滥觞。有些仪轨偈颂直接或间接引用《法句经》中的偈颂。如在佛教晚课中经常念诵的普贤敬众偈: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④这首偈颂在多部佛典中均有记载,如《广弘明集》卷二七,《勅修百丈清规》卷二和卷三,《禅林备用清规》卷二和卷九,《古尊宿语录》卷二四、卷四三、卷四四,《诸经日诵集要》卷三等。

即是引用了《法句经》卷一《无常品》中的偈颂:“是日已过,命则随減,如少水鱼,斯有何乐?”而佛教仪轨中的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亦可以看到其深受《法句经》中《述佛品》“得生人道难,生寿亦难得,世间有佛难,佛法难得闻”这一偈的深刻影响。

吴本《法句经》主要是将原来的警句译成四言、五言偈颂的形式,是汉地第一部通篇采用偈颂为表现方式的佛典。《法句经》与大乘佛典幽玄华丽的表现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法句经》形成了一种文辞允正、简洁平易、了不加饰的偈颂风格,其间还巧妙地使用譬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法句经》质朴的语言及善于说理的风格,深刻地影响了教内、教外偈颂和中古诗歌的发展。“从六朝时期起,各时代都有文人写作模仿‘法句’偈颂的作品,而《法句经》作为一种‘哲理诗’,其内容、写法和格律首先直接影响到佛门内部的诗颂创作和僧、俗间佛理诗的写作,包括唐代著名的王梵志、寒山诗及影响深远的这一体诗的写作。”①孙昌武:《汉译佛典翻译文学选》(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86~387页。

猜你喜欢

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李白与佛教思想关系再探讨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贾宝玉三次劫难及其佛教隐喻——“三毒”与情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徐日昇的中国佛教观
方寸见佛韵——隋唐佛教瓦当浅析
四十年来黑水城汉文佛教文献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