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护理的探讨

2012-07-19司秀芝张玉玲

中外医疗 2012年31期
关键词:患侧上肢偏瘫

司秀芝 张玉玲

肥城市中医院,山东肥城 271600

在我国脑卒中由于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随着脑卒中诊断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存活率也随之上升,但仍有70%~80%的存活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后同时,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康复护理在提高患者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优于药物治疗,尤其是早期康复护理介入,使患者最大限度地从身心残障中恢复,重返社会,显著降低了病死率及致残率。现将2010年8月—2011年9月到该院就诊的62例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8 例脑卒中患者经CT或MRI确诊,其中脑出血32例,脑梗死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62例,男44例,女18例,年龄50~70岁,平均年龄63.5岁。脑出血14例,脑梗死48例;左侧偏瘫32例,右侧偏瘫30例。对照组62例,男40例,女22例,年龄51~70岁,平均年龄62岁。脑出血18例,脑梗死44例;左侧偏瘫36例,右侧偏瘫26例。

1.2 肢体运动功能评定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在患者入院第1周出院前,对2组患者采用Brunnstrom6期评定方法评定上下肢运动功能,2次评定由同一人员完成。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价:Ⅰ级患侧上下肢呈驰缓性偏瘫,无随意运动;Ⅱ级开始出现共同运动;Ⅲ级随意引起共同运动;Ⅳ级开始出现一些脱离共同运动模式的运动;Ⅴ级出现分离运动;Ⅵ级上下肢协调运动大致正常。

1.3 康复护理方法

1.3.1 病情早期 保持正确的卧位姿势,头部抬高15~30°,对肢体进行按摩,被动活动各关节[1]。①良肢位的保持[2]。脑瘁中患者急性期常伴意识障碍,在不影响抢救工作的前提下,可进行康复体位摆放。康复体位又称良肢位,是指为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体位。仰卧位,患侧肩胛下垫一小枕头,膝关节屈曲,足部避免被褥压迫,上肢伸展,外旋。取患侧卧位时,头部要有良好支撑(枕头);患侧上肢前伸,与躯干夹角>90°;肘关节伸展;手指张开,掌心向上;健侧上肢放于身上或身后枕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另一枕上,胯关节屈曲,患侧下肢在后,髋关节微后伸,膝关节略屈曲。取健侧卧位时,患侧上肢下垫一枕头,患肩前屈90~100°;肘关节伸展,腕关节、指关节均伸展放于枕上;患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另一枕上。髋,膝关节自然屈曲。②按摩。可促进血液、淋巴回流,防止或减轻浮肿,对肢体也是一种感觉刺激,有利于恢复。按摩要轻柔、缓慢,有节奏地进行,作用中等深度,不使用强行按摩和揉捏、刺激性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采用安抚性的按摩,使其放松。③被动活动关节。上肢做肩外展、外旋、前臂后旋及指关节的屈伸活动;下肢做髋关节内外旋、膝关节屈伸、踝关节背屈及足趾的屈伸运动,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缓慢进行,每个关节每次活动5~10遍,2次/d,训练30 min/次左右。直至主动运动恢复。被动运动可与按摩交替或配合进行。对伴有疼痛的关节训练可进行热敷等物理治疗,随着关节功能的改善,逐渐加大活动度。

1.3.2 病情稳定期 主要开展床上主动训练。主动运动可提高神经系统进展度,活跃各系统生理功能。①Bobarth握手,掌心相对,十字交叉,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上举至头顶,使肩关节充分伸展,同时患侧肘关节要保持伸直状,然后屈肘,双手返回胸前。②桥式运动,是偏瘫患者卧床期间常用的一种训练,可提高骨盆控制力,诱发下肢分离运动,缓解躯干及下肢痉挛,提高床上自理能力。取仰卧位,双手十指互扣,双上肢上举,双腿屈膝,双足支撑于床,将臀部主动抬起,保持骨盆水平位。③患侧下肢屈曲训练,主要是屈髋屈膝动作训练。取仰卧位,双手十指互扣举至头上;帮助者一手持患足于背屈位,足掌撑于床面,另一手持患膝关节,保持髋关节内收位;患足贴床向后滑动(完成髋、膝关节屈曲),然后缓慢伸直下肢,如此反复进行[3]。屈髋屈膝训练可以抑制患者下肢伸肌的异常活动,促进下肢分离运动出现。④坐起训练。患者应首先移至床边,将健腿插在患腿下,使用健腿将患腿移于床边,然后转至侧卧位,用健侧前臂支撑躯干,逐渐呈直立位,坐于床边。

1.3.3 恢复期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床椅移动、站立、步行及上下楼梯等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手的技巧性、四肢的精细协调训练,用正确的姿势反复训练握笔、穿脱衣裤,协助患者逐渐学会洗脸、刷牙、入厕等。在肢体康复训练的同时,应进行双侧肢体功能训练,而且应先做健肢,后做患肢,但要防止训练中健侧功能代偿过度而致患侧失去功能恢复的机会。在患者残损功能不再恢复时,进行全面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发挥健侧替代功能,提高自理能力。

1.3.4 心理康复护理 脑卒中患者因发病急,对自身、家庭皆为突发事件。随之而来的经济负担、社会角色的转变,加之对疾病预后的恐惧易致患者心理障碍,对患者的功能康复产生不利影响。护士应从良好的语言、态度和行为去了解、熟悉病人,掌握病人病前的适应能力、性格、人格,以便制定并实施心理护理。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因不了解病情和预后,常表现为焦虑、慌乱甚至恐惧,此时鼓励患者面对现实,配合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康复治疗阶段,患者常因急于求成而逐渐失望、悲观抑郁。此时争取家庭配合,从生活上、精神上给患者安慰和帮助。在日常生活训练中,任何微小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赞扬。训练进步利于改善焦虑和抑郁,而心理上的支持与治疗对脑卒中肢体功能康复有明显促进作用[4]。

2 结果

经χ2检验,第1周两组间相比,上下肢运动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与第1周相比,两组间上下肢运动功能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院前两组间比较,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其中下肢运动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肢运动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康复护理训练对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见表1。

表1 两组康复护理前后Brunnstrom偏瘫肢体运动功能评定

3 讨论

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上或功能上有重组能力或可塑性,康复护理训练促进了代偿和重组的产生。早期康复开始的时间为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 h后即可进行。康复越早,肢体功能恢复越好[2]。

早期的康复护理以给患者静态的、被动的抗痉挛体位为主,注意良肢位的摆放。采用被动患肢运动的刺激方式,增强了患侧的感觉刺激输入,降低了患者对偏瘫肢体的忽略现象。同时通过对偏瘫肢体,关节的无痛范围的活动,既能防止关节活动范围低下,又能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对健侧肢体的训练,促进了其对患侧肢体恢复的影响。通过反复进行翻身、坐位、立位、步行训练,输入正确的运动模式,在病灶周围形成新的神经通路,充分发挥中枢神经的代偿作用,从而建立肢体高级中枢控制的运动模式。经过日常生活训练,促进了随意的、协调的、分离的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为整体功能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对患者的康复护理需要患者、家属、护士的密切配合,护士要从心理、生活、功能锻炼等方面给予正确的指导,反复讲解康复护理的重要性,改变患者及家属对药物的过分依赖,充分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主动参与,持之以恒,使患者在成功中激发康复欲望,从生物、心理、社会功能方面达到全面康复。

该组资料结果表明:早期、科学、合理的康复护理,可以减轻神经功能的损害,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1]庞积岚,李晓榕,王新军.康复护理程序对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2):7.

[2]司惠芳,梁岚萍,刘向真,等.脑卒中肢体功能康复现状综述[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535.

[3]霍焱,张莉琴,张永文.脑卒中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3,18(12):944.

[4]肖辉,李玲,唐荣华.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的心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02,17(12):924.

猜你喜欢

患侧上肢偏瘫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更 正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机器绞轧致上肢毁损伤成功保肢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