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县环境质量现状与防治对策
2012-07-19郭伟筠丛日凤
郭伟筠,丛日凤
(1.黑龙江省林口县环境监测站,黑龙江 林口157600;2.黑龙江省宁安市环境监测站,黑龙江 宁安157400)
1 引言
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们生产生活质量,以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林口县环境质量评价成果为依据,探讨了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对于正确判断环境形势,科学制定环境政策、环境规划和污染治理方案直到参考作用,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基础。
2 林口县环境质量现状
2.1 环境空气
近5年监测结果显示,可吸入颗粒物呈逐年下降趋势,SO2、二氧化氮呈逐年增加趋势。可吸入颗粒物、二氧 化 硫、二 氧 化 氮 年 均 值 分 别 为 0.098mg/m3、0.034mg/m3、0.031mg/m3达到空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污染类型为燃煤型污染,早晚的监测值相对较高,采暖期的各项监测值均高于非采暖期,在取暖期PM10监测值偶尔超过空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
2.2 地表水环境质量
林口县内主要河流为乌斯浑河,共设龙爪上游和建堂下游两个断面。乌斯浑河上游执行《黑龙江省地表水功能区标准》中的Ⅱ类标准,下游执行Ⅲ类标准。因为对上游的污染企业进行了关停和搬迁,清理沿河的畜禽养殖、厕所等污染源,从近5年监测数值对比来看,乌斯浑河的水质是逐年好转,上游高锰酸盐指数5.24mg/m3,氨氮0.56mg/m3,下游高锰酸盐指数6.18mg/m3,氨氮0.59mg/m3。
2.3 地下水环境质量
林口县地下水,基本上属第四系和第三系组成的承压水为主的双层含水岩层组,主要分布在县域西部和中部。地下水静贮量1 823 713万m3,年开采量4 784万m3,年补给量8 464万m3。其中中低山区静贮量1 749 159万m3,年开采量3 827万m3,年补给量6 771万m3。经牡丹江市监测站对林口县柳树镇地下水监测结果显示,除大肠菌群超标外,其他项目均达到《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Ⅱ类标准。
2.4 城市声环境质量状况
林口镇内共划分26个网格,网格划分为500×500,每年春季或秋季监测一次,以网格平均的方式处理数据。区域噪声5年均值为53.8dB。按照《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等级划分》,可以评定为较好。
共划分了4个功能区监测点,包括林口二中为1类区,民族商场为2类区,拖修厂为3类区,中医院和环保局为4类区。每年6月、12月各监测一次。噪声监测值有逐年上升,但都能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对各类区的标准要求。
2.5 生态分析
2.5.1 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林口县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近年来不断地退耕还林,保护野生动物,自然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矿产资源也很丰富,但各矿山企业的开采,对环境有一定的破坏。
2.5.2 农村生态环境
林口县为农业县,目前农药污染比较严重,对土壤和河水都有影响;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因采取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等措施,农村的生态环境有一定的改观,但还不容乐观。
2.5.3 自然保护区
为促进生态平衡,保护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林口县于1999年将莲花镇定为县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156km2。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根据《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93),属于典型自然生态系统类型。
2.5.4 生物多样性评价
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的多样性,种群的多样性,是林口县的优势。同时,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亦较明显,原始红松经人为破坏后,经柞树、桦树又逐渐演替为人工红松和落叶松林。除林地结构见整外、陆生、水生生物构成量大,系统完整,稳定。
2.6 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从牡丹江市监测站提供的土壤监测结果对比《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值》来看,林口县的耕地土壤环境较好,除去西北楞六队的镍超标1.1倍外,其他无机质及有机质项目检测全部合格;林地土壤环境较好,所有无机质及有机质项目检测全部合格。
2.7 污染源状况
2.7.1 废气
全县人口44万人,非工业燃煤20.6万t,烟尘排放量为189t/年,二氧化硫排放量988t/年。主要工业废气排放企业有牡丹江市新阳光势力有限公司、林口县东林供热有限公司、林口县宏大供热有限公司、林口县森泉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林口县龙江特种耐火材料厂等。各企业均有除尘设施。各年度的二氧化硫、烟尘、粉尘排放量(图1)。
图1 2006~2010年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7.2 废水
林口县工业用水均为河水和地下水。主要排放企业有黑龙江省信源酿酒有限责任公司、林口县富强肉类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林口县富源油脂有限公司等。5年来废水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见图2。
图2 2006~2010年废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林口县镇内人口8.8万人,新建一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2万t。镇内生活污水排放量每年565万t。
2.7.3 噪声
林口县的声源构成主要是交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生活噪声和工业企业生产噪声。按各年的监测结果来看,在施工期建筑施工噪声占很大比例,长期的是交通噪声比较大。因铁路、公路运输都非常发达,由其是铁路线横穿县区的北部,对该县的声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由于监管不到位,汽车鸣喇叭的现象比较严重;该县属农业县,特别是镇内企业很少,对声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
2.7.4 固废
林口县主要的工业固废是矿渣、废石、废料等,主要采取二次利用或者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生活垃圾以填埋方式由垃圾处理厂处置,没有进行垃圾分类。危险废物主要是医疗垃圾,采取集中回收到县医院,焚烧处理。
2.7.5 农村污染源
林口县通过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发现农村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农田耕作时化肥及农药的施用、畜牧业养殖排放粪便污水、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等对环境产生很大影响。
3 环境问题
(1)林口县属农业县,目前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农药、化肥使用强度较大,养殖业污水、粪便没得到有效治理,生活污水及垃圾的随意排放、倾倒,致使农村环境质量下降。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资源开发强度加大引发的环境资源问题会更加突出,基本处于“点治理,面破坏”的状况,按目前发展趋势,到“十二五”末,土壤受污染程度将加重,水土流失面积将增加,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面临严峻的挑战。
(2)工业企业布局和污染物排放负荷分布不均,经济相对繁荣区域,排放负荷大,污染严重。工业布局不合理。
(3)为搞活地方经济,大力招商引资,对招商项目提供各种优惠政策,环境管理机构无法全面履行环保监管职能,导致引进项目执行建设项目审批制度过于简单,污染问题随之出现。
(4)有些企业生产工艺相对落后,排放污染物量很大,属于初级产品加工型和消耗自然资源型,竞争力相对较差,“三废”产生量相对较高。
(5)基础能力建设仍滞后于环境管理需要;缺乏强有力的县、乡(镇)统一环保监管机制,环保综合协调能力不强,对环境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偏低,公众参与机制尚未健全,渠道不畅,能力不强。
(6)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将日益增多。刚性产业结构导致污染物排放强度大,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将居高不下,污染物减排形势不容乐观;高耗能的产业还将占很大比重,污染物排放量可能有增加的趋势。
4 防治对策及建议
4.1 加强生态县建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加强煤炭、森林等资源开发型城市的生态修复和转型。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加强全市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保护与建设。
4.2 开展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从点源与面源治理相结合入手,重点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161”工程。全面开展生态建设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健全农村环保机构建设,加大农村环境执法力度。把乡镇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对全县、乡镇每年绩效考核目标管理。
4.3 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加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变城市落后面貌,提高环境质量的首要措施。因此在城市的新区开发和旧区改造中,要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努力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特别是在新的经济开发区、居民小区的规划建设中。应当将集中供热、燃气化、供排水系统、地面绿化、垃圾收集和处理等同时规划、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4.4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防止过量污染物排放
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的进一步加剧,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提高科技贡献率,降低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污染产生水平,严格控制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做到“增产不增污”和“增产减污”。对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而治理价值不大的企业,要予以关、停、并、转:对积压滞销、污染环境的产品实行限产和转产:对能耗高、污染重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得审批,坚决制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淘汰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和设备:大力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及产品的科技含量,依靠科技进步,最大限度的消减污染物排放。
4.5 更新领导观念,确保正确决策
更新领导干部环保观念,提高领导干部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城市环境保护与整治的根本前提。领导干部应树立战略观念,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遵循绿色招商的原则。努力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4.6 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从最大化地发挥城市整体功能出发,来协调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运用综合的对策、措施来整治、保护和塑造城市环境,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4.7 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采取相应措施,开展环境法制宣传,普及环境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促使养成自觉守法的习惯,积极、主动地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保护居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