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危机逼近中国
2012-07-18韩啸
文/韩啸
2009年1月份,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发布报告称,全球正面临着“水破产”危机,水资源今后可能比石油还昂贵。今后数十年内,各国的生产和生活领域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将大大增加,人类对水资源的争夺将愈演愈烈,中国将可能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水资源危机进逼
当今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国家,仅用了30年的时间就一跃成为GDP位居世界第二、出口居世界第一的发展中大国,在21世纪的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此时此刻,一场可能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日常生活的水危机正在逼近中国。虽然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或正在面临同样的危机,但由于中国拥有占世界五分之一的庞大人口,如果爆发大的水危机,受害程度将会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据统计,中国的水资源总量达到2.8万亿立方米,算得上是水资源大国,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20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近四分之一。目前,中国很多地区正面临用水紧张阶段(人均年用水量1700立方米),有些地区已经明显达到缺水阶段(人均年用水量1000立方米),甚至是严重缺水阶段(人均年用水量500立方米)。同时,中国的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很不均匀,夏秋多、冬春少,南多北少,东多西少。除了自然条件的原因,中国社会自身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严重依赖雨水、过度开采地下水、土地沙漠化不断加剧以及水污染日趋严重等等。此外,中国近年来为限制二氧化碳排放、解决能源短缺问题而大力发展水电,用水的需求进一步加大,水资源的科学养护、开发和利用问题日益凸显。
2009年底至2010年年初,中国西南、华南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在平均降雨量最为丰富的云、贵、川、桂、渝等西南五省区市,很多地区农田龟裂、塘坝干涸、河溪断流……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3月,五省区市因干旱造成饮水困难的人数达1805万人,耕地受旱面积达9654万亩。这次大面积旱灾及其造成的恶劣后果,让中国公众对水危机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体会。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管理和利用水资源成为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的急迫问题。
内河外流污染严重
由于黄河、长江、珠江等内陆河流已经开发过度且污染严重,一些发源于中国境内的尚未开发的边远河流,如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和额尔齐斯河等,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这些河流或流经高原地区的深山峡谷(如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或流经人烟稀少的干旱地带(如额尔齐斯河、伊犁河)。它们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流出国境后又成为印度、中南半岛诸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远东地区等国家和地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客观上,中国控制着这些河流的“水龙头”,在水源问题上占据着主动和优势。从而导致相关国家发出疑问:如果中国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大,会不会“关掉水龙头”?中国正在兴建的“南水北调”工程,会不会把国际河流也囊括进去?这些疑问造成下游国家对中国在上游的任何举动都会产生“过敏反应”,并对中国开发利用境内水资源的正当行为形成干扰。
开发雅鲁藏布江引起印度担忧
雅鲁藏布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沿着深山峡谷向东奔流1000多公里后进入印度境内,海拔高度也从3000多米陡降为几百米。它在印度境内被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向南流经孟加拉后又进入印度与恒河交汇,形成世界最大的三角洲。中国在雅鲁藏布江上游的任何举动,都会立即引起印度的关注和担心。
印度的担心主要有二:一是担心中国在上游截流筑坝造成江水污染;二是担心中国在上游截留越来越多的江水使下游水量减少。布拉马普特拉河是印度圣河恒河的主要支流,被印度人视为“生命之河”,而且印度的工农业生产主要集中于恒河流域。如果中国在上游断水截流,势必造成印度境内水量大减,从而影响其工农业发展。因此,印度认为,通过控制雅鲁藏布江水流,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就掌握着对印度经济的影响力。所以,2010年11月,当中国政府宣布将在雅鲁藏布江干流上开建一座水坝时,立即招致印度的反对。
开发澜沧江对湄公河形成冲击
西藏作为南亚的“水塔”,孕育了多条大江大河,澜沧江(在中国境外被称为湄公河)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它是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等下游沿岸国家发展工农业、渔业、交通运输业及旅游业的重要依托和支撑。为完善对湄公河的开发管理,泰国、老挝、柬埔寨和越南等四个下游国家于1995年成立了一个顾问性质的咨询机构——湄公河委员会。中国从1996年开始成为该组织的“对话伙伴”。
据测算,湄公河总发电能力约为3万兆瓦,能够满足这一地区未来10年的用电需求。下游各国虽然都有在湄公河上修建水电站的计划,但未付诸实施。近年来,中国加快了对湄公河上游即澜沧江的开发和利用,计划在云南境内修建12个水坝,已经建好两个,还有三个在建。中国的开发行动招致越南、泰国等下游国家的反对和担忧。他们担心中国在上游截流筑坝不仅会导致下游水量大幅度减少,还可能导致河水污染。与此同时,泰国、老挝、越南和柬埔寨也出现严重旱情,湄公河水位降至20年来最低水平。部分下游国家2010年初,借此无端指责中国在澜沧江上修建水坝造成了旱情的加剧。
湄公河自古以来就被中南半岛各国视为“不和之水”,它的开发牵涉到沿岸国家的航行权、水资源占有权、优先使用权等问题,各国利益难以平衡。作为流经六个国家的国际河流,它的开发涉及国际法、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在出现争端时,各国既缺乏足够的沟通和透明的数据分享,也没有调节纷争的机制,这就导致湄公河水资源之争成为一个随时会被引爆的“火药桶”。
虽然在国境内修建水坝属于中国的主权和内政问题,但是为缓解下游国家的担忧与关切,中国表现出主动合作的意愿。2000年初,中国在电力、环境等领域与湄公河委员会成员国展开广泛的对话和合作。2002年,中国同意向湄公河委员会提供汛期相关信息。2003年,中国同意缩减澜沧江开发计划和项目。2008年,温家宝总理表示中国将加强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保护好湄公河发源地,并更多照顾下游国家的利益。
开发额尔齐斯河对中哈、中俄关系造成影响
额尔齐斯河是新疆的主要淡水水源之一。它发源于阿尔泰山西南坡,流出新疆后进入哈萨克斯坦,然后继续向西北流经俄罗斯的鄂木斯克。
额尔齐斯河不仅是新疆北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命脉,还通过一条300公里长的运河保障乌鲁木齐市的供水以及部分地区的棉田灌溉。进入哈萨克斯坦后,它是哈东部地区工农业生产以及重要经济城市阿拉木图赖以生存的水源。哈方还修建了一条额尔齐斯——卡拉干达运河,准备把河水引到哈新首都阿斯塔纳。中国在额尔齐斯河上游修建引水工程后,哈方屡次对河水水量下降表示不满。俄罗斯方面也对此表示担心,因为俄罗斯鄂木斯克市及周围地区也依靠这条河流提供水源。1997年,在哈萨克斯坦提议下,中国、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开始就水资源问题展开谈判。2011年2月,中哈之间在水源问题上达成初步协议。
当前,由于国际跨境河流相关立法尚未形成良性机制,造成对河流上游国家更为有利的客观局面。在目前领土主权高于一切的国际关系现实中,水资源仍被视为一国的国家资源和核心利益。在中国政府和民众看来,中国对境内的水资源拥有完全的自主权和处置权,中国开发利用境内水资源事关自身的核心利益,不容旁人置喙。但是,随着下游国家持续不断的人口增长、城市扩张和经济发展,其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部分国家围绕水资源的分配、开发和使用问题将频繁向中国施压和发难。如果不能适时就水资源的使用和分配与相关国家达成默契和谅解,如果不能在国际法和友好协商的基础上与相关国家就水资源共享问题达成共识和协议,中国就可能长期处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两难困境中。如何妥善应对并最终打破这种困境,将考验中国的执政能力和外交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