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贫瘠土地变成希望沃土
2012-07-18甘肃省通渭县水土保持局
科学规划,精心施工
召开项目建设村民“一事一议”动员会
甘肃省通渭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植被稀少,水资源严重缺乏,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面对十年九旱、十年九灾的县情,通渭县确立了“生态立县”战略,坚持不懈地走以梯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的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的路子不动摇,提出利用10年或更短时间实现基本农田梯田化目标。多年来,勤劳智慧的通渭人民抓住国家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有利时机,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走出了一条“修梯田—调结构—搞养殖—建沼气—肥还田—再种植”的旱作循环农业发展新路子。
从2010年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项目在通渭县实施以来,全县共投入资金5747.2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000万元,省级配套600万元,群众自筹2147.23万元。项目区综合治理小流域面积52.52k m2,其中新修梯田6万亩(0.4万hm2)、田间道路186k m、排水沟86.4k m,造林9413亩(627.53hm2),种草9316亩(621.07hm2),配套谷坊250座。通过综合治理,项目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由治理前的39.5%提高到74.8%年,可减少土壤流失量531.3万t。
对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的实施,通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项目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奖罚办法。实施中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所在乡镇全力配合,认真落实行政领导定地块、定任务、定时间、定奖罚和业务部门包规划、包质量、包软件、包验收的“四定四包”责任制。县上始终把规划和质量作为项目实施的关键环节,坚持整体规划、综合治理、连片开发的指导思想,制订了《通渭县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总体规划》。按照“等高线、沿山转、宽适度、长不限、大弯顺势、小弯取直”的要求,打破村界、组界、户界和地界,整山系、整流域规划和建设,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做到了规划一次搞好,措施一次到位,质量一次达标。同时注重广大群众在项目实施中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川项目区精品小流域
梯田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项目区建成的淤地坝既拦土又保水
庄子项目区水保林
涧滩项目区新修梯田黑膜全覆盖
项目建设铺就了希望之路
梯田修出了新希望,修出了新景象。这几年,通渭县抢抓全省主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良好机遇,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通过“梯田+地膜+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有效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该县把水土保持工作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农业生产的重要举措,依托梯田建设,全县全膜玉米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6.67万hm2)以上,年种植马铃薯40万亩(2.67万hm2)、中药材4万亩(0.27万hm2)、小杂粮10万亩(0.67万hm2)左右,优质林果面积达到6万亩(0.4万hm2)。通渭也因此由历史上的“缺粮大县”跃升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2011年12月26日受到了国务院的表彰奖励。
通渭因梯田而变,通渭因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正在加快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