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4R理论的海外旅游专业硕士课程设置的思考*

2012-07-17王莉霞李九全郭静花巴华蕊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2年1期
关键词:硕士课程设计旅游业

王莉霞,李九全,郭静花,巴华蕊

(西安外国语大学 旅游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8)

课程理论是关于课程现象与课程问题的基本思想、基本观念以及关于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模式、课程评价等相关问题的抽象概括与阐述。在众多的课程理论中,以美国教育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William.E.Doll)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最有代表性。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在其1993年出版的代表作《后现代课程观》中有明确的表达。它是包括建构主义、实用主义、多元智能理论等在内的“现代西方新理论”,是西方社会的流行哲学[1]。4R理论是多尔针对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中课程设计模式提出的课程设计标准,即课程的丰富性(richness)、回归性(recursion)、关联性(relation)和严密性(rigor)。所谓丰富性是强调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及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层次,为教学过程提供了探索、讨论的多重视角;回归性是指课程产生于对自身予以反思所带来的重构和转变中,每个终点就是一个新的起点[2];关联性包括课程结构的内在联系、课程内容中观点间的联系以及课程与其所依赖的历史、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等;严密性是对可供选择的关联和联系的有目的的探索,以寻找不同的选择方案、关系和联系。多尔后现代建构性课程观4R理论从教育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教学过程、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3],对我国高等旅游教育课程建设具有借鉴价值。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大旅游”的战略角度,对旅游业提出了全新的定位,指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国家对旅游产业性质认识的突破和跨越,反映了社会对高等旅游教育需求的变化,推动着高等旅游院校从教育理念、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重新审视高等旅游教育模式。而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市场调研、产品开发、产品销售到售后服务等一条龙产业链中,不同层次的岗位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不同的旅游产品需要不同知识结构的人才[4]。本文以为,旅游管理的中等职业教育的使命在于培养技能性人才,本科教育的使命则在于培养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应用性人才。而在旅游管理的研究生教育层面,学术硕士主要是培养具备一定研究能力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与国际化的现代旅游产业相适应,培养具有丰富行业管理和企业管理经验的应用型、职业化与外向型人才。西安外国语大学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首次在全国招收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的14所院校之一,该专业硕士授权点在申报及答辩过程中关于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内容等问题引起了专家们的高度关注。为此,本文基于4R理论视角,在对海外旅游专业硕士课程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课程结构体系。

一、海外旅游专业硕士课程分析

(一)选取对象的课程设计分析

1.区域分布与学制

笔者在对海外设立的旅游及酒店管理专业硕士课程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选取课程设置较为完整、在本国或本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12所大学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在欧洲的瑞士、法国和丹麦各选取了1所,美洲则以美国为代表,选取了5所,在大洋洲则选取了澳大利亚1所,在亚洲选取了印度的2所,我国的香港地区1所。在12所院校中,有10所分布在发达国家或地区,2所分布在发展中国家;5所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硕士课程,7所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硕士课程。在学制设计上,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美国南哥伦比亚大学为1年,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科技大学为1.5年,法国埃塞克工商学院根据学生有无酒店工作经验,将学制确定为1年或2年。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实行弹性学制,全日制学习为1.5年至2年,兼职最长为3年,康奈尔大学因课程设计差异分为1年3学期或是2年4学期。其余学校,如丹麦南丹麦大学、美国内华达大学、中佛里达大学、印度班加罗尔大学、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及中国香港理工大学等,在学制设计上均为2年。

2.4R理论在课程体系及内容构建中的应用

在选取的12所高校中,课程构建包括会计类、营销类、人力资源管理类、旅游法律政策类、可持续发展类、研究方法类以及实践教学类,共七大类。其中有9所高校开设旅游或酒店财务会计类及营销类课程,占选取对象的75%;8所高校开设人力资源管理类及研究方法类课程,占选取对象的66.67%;6所高校开设旅游法律政策类及可持续发展类课程,占选取对象的50%。

从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上分析,开放性课程设置与多样性层次体现4R课程设计标准丰富性特色的,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课程设计共71学分,其中包括旅游经济学、竞争战略、应用科学和决策制定、法律议题等在内的专业核心课占总学分的46.78%,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商务管理项目和专业发展趋势等占总学分的15.19%,特色课占总学分的38.03%;又如,印度班加罗尔大学开设包括印度历史、文化、艺术、建筑、旅游地理、商务环境和法律制度、组织中的管理行为艺术、可持续旅游等在内的专业必修课,占总学分的79.23%,专业选修课占总学分的20.77%。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科技大学等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了4R课程设计标准严密性和关联性特色,该学校以酒店的运行模式为基础,课程设计包括酒店决策制定、人力资源管理、事件营销、结构和组织以及酒水管理等,每门课12学分,学生修完144学分方可毕业;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课程设计共36学分,核心课程占25%,专业课程占33.33%,专业方向课程占25%,教学实践及毕业论文占16.67%;中国香港理工大学课程体系由31个学分构成,其中专业必修课占38.71%,专业选修课占9.68%,特殊项目课程占29.03%,必修研讨课程占19.35%;专业论文占3.23%。模块设计的特点强化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及学生知识链构建严密性,而多样化的课程结构给学生创造了自由选择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方面,以美国康奈尔大学为代表的12所院校均设计了实践教学类课程,其授课方式表现为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讨论、名家讲座、国内论坛以及调研报告或专业论文撰写等形式,使学生在对课程内容的理论体系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学会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行业遇到的实际问题,每一次反思都会成为新起点,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其课程设计也充分体现了4R课程设计标准的回归性特色。

(二)选取对象的课程比较

1.酒店管理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比较

(1)可操作性、系统性

酒店管理专业硕士的课程内容可以涵盖酒店的各个方面,如收益、服务管理、食品、酒水、营销等,甚至可以具体到部门,如餐饮管理、前厅管理等,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实习把相关知识运用到酒店实际工作中,以达到完成课程的目标,可操作性强,并注重将课程基本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的课程设计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强调课程的理论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安排时间较少,7所高校中仅有3所要求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占42.86%,课程缺乏实践性,应用性较弱。

(2)教学方法

酒店管理专业硕士课程的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学生除接受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具体参与项目实习、实践操作技能培养、模拟仿真经营训练等,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商务管理项目是通过让学生参与具体项目来完成的,而Cyrhotel和Excel两门课程全部都是通过研讨会的形式进行。而在7所旅游管理专业硕士高校中,主要以完成课程教学为目的,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较之酒店管理专业,显得较弱,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3)对行业的关注程度

与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相比,酒店管理专业硕士更加关注本地区行业发展及其前沿性问题在课程设置方面的反映,在5所学校中有4所都开设了相关课程,占80%。如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将酒店专业发展趋势课程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单独完成,维多利亚科技大学开设的酒店业发展中热点问题分析课程等。而7所设立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的高校更加注重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的开设,而与行业对接的课程及关于旅游业前沿发展问题课程则较少。

2.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课程比较

(1)课程结构

印度是发展中国家。在印度的2所高校的课程设置中,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较少,尚未形成完整的课程群,同时,多以专业基础课程为主,拓展性或前沿性的课程设计很少,从课程内容分析,结构比较单一,淡化专业方向,很难体现该地区或该学校的特色。如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的课程中类似旅游基础、旅游业管理、管理职能和旅游行为、旅游管理人员等基础性课程占到除毕业论文外19门课程中的63.16%。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大学课程设置除注重课程间的内在衔接外,对学生实践能力及专业素质的培养成为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如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专业硕士共设置20门课,特别项目或课程实习、案例研究的课程共10门,占50%,包括职业发展、领导才能培养、校外实习、酒店管理研讨及高级讲习等。

(2)关注热点问题的程度

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普遍关注课程的前沿性及时代背景,强调课程特色,如内华达大学和维多利亚科技大学开设博彩运营与管理课程等,这些课程的开设紧密依托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以满足社会对新兴行业人才的需要,同时可以体现该校的特色。而在印度,则更加重视传统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当地历史、文化传播,反映在课程设计上,在交通业中为陆运管理、航运管理和海运管理,在文化方面的课程如印度历史和文化或印度艺术、建筑和历史遗迹等。

(三)4R理论在课程设置中的特点分析

1.基础课程设计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适应能力

本文所选取的12所高校都普遍开设有旅游可持续发展或酒店可持续发展、财务、政策法规、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和调研方法等课程。该类型的课程是旅游专业硕士的基础课程,是专业课程体系构架的重要组成部分[5],培养了学生专业基础通用的能力,保证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

2.课程设计紧密结合当地旅游业的实际

旅游业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发展现状在各个国家或地区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如,印度高校中多开设历史文化方面的课程,说明高校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考虑到了当地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发展情况,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3.注意课程群的建设及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各高校课程的设置受本地区旅游业发展阶段的影响。印度的旅游业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旅游业分支还不是很明显,受此旅游环境的影响,印度高校开设的课程仍是传统的旅游课程,课程体系不是很完善,少有特色课程。而发达国家或地区,其旅游业发展相对成熟,旅游业的分支很细、范围越来越广,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就是丰富多样,内在联系紧密,体系较完整。

4.多样化授课方式加强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授课方式被打破,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用网络授课。如乔治·华盛顿大学向学生提供网络授课,学生只需在开学和毕业时在学校各进行4天的学习,此后,学生的作业、课程讨论、讲座及考试全部在网上进行,这种授课方式吸引了全球旅游和酒店领域的知名人士为学生授课,同时世界各地的学生都可以完成该校的研究生项目。同时,各高校均采用了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情景教学等方式,使导师自始至终处于指导地位,而学生则是课堂主体,学习有了更大的主动性和自由空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二、中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课程建设思考

通过运用4R理论对海外12所院校旅游专业硕士课程设置的分析,本文认为,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课程体系没有统一的标准或模式,各专业院校应根据所在区域社会经济及旅游业发展需要,在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各课程优化组合知识结构的同时[6],注重学生开拓性、创造性和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养成,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

以开放式课程建设为目标,重点建设一批旅游专业硕士教育的主干课程或核心课程,培育以国际旅游管理人才为特色、采取双语教学的精品课程,并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课程。同时,依据旅游市场需求变化,不断对课程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把前瞻性、专业化、个性化、国际化紧密结合起来,重视培养“国际社会通用”的旅游人才。

(二)特色鲜明的课程设计

随着旅游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发展,中国旅游业的消费模式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过渡,旅游业态迅速升级,其特点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紧密结合,更加注重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有效运用[7]。各旅游高校为适应这一多样化趋势,根据市场需求,开设了相关课程,如高尔夫球场管理、接待业管理、博彩业运营与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体育营销和体育设施设备管理等。使课程设置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同时,特色课程的开设,增加了学校课程的种类,突出了专业的差异性,扩大了学生的选择空间。

(三)多样化教学内容及方式

压缩传统课程体系下的专业研究领域课程,加大分析方法或数理统计课程的比重,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8]。同时实行弹性学分制,开设灵活多样的专业选修课或方向特色课,让学生拥有更多选修不同的课程或选择自己复合型的发展方向,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那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学生,研修部分课程时,可采用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通过学校统一的课程考试的方式取得学分,或者通过本人申请,经过考试,准予免修,取得学分。

(四)拓展人才培养模式

注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将体验式、双元制、产学研一体化及案例教学法等模式运用于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同时,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注意多样化的形式选择,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促使学生专业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以达到融知识的综合化、能力的复合化、素质的全面化以及创新精神全面开拓进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9]。

(五)加强双导师制或双师型导师队伍的建设

发挥双导师或双师型导师集体培养的作用,导师组成员,除了那些来自国内外的学者或教授外,也应有旅游行业行政管理部门与知名旅游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参与学生的培养,帮助学生熟悉旅游相关行业的经营管理和特色。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10]、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强调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以提高学生的企业管理能力。

三、旅游管理专业硕士课程构建实践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专业方向设置

为探索适合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满足日益细化的旅游行业管理和企业管理变化需要,西安外国语大学坚持国际与实践导向,面向市场,广泛吸纳旅游行业的各种优质资源,实施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旅游管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目标。该专业硕士下设3个方向,即国际事务接待与管理、旅游监管与行业分析、旅游职业经理人。其人才培养与市场对接情况如下图:

(二)课程结构体系分析

课程结构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所在。在旅游管理专业硕士课程体系及其内容设计上,西安外国语大学借鉴海外12所院校的经验,以多尔4R理论中课程设计模式的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为标准,结合上述专业方向及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强化课程群建设,“在专业必修课程基础上,融合不同的模块课程,进行旅游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的培养”,形成以专业主干课程为基础,以专业方向课为特色,以实践教学环节为延伸的弹性课程结构体系,其课程结构体系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方向特色课、实践教学、调研报告或毕业论文5部分,共计38学分,其结构如下:

表1 课程结构体系

具体说来,该课程结构体系有以下特色:

1.国际化

该专业学位课程体系是依托西安外国语大学特色专业、优势专业课程体系而建立的,除公共必修课外,总课时规划、课程及内容设计等是在与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6个国家8所院校长期合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重点是课程引进,国外原版教材采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国外同类院校对接,互认学分。

2.应用性

该专业学位课程设置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即一年课堂教学加一年专业实习及调研报告或学位论文撰写。实习方式为专业实习和课程实习相结合,课程实习又包括实习基地和实验室两部分。

3.职业化

紧密依托行业,采用双导师或双师型导师的方式进行教学与指导,其中55%的导师来自行业领域,具有实践经验。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情景案例教学法,将旅游管理实践带入课堂。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借鉴美国教育专家多尔的后现代建构性4R理论,将课程的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紧密结合,在突出国际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同时,既要注重扎实的厚专业基础课的设计,又能设计特色鲜明、适应当地旅游业发展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当然,由于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才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本文基于4R理论对其课程的分析与思考,其效果还需要在未来该专业硕士课程建设过程中进一步检验,以期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旅游职业素质、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能够胜任现代旅游业实际工作的应用性复合型管理人才。

[1](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15.

[2]谢登斌.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3):19-21.

[3]曾令泰,肖美艳.ODES理念和“4R”标准[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3):92-94.

[4]张文建.试论现代服务业与旅游业新增长态势[J].旅游学刊,2006(4):23-27.

[5]黎洁.论国外旅游MBA和旅游管理硕士课程设计[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2):72-74.

[6]王春利,张祖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与发展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4):43-35.

[7]何建民.我国都市旅游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上海问题与国际经验[J].旅游科学,2006(6):19-22.

[8]苗莉,蔡利平.美国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博士生教育概述及其对中国硕士研究生的几点启示[J].旅游学刊,2009(6):23-27.

[9]何立萍.中国高星级酒店对酒店管理层员工满意度调查与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7(4):27-29.

[10]于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教育情况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6):31-33.

猜你喜欢

硕士课程设计旅游业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沉睡数千年 一醒惊天下——三星堆考古启示下的儿童美术项目化课程设计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我国旅游信息化与旅游业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