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驻华使馆面面观
2012-07-18华亭
文/华亭
●使馆的普通职能与特殊职能
提到使馆的职能,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签证。而提到去美国使馆办签证,去过的几乎个个都有抱怨。美国签证真的那么难办吗?签证官真的那么难对付吗?
办理美国签证的程序是先在网上预申,填资料。签证官先看资料,在约见你之前,他心里对是否给你签证已经有了80%的结论。面谈的时候是他有些疑问,比如说你去一个很小的地方留学,就会问你是否在那里有亲戚;比如你来自一个比较贫困的地方,就会问你的学费问题怎么解决。签证官的这些疑问,如果你回答得合情合理,就会给你签证。
中国驻纽约领事馆的前签证官梁玉国说,美国签证官的自主权比较大,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决定是否给予签证。相比之下,中国的签证政策性比较强,政策规定好了,政策符合你就要照办。
作为派遣国在接受国的代表机构,使馆还有传播本国文化的职能。在这一点上,英国大使馆的文化教育处(British Council)做得相当不错。早在上世纪80年代,文化教育处就对大学生、英语老师等有志于学习英语的人员开放,免费收听BBC的录音资料,还会播放英语电影。一位外交部工作人员回忆当时去文化教育处的情形时说,“那里环境特别好,态度也特别好,还有免费的咖啡。”
大概很少有人知道,FBI(美国联邦调查局)在北京设有办事处,并且办公地点就设在美国驻华使馆。该北京办事处成立于2002年10月22日,现有两名特工,负责FBI在整个中国的事务,与中国公安部建立了非常紧密的关系。具体说来,这个办事处要接受来自美国FBI的调查信息,并向中国公安部转达这些请求,其中可能包括被调查者的各种信息、国际组织的数据等等。同时,中国公安部也通过FBI北京办事处向美国同行提出调查请求。现在,与FBI北京办事处相对应,中国公安部已经在中国驻美大使馆内设立了办事处,由来自中国的3名警察组成工作小组。
这体现了对等原则,这条原则渗透到了外交事务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外交的最大原则。两国之间,你方设什么级别的机构我方就设什么级别的机构。这也涉及到外交的待遇,比如说外交活动和会议,大使级还是代办级都有相应的配套。
体现在使馆的建设上,就是两国驻对方使馆的面积还有派驻人数都是对等的。比如,俄罗斯驻华使馆是所有驻华使馆里面积最大的,那是因为俄罗斯给中国使馆预留的面积也是最大的。友好国家一般都是建馆地点任由对方挑选,而对不友好的国家来说,原则就是我怎么方便监视你,就把什么地方给你。
●主要工作就是收集情报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所规定的使馆职责包括“以一切合法手段调查接受国之状况及发展情形”,可以说,使馆是了解驻在国信息的机构。从正面角度来说,派遣国能够更好地了解接受国,方便和这个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从负面角度来看,使馆的工作就是收集情报,有时甚至通过不合法的手段。
2010年11月,著名揭密网站“维基解密”(WikiLeaks)公开了超过25万份美国驻外使馆发出的电文内容,泄露了美国在情报搜集、政治及军事战略方面的秘密信息。在部分泄露电文中,美国驻外使馆馆员对驻在国政府提出了尖锐批评,涉及国家包括中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如德国总理默克尔被说成“回避风险并且没什么创造性”,伊朗总统内贾德则被拿来与希特勒做比较。
电文还披露了美国如何让使馆成为其全球情报网络的一部分,外交官不光要从有交往的人身上获取信息,还要了解这些人员的个人信息,比如信用卡信息甚至DNA资料。
据美国媒体披露,美国驻外使馆窃听的目标不仅仅是别国的驻外使领馆、驻外机构及其人员,越洋电话、电报和邮件,空中的飞机、水下的潜艇乃至目标国家内陆城市之间的通信都是其窃听的对象。美国情报部门在某些外国使馆办公室的混凝土墙中安装光纤窃听装置。这种细细的玻璃纤维在一般的安全检查中不容易被发现。只要这些使馆内的外交官们开始工作,他们的谈话内容和计算机键盘敲击的信息,都将通过美方的窃听装置和间谍卫星迅速传送到美国国家安全局总部。
不仅是处于敌对或冷战的双方,甚至联合国代表团也发生过窃听事件。联大代表在开会和表决的时候,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本国外交部授权的。当代表在走廊里打电话、接受指令的时候,他的通话过程就被窃听了。所以在代表走入会场发言之前,窃听方就已经知道了他的观点和立场。因为走廊里不安全,后来代表们就跑去公园里打电话。但是现在窃听技术十分发达,只要站定在一个位置,无论是公园还是走廊,都有办法窃听到。于是外交官们打电话的时候就不停地走来走去,成了联合国大会上的奇景之一。
●新使馆讲究风水
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馆耗资约4.3亿美元,占地约4公顷,是美国国务院历史上第2大海外建设项目,仅次于美国驻伊拉克大使馆,有950名雇员、20多家联邦机构在此工作。这座新使馆由美国设计师事务所设计,建筑群为美式现代风格,但建筑的结构则源于传统的中国样式。
美国驻华使馆网站上称:“美国大使馆新馆代表了21世纪美国建筑的最高水平,它融入了中国的土壤并象征性地把东西方的传统结合在一起。”
走进美国驻华大使馆,连接各建筑的荷塘、假山、小桥、竹林随即映入眼帘,而最为抢眼的则是荷塘上“漂浮”着的7朵硕大的金属郁金香。这座由Jeff Koons设计的雕塑郁金香是租借给新使馆的,为期10年。Jeff Koons是目前在世的作品售价最高的艺术家。经过荷塘上的一座木桥,就进入到玻璃墙壁的新签证大厅。
负责使馆项目的建筑师杰·霍勒兰透露,围绕使馆建筑四周的荷塘和花园实际上起着缓冲带的作用,以保护建筑免受外来破坏。此外,连接入口和签证处的木桥,正象征着使馆如同跨越大洋的桥梁,连接中美两国。
霍勒兰说:“使馆建筑群设计体现了美式现代风格,群落的结构则考虑了传统的中国样式,我们甚至还融入了胡同的元素,这正是北京这座城市传统建筑的核心。”
更有意思的是,中国的风水理念也被考虑在使馆的设计中。参与建设美使馆的工作人员认为风水是一些有道理的微妙的原则。例如,在北半球,太阳从来都是从南边升起,而非北边。因此建造时会在朝东和朝南的方向安装许多玻璃。
在“使馆建筑与外交”方面颇有研究的简·罗福勒教授表示:“这应该会成为北京外交景色中的一个亮点,它是复合的建筑,不是单一的,使馆的场所还融合了设计精巧的花园和其他户外空间。对于那些长期工作在拥挤老旧、不符合工作场所标准的使馆的美国外交官来说,这是一种真正的改变。”
新馆内共有5座功能各异的建筑:8层高的主办公大楼,3层的中庭办公楼,一座岗哨,一座领事办公楼以及一座多用途的附楼,总共能容纳950名工作人员。领事签证办公楼的第一层是中国公民办理赴美签证的地方,共开设了14个窗口,比以前的美国签证处多了2个窗口。二层是美国公民服务处和美国国家安全部驻华机构工作的地方。在二楼还开辟了数个隔间。据此前媒体报道称,这是给有需要的美国公民提供一些隐私的空间,处理较为敏感的问题。
新使馆的安全措施吸引了不少媒体的关注。使馆项目建筑师霍勒兰曾经告诉记者,使馆大楼设计方案吸取了此前一些美国驻海外机构的经验,例如,在使馆的正门还有一个汽车拦截装置,防止车辆恶意闯入。一旦有汽车未经允许进入使馆区域,该装置会弹起1.2米,自动拦截车辆。除了能防御汽车炸弹袭击,还能够抵御骚乱人群的冲击。此外,5座大楼都有先进的防地震设计。
新馆的建筑群中8层的主办公楼是全部由美国工人建造并有极高的保密措施。里面主要是办公室,是美国使馆核心工作人员办公的地方,所有的建筑材料和包括办公座椅在内的办公家具都是从美国运来的。
●谁在守护大使馆?
美国向全球100多个国家的大约149个驻外使领馆中派出了超过1000名海军陆战队士兵,统称为美国海军陆战队使馆安全警卫队。这些海军陆战队士兵的主要职责是确保国家海外各政府机构人员的“内部”安全(大使馆、领事馆、公使馆内)。
在美国所有驻外使领馆中,只有在北京,海军陆战队员不能身着制服、手持枪械、站在大门口守卫使馆。这对美国来说是一个例外,但是对中国来说同样是一个例外——各国驻华大使馆的守卫责任全都是由中国军人承担的,只有美国坚持派驻自己的海军陆战队员。
1972年,尼克松成功访华,中美关系的坚冰被打破。第二年,中美互设联络处,在设立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就是美国海军陆战队该以怎样的方式重返北京。
在1949年之前,美国海军陆战队就担负着美国驻华使馆的保卫工作。因此,中美互设联络处后,美方立即派遣了26名海军陆战队士兵来北京守卫具有大使馆性质的联络处。
按照中美达成的协议,这些美国现役军人平时着便装,不抛头露面,所以并没有引起中方注意。不过,1973年7月1日美国驻北京联络处举行开馆仪式时,美方决定:所有海军陆战队成员都必须穿正规的蓝色军装出席开馆典礼,不少人还佩戴了在越战中获得的勋章、勋带。在当时,这自然引起了中方许多人的反感:美国水兵难道又要
SHEHUIJINGWEI开着吉普车,向已经站起来的中国人“压过来”么?
中美双方为此进行了多次交涉。如果美国撤出陆战队员,打破美国驻外使馆的保卫方式,尼克松和基辛格势必遭到美国国内强硬派的“反弹”。当然,如果中国方面打破“在新中国的土地上,不允许外国武装部队派驻一兵一卒”的原则,则周恩来等中方高级官员也势必遭到左派势力的猛烈抨击。
就在中美双方官员为此绞尽脑汁之际,美国海军陆战队又不断闹出事端。先是积极筹划周年纪念活动,要求定做饰有海军陆战队标志的大蛋糕,还准备举行正式舞会。同时又在专为陆战队军人所修建的酒吧里跳舞饮酒、打打闹闹,搅得四邻不安。
1974年4月,美国海军陆战队员署名给北京的各国使馆发去一份通知,倡议成立一个垒球联合会。这份通知书很快就被中方“抓住”,中方向美方提出交涉,要求必须撤走海军陆战队员,因为陆战队员的这一举动,又一次表现为“一支有组织的外国军队”。
在此情况下,美方为了维持中美“脆弱的友好关系”,终于打破了自己的惯例,从北京撤回了自己的海军陆战队。此后,美国驻京联络处的保卫工作,改由美国外事安全官员接替,后者没有海军陆战队那样令中国人反感的派头。
不过,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之后,海军陆战队员继续担任起美国驻华大使馆的内部警卫任务。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当天,美国驻中国大使馆新馆投入使用。美国政府在与中国政府多年交涉、反复强调,并征得中方同意后,在新馆中修建了一座由美国海军陆战队人员使用的警卫楼。这座小楼,堪称美国武装力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之上的唯一“飞地”。
●使馆门前是非多
美国驻华大使馆算得上一个是非之地,一个让许多中国官员想起来就头疼的地方。但对普通人而言,这个已在新中国存在了近40年的机构,至今仍是一个传说。
高高飘扬的星条旗下,这个以美国驻华联络处为前身的机构,充当着美国在华的形象代言人和政策执行者。从1973年至今,华盛顿派驻北京的联络处主任或大使已达13位,这些人谨言慎行也好,抛头露面也罢,其职业与美国利益和价值标准密不可分。这也正是其与中方常生龃龉的缘由,美国驻华使馆也因此被一些人视为“是非之地”。
最近的很多“是非”与骆家辉有关。
作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驻华大使、这个世界上最强大国家在中国的代表,2011年8月12日,骆家辉自己拎着大包小包,带着老婆孩子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没有红地毯、没有鲜花、没有欢迎的人群……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个“正部级”领导的首次亮相是如此不同寻常,令人难以置信。
此前,他携家人赴中国履新途中,背着双肩包在美国西雅图机场一家星巴克排队凭优惠券买咖啡的场景被人拍下,在中国社交网站上引发轰动。此后,他公务出差只乘坐经济舱、参加博鳌论坛却不住五星级酒店的会议套房,种种“反常之举”同样引人注目。
有人被这位美国高级官员的谦卑行为吸引,并赞誉有加;也有人从大使的“平民秀”中,嗅出了几分“阴谋”的味道,甚至有报纸评论骆家辉“借以分化中国断裂甚至破碎的意识形态”。
不论有心还是无意,细观骆家辉的言行,会发现以他为代表的美国驻华使馆工作人员,从不吝惜对外重复阐释自身的价值观。
他们用的,并不是简单空洞的说辞,而常常通过对当下中国社会现实的观照,顺带着展示美国的正面形象。
在中国这个心思微妙的国家,他们为此掀起了不少波澜。
另一起因中美标准对比而引起外间诸多热议和猜测的事件,是美国驻华大使馆在2011年10月公布的北京空气质量自测数据。北京奥运会开幕前,美国大使馆在其院内架设了一台监测仪,每天记录细颗粒物(PM2.5)的浓度,并在Twitter网站实时发布。最严重时,美国大使馆用了“crazy bad”(糟得一塌糊涂)这个词组。
尽管美国大使馆小心翼翼地在官网解释“整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无法通过单一空气监测站的数据得到”,它还是因此被某家报纸认定为“掺和北京的城市管理争论”。
不介意在中国惹是非的大使,并非只有骆家辉,还有前任美国大使洪博培。这位另类外交家不止一次踏着自己的“永久”牌自行车,风风火火地骑到中国外交部接受召见。这常常让外交部门口的警卫怀疑眼前这个人的身份——如果他真的是美国大使,为什么不乘坐那辆有外交牌照的凯迪拉克?
与商人出身的第8任大使克拉克·雷德不同,洪博培敢于触碰敏感话题。他最著名的行动是,在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期间与上海高校学生对话时,通过美国大使馆的网站征集了对“防火墙”(GFW)的提问,并请奥巴马回答。
在反对者眼中,洪博培的做法难逃“小动作”的嫌疑,但比起他的同行、第3任美国驻华大使温斯顿·洛德来,洪博培是小巫见大巫。1988年6月,洛德未经中国外交部批准,径自去北京大学出席“周三自由谈”,与在场几百名学生自由问答。
此事发生后不久,中方向洛德提出了忠告:作为美国大使到中国大学活动,以谨慎为宜,至少要遵守中方规定,办理相应的手续。尽管对劝告不满,此后洛德也吸取了教训,注意向外交部打招呼。
20世纪80年代,中美关系因台湾问题趋于紧张。中方因美国向台湾出售先进军事武器而不满,要求美国限期停止对台军售,如果做不到,至少也要使售台武器在质量和数量上都不超过中美建交以来的平均水平,并逐步削减,直到完全停止。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第2任驻华大使恒安石作为美方代表,与中国达成了《八一七公报》,使得双方关系从阴云密布过渡到雨过天晴。
中美关系复杂多变,时好时坏。友好期间,大使固然颇受礼遇;突发事件或危机处理之中,大使和驻华使馆也难免受波及,不可避免地进入公众视野。
1999年5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精确制导炸弹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3名中国记者死亡,另21名中国外交人员受伤,大使馆被夷为平地。愤怒的中国人前往美国驻华使馆门前示威,声讨暴行。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记录下时任美国驻华大使尚慕杰(James Sasser)忧伤的面孔。
这位第6任驻华大使,当时每天目睹呐喊而过的示威人群,身边纵使有近10名海军陆战队员保护,仍然心惊胆战,生怕行为过激的示威者扔向美国大使官邸的地砖瓦片,会伤及躲在使馆内的家人。不过,虽受冲击,尚慕杰却仍对中国人的反应表示理解,并相信中国政府没有发动群众围攻美使馆。
而在“南海撞机”事件之后,2001年4月4日到9日的5天时间里,时任第7任美国驻华大使的普吕厄与中国外交部连续进行了9次会晤,直到4月11日,才代表布什政府向中国外交部长唐家璇递交了道歉信,取得了解决撞机事件的阶段性进展。美方历次道歉均用英文“regret”或“sorry”,普吕厄的信中则两次使用了“very sorry”,但不用“apologize”一词。在美方看来,用“apologize”有承担责任的含义。
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美国视恐怖分子为心头大患,对外重点全置于联合反恐上,中美关系得以持续好转,让这一任期内大使雷德相对轻松不少。不过,“9·11”事件后,美国进一步提高了签证门槛,而中国学生是除了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学生以外,最难拿到签证的。这也让不少遭遇拒签的中国人对雷德心生抱怨。
当然,这些日常政策上的矛盾通常不会激起太大余波。它们与最近发生的“闯馆”等政治敏感度极高的事件无法相提并论——后者才是美国驻华使馆这个是非之地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