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主出题”复习法的尝试
2012-07-17王更飞
王更飞
(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江苏 金坛 213200)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5月,江苏省常州市教研室组织了全市高中化学教师基本功大赛,经过一轮比赛选拔出来的各位选手个个技艺高超,二轮课堂教学比赛的课题是必修2专题2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复习课,我有幸关注了整个比赛过程,虽然复习课普遍认为比较难上,但经过选手的精心设计,课堂精彩纷呈,亮点很多,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好几位教师不约而同的用到了学生“自主出题”的复习方法,学生兴趣盎然,在愉快的氛围中突出了复习的重点,突破了复习的难点。
片段一:
教师:将N2和H2放入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标志是什么?请同学自己来出一道选择题,全班同学分为4组,经讨论后每组同学出一个选项,可以是多选题。
很快,4个选项出来了:
A.N2的消耗速率等于其生成速率
B.c(N2)∶c(H2)∶c(NH3)=1∶3∶2
C.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D.整个容器的压强不变
教师问答案,学生七嘴八舌,有人答只有“C”是错的,马上有同学举手表示反对:“C”是对的,只有“B”错了,因为……立刻又有同学反对:“C”错了,“B”也是错的,因为……
这下,班级里更加热闹起来!,发言的学生几乎运用和调集了他们所有的知识储备,大胆质疑,小心求证。不知不觉中把每个选项都研究争论了一番。
最后大家主要分歧都集中到了C选项上。教师结合刚才的讨论进行点拨之后,都认识到了“一定温度、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从开始到平衡一直不变,不能作为平衡状态的标志”。“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通过学生自主出题,真实的暴露了这个知识点学生存在的问题,顺利地实现了突破。
片段二:
教师:如图所示,现有一块锌 片 与 100mL 0.1mol/L 的 盐酸,你能出一道有关反应速率的题目吗?(实验用品需要时可以添加,题型不限)。老师把黑板分成了4块,最先讨论出的组可以派代表上来出题,出题的同学可以指定没有轮到出题的同学回答问题,做题的同学也可以评判出题质量如何。
学生情绪高涨,思维发散,一时间,黑板前形成了争先恐后的局面,第五个站起来没轮到的同学甚至向老师提议“黑板能否分成5块?”
A组: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组:如何测定该反应的速率?
C组:如何比较浓度不同影响v的大小?
D组:用该装置还可以比较哪些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指定同学上黑板把题目做完后,教师问:答题人答的如何?出题人出的如何?出的是关于速率的哪方面的知识,有没有抓住重点?
出题人和答题人竞相评论:
A组同学出的题与速率无关,不合要求。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是操作注意事项。
B 中学生能想到通过 n(H2)求出 n(HCl)或 n(ZnCl2),再分别除以锥形瓶内液体的体积得到v(HCl)或v(ZnCl2)。学生的思维会卡在v(H2)上,教师等学生争论后归纳,先由针筒内气体的体积换算求出n(H2),再除以锥形瓶内液体上方气体的体积及针筒内气体的体积之和得到c(H2),进而就能求出 v(H2)。
C中有学生说看反应的激烈程度;还有的认为每次均以生成一定体积的气体为准,实验中测量产生一定体积的气体所需的时间。
D中上述装置还能比较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有温度(给锥形瓶加热)、反应物接触面积的大小(锌片换成锌粒)、反应物的本性(锌片换成镁条或者铁片)等。
教师:我们学过的两个单元除了反应速率的内容,同学们还能够提什么问题?举手补充。
学生细细探讨,意犹未尽。
E组:该反应有没有限度?
F组:该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反应?……
教师的适时点拨,关于这一专题的重点知识悉数呈现,并一起绘出了关于化学反应速率、反应限度、反应的能量的一张知识网络图。
二、引发的思考
进入复习阶段,常常听到我们老师的抱怨:“这个题目不知道讲了多少遍,可还是做不对”;“越是差的学生越是不想学”;“会的已经会了,不会的讲死了还是不会”……
有些教师虽然课上得很漂亮,很精彩,但只是自己漂亮自己精彩,学生在课堂上成了教师展现自己才能的道具,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完全被老师控制和牵引,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缺乏主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很显然,这样的“好课”是有缺陷的。
众所周知,来自于家庭、社会的压力给许多学生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再加上复习课中要么画线圈点、简单重复,要么题海淹没一切,许多学生往往身心疲惫。“题海无涯,回头是岸”──学生的感慨中包含着多少辛酸与无奈。缺乏创造性的复习,教师自以为重点难点的喋喋不休,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还导致了学生厌学情绪的蔓延,其结果反而降低了复习的效率。
让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是合乎学习和教学规律的做法。一切教育都以受教育者的主动接受为基础。受教育者必须有主观接受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意愿,才有可能接受施教者的教育。基于这些认识,才有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说法。正如一个班级的孩子都有程度不同的饥渴,应该给他们多少食物吃,必须取决于他们的饥渴需求。有三分饥渴,就有三分需求,有十分饥渴,就有十分需求,不太饥渴的孩子,即使给他满桌佳肴,他依然不会很感兴趣。
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自己拿食物吃,吃多少拿多少。没吃饱或者还想吃些什么其他食物的时候,教师再站出来帮助。
课堂教学,实质上就好比用怎样的方法让孩子们能够在某种饥渴条件下自行获取什么食物、获取多少,以及教师在学生的主动获取中进行适当的调解的问题。
其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是,我们一定不要自以为是地把食物塞给孩子吃,因为我们并不知道他们要什么,要多少;同理,我们也一定不要把课堂的45分钟都讲满了,都包办了,因为那样学生也就没有自己获取知识的空间、机会和时间了。
同样由于长期的“喂养”和“圈养”,教师也已经习惯于做饲养员。所以,我们在讨论教学问题的时候,更多想着的是“怎么教”、“怎么喂”,万事中先想的往往是“这样我可怎么教啊!”而不是“我们这样教,学生该怎么接受啊!”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复习也要以人为本,必须要考虑学情,“换位分析”,改变传统的“现成知识的结论性传递”的教学模式,教师“退居二线”,腾出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学会自学”,很自然地就营造起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还有教师,都从“一言堂”中解放了出来。
三、“自主出题”的本质和功能
所谓“自主出题”,指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出题,若运用得当,复习效率和效果显著,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1.课堂呈现出热烈的“自主、合作、探究”场面
由于题目不是教师而是由学生出的,因此“做题”的敢于质疑,讨论得以生成;同理,“出题”的也敢于向“做题”的“叫板”,反驳也得以生成;出题中涉及到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分析,倘若理解有偏颇、分析有高下(而这是必然的),矛盾即刻产生,尖锐碰撞必不可免;教师直到最后才发表意见,为学生打开了运用已知知识探索未知领域的广阔自学空间,也使学生产生了表达的激情和欲望;千呼万唤不出来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自然生成。“自主出题”使化学课堂充满了生机和趣味,大家都觉得特别带劲,尽管处处要伤脑筋,反而觉得时间过得快。
2.教师得以戒除喋喋不休之陋习
看着学生的题目,每一个题目背后都会引起我们的一些思考。我们可以揣摩出题的意图:他是从那些方面考虑的?然后把这些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多年来虽然屡反 “一言堂”,但是由于本质上没有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不讲谁讲?现在学生完全掌握了学习主动权,教师也就“稳坐钓鱼台”了。
3.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当然不能要求学生以出题多为最终目标,应该出的精、出的准,这就要求促使出题者自觉广泛的反思所学知识,不出太难或太易的题目,尽量多设计一些让大家“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不同学生出的题会出现多向性、多维性的全方位思考,这对学生深入理解化学概念具有巨大的牵引作用。
学生出题是“换位分析”的结果,经常如此,学生将会逐渐掌握出题教师的思维逻辑和出题法则,将能比较好地应对考试题目。
学生出几道有价值的题目,所付出的劳动和收获,要远远大于做几道题。你出我做,我出你做,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竞争。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的思考,就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也会发生转机,每个学生的素质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自主出题”应把握的原则
在化学课堂中,创设“自主出题”的情境,笔者认为,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1.需求性原则
在教学中“自主出题”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应从实际出发,有用则用,而不应过于夸大其作用,更不能把它变得形式化。其次,出题必须从教学内容的实际需求出发,紧扣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千万不能舍本逐末,单纯为了出题而出题,否则就违背了“自主出题”的本意。
2.趣味性原则
出题既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在出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享受快乐,出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复习的过程,知识加工分类巩固细化的过程。学生互相讨论,“集体出智慧”,小组式的讨论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
3.激励性原则
允许学生出错,不要怕学生出错。学生出现的错误正是宝贵的生成资源,才是教师必须要精讲引导的内容。
4.竞争性原则
出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如8组,尽量“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生出难题,学困生出基础题。分工组题,难易搭配。“出题”的学生判断“做题”学生的正误;谁出题谁定答案。学生出题同时定答案,本身也是一种温故和训练,比强迫学生限定作业去完成更能体现自主性。谁出题谁判题。这样,学生对自己的出题产生一种乐趣和成就感,批题又可以使学生起到对知识二次复习和巩固的效果。“做题”的学生判断“出题”学生所出题目的优劣,借学生的智慧来评价学生,但就出题本身也要进行评价,个人出题有创意,要登“龙虎榜”。
教师是“灌输器”,学生就只能是“集装箱”,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这样的学生缺少创造力和质疑精神,缺少自己的思想。自主出题使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全方位的开放,学生成了学习中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先进教学经验贵在联系实际,有所创新,我们都有责任在帮助学生跳出题海的道路上继续探索,走出一条真正适合自己和学生的高速路。
[1] 余文森.论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 [J].中国教育学刊,2008,(11)
[2] 杨晓霞.如何增加化学复习课的有效性[J].中小学教育,2011,(1)
[3]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