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
2012-07-19邓银梅
邓银梅
湘南学院附属医院,湖南郴州 423000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最为常见的多发性疾病之一,其发生率占该院新生儿疾病的首位,并且还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1]。为了详细地了解该项疾病的发病原因、机制、情况及相关因素,笔者对2010年6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41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进行了较为科学和详细的分析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41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均符合以下的条件,即胎龄大于37周,体重>2 500 g正常足月的新生儿。在41例患儿中,男20例,女21例,胎龄为37~38周的患儿2例,39周的患儿14例,40周的患儿17例,41周的患儿7例,42周的患儿1例。体重为2 500~4 000 g的患儿38例,体重>4 000 g的患儿3例,剖宫产手术分娩的患儿25例。59例生理性黄疸患儿中,男35例,女24例;胎龄为37~38周的患儿4例,39周的患儿18例,40周的患儿25例,41周的患儿12例。体重为2 500~4 000 g的患儿50例,体重>4 000 g的患儿9例,剖宫产手术分娩的患儿38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的新生儿在分娩之后都对其进行母乳喂养,并及时的对其进行早吸允,早接触,尽可能地使其能够24 h母婴同室,并对其采取不定期按需哺乳的方式。一方面,医护人员应该每天详细地记录新生儿的哺乳和大小便的次数,了解其第1次排胎便和排黄便的准确时间,并及时地记录其体重变化。另一方面,医护人员还应该详细地观察新生儿皮肤的颜色变化,每天通过新生儿的皮肤对其进行胆红素的测量,并在新生儿出生之后的3~4 d对其进行常规的血清胆红素测量。
1.3 护理方法
首先,护理人员应该尽早地为产妇讲解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并使其树立信心。对于那些伤口较为疼痛的母亲,护理人员应该告诉其尽可能舒适的体位,使其在哺乳的时候感觉自然和舒适。除了向其讲解哺乳体位之外,还应该为产妇营造一个舒适、健康、清新的环境,以帮助产妇迅速地恢复体力。每个小时都应该检查新生儿的排便情况,并注意勤换尿片。每2~3 h便要提醒母亲进行哺乳,并详细地记录其哺乳时间,对于乳汁不足的母亲则应该将其情况详细地报告给医生。除了要详细记录产妇哺乳的时间和次数之外,护理人员还应该详细地记录新生儿大小便的次数、第1次排胎便的时间以及第1次排黄便的时间,如发现24 h未进行排便、72 h便未变黄的情况,则应该及时地通知医生来对此进行及时处理。此外,护理人员还应该注意观察新生儿皮肤的颜色变化,注意新生儿躯干、四肢、手心、脚心的黄染,并记录其出现的时间及同时出现的临床症状。相关的研究表明[2],新生儿在其正常的生理性黄疸阶段,胎便排泄和胎便变黄时间的延迟、哺乳次数的逐渐减少、乳汁摄入量的不足均会对新生儿胆红素代谢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从而导致新生儿血清胆红素超出正常黄疸期的标准范围。在新生儿出生之后的3~4 d之内,保证新生儿的频繁吸吮、促进新生儿胎便的顺利排出是降低新生儿胆红素,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之一。
1.3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均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
高胆红素新生儿在出生之后的3~4 d之内,其血清胆红素水平平均为(237±26.5)mmol/L,而生理性黄疸组新生儿在出生之后的 3~4 d 之内,其血清胆红素水平平均为(148±14.2)mmol/L。
2.2 新生儿排便及哺乳情况比较
生理性黄疸组中新生儿2~24小时排胎便的患儿为56例,24~48 h排胎便的患儿为3例,72 h之内排黄便的患儿为35例,72~96 h排黄便的患儿为23例,96 h以上排黄便的患儿为1例;而高胆红素的新生儿中,2~24 h排胎便的患儿为35例,24~48 h时排胎便的患儿6例,72 h之内排黄便的患儿为14例,72~96 h排黄便的患儿为23例,96 h以上排黄便的患儿为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新生儿排便时间及性质比较(n)
生理性黄疸组患儿第1天哺乳8次以上的患儿为27例,第2天哺乳8次以上的患儿为51例,第3天哺乳8次以上的患儿为58例;而高胆红素组新生儿中,第1天哺乳8次以上的患儿为13例,第2天哺乳8次以上的患儿为26例,第3天哺乳8次以上的患儿为30例,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新生儿3 d内哺乳8次以上比较[n(%)]
3 讨论
在实际的临床中,正常新生儿一般都是在出生之后的10~12 h排出胎便,在出生之后的3~4 d排出黄便,如果新生儿胎便排出以及胎便变黄的时间相对延长的话,便极易导致胆红素肛肠循环负荷的增加,从而使胆红素的重吸收加不断加强。对于正常的新生儿而言,哺乳频率应该是8~12次/d,婴儿频繁的吸吮有助于乳汁的分泌,从而不断地增加其母乳的摄入量。哺乳次数的不断增加,可以有效地使新生儿通过吸吮,缩短肠内物的停留时间,从而促进胎便的顺利排出,结合胆红素排出的不断增多,减少小肠再一次的吸收胆红素,从而进一步地促进乳汁分泌[3]。而当哺乳次数不断减少时,母乳中的前列腺素使母乳量不断减少,进入新生儿体内的量也随之减少,不易使胎便排出干净。生理性黄疸组新生儿哺乳8次/d以上的的例数明显高于高胆红素组新生儿,此项数据充分表明了新生儿在出生后的3 d之内哺乳的次数与其血清胆红素的浓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此同时,新生儿的胎粪排出时间及变黄时间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由此显示出了新生儿胎便的排出时间与变黄及新生儿血清胆红素的浓度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联系。笔者总结了高胆红素组新生儿吸吮次数减少的主要原因:母亲过度疲劳、伤口疼痛、乳头异常、喂养姿势不正确或乳房过度充盈等。此外,新生儿衔接姿势的不正确及吸吮力弱等均是导致新生儿吸吮次数下降的重要原因。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应该加强防治,加强保健,做好产前的定期检查工作并加强新生儿的护理宣教,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4]。
[1]陈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8,5(8):102.
[2]孙美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7):409-410.
[3]李岳岩.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湘南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7(1):41-42.
[4]董丽,任俐,何涓.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28例病因及相关因素分析[J].医学信息,2009,22(11):2566-2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