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破坏后堤防管涌防治处理方案分析
2012-07-14陈焱
陈 焱
(澧县澧阳大垸水利管理委员会 常德市 415500)
前 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涉河建筑物正在兴建。各涉河建筑物的建设不可避免地要破坏堤防层。而我国河堤管涌发生的概率及破坏性在堤防溃垸性险情中列第一位。在1998年,长江干流堤防出现重大险情698处,其中堤基管涌险情366处,占52.4%;洞庭湖区堤防出现较大险情626处,其中管涌343处,占54.8%。在长江干堤的77处溃口险情中,有53处是管涌险情,占69%[1-3]。涉河建筑物的建设破坏了堤防基础及垸内覆盖层,使原本就易形成管涌发生破坏的可能性越来越大,需要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补救。
1 堤基结构特点及结构破坏后土体渗透破坏机理分析
1.1 堤基结构特点
我国现有堤防基础一般为深厚覆盖层基础,大致可分为三层:底层为基岩,一般堤防基岩埋深较深,如洞庭湖区大部分堤防基岩埋深大致40 m。中间层为砂卵石基础,该层渗透系数大,是主透水层。上层为粉土及粉质粘土层,局部有部分粉质砂土、淤泥、耕作层及河道内的淤积层,是堤基主要的防渗层。
1.2 结构破坏后土体渗透破坏机理分析
涉河建筑物的建设破坏了地表覆盖层的结构,是其对堤防基础抗渗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主要原因有:
(1)破坏表层覆盖层的现有结构,使土层在形成过程中天然的结构体失去平衡,使土体颗粒与颗粒之间的原有约束不存在了,土体天然状态下的原有约束是多年来形成的相对稳定与牢靠的结构,土体结构破坏后,土颗粒的抗渗透破坏(管涌)的能力被削弱,使土体更容易发生管涌。
(2)天然状态下的土体为层状结构,其竖向抗渗能力与抗渗透破坏(管涌)的能力均比水平方向强,水力坡降的主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土体破坏后,竖向抗渗能力削弱了。
(3)将桥墩置于土体中,桥墩与土体的接触面使原有渗流场在此不连续,渗流场在此会出现水力坡降集中的现象,增大管涌发生的可能性。
(4)由于墩体是刚形结构,在土体与墩体接触的部位,墩体对土颗粒的约束作用会因为土体的应变而发生较大变化,因此在接触面最易发生管涌破坏。
2 管涌防治处理方案
堤基防渗处理主要有锥探灌浆和劈裂灌浆防渗、深层搅拌法防渗、置换法防渗、高压喷射灌浆防渗、挤压法防渗、钢板桩防渗等处理方法[4]。针对堤基及垸内结构被破坏后的堤基,处理的主要措施有以防渗墙为主要垂直防渗法、以填筑垸内压浸平台为主的水平防渗法、以填充灌浆为主的破坏区局部保护法。
(1) 防渗墙。
防渗墙的形式较多[5],以高喷防渗墙为例,高喷防渗墙由20世纪80年代初由日本传入我国。目前在水利工程的防渗与地基加固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高喷防渗墙主要是采用高压水冲刷堤基结构,再用水泥浆液回填、灌注空气搅拌均匀。通过多个钻孔将回填的浆液连接成防渗墙。高喷防渗墙有单管、双管与三重管三种,其形式有悬喷、摆喷与定喷三类。目前用于防渗比较多的是三重管摆喷法。
(2)垸内压浸平台。
垸内填筑压浸平台防渗是最原始的堤防防渗方法。通过在垸内填筑压浸来延长水流的渗径。此方法不仅可以有效保护被破坏的土体,还可以减小渗透水流的溢出坡降,增加堤防安全的可靠性。
(3)堤基与结构破坏区内填充灌浆。
对被破坏的堤防及垸内覆盖层区域进行填充灌浆,以补强局部薄弱环节。灌注材料以纯水泥浆与水泥黄泥浆为主,一般填充灌浆的孔距在(1.5~2)m,终孔灌浆压力控制在0.3MPa。
3 不同方案处理的效果分析
(1)高喷防渗墙处理方案分析。
高喷防渗墙形成后,一般墙体渗透系数约10-7cm/s,墙体隔水性好,可承担大部分的水头压力。
高喷防渗墙的形成分两步:首先通过高压水切割土体,再由水泥浆填充。高压水的压力一般在(36~40)MPa,由于高压水冲出喷嘴后压力会迅速释放,因此,对大粒径砂卵石,高压水无法完全切割该层卵石,导致水泥浆无法按墙体导向方向延伸。无法形成完整的防渗墙。
高喷防渗墙处理的深度以30 m以内为宜,对于深厚覆盖层来说,很难形成封闭的防治墙。而悬挂式防渗墙只能适当延长渗流的渗径。由于堤基砂卵石层粒径较大,透水性强,其渗透系数较表层的覆盖层高出约1 000倍,采用悬挂式防渗墙延长的渗径的效果不明显。
一旦形成防渗墙后,垸内地下水下外河道的水体被隔断,不利于正常时期地下水的排泄。
(2)垸内压浸平台。
垸内增加压浸平台,相当于增加了堤基的宽度,可以保护堤脚,对堤防的防护有一定作用。压浸平台上还可以生长植物,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3)充填灌浆处理。
桥墩充填灌浆填充了破坏土体内的空隙,弥补了桥墩施工产生的不利影响。虽然没有恢复原有土体的结构性,但填充了回填土体内的空隙,使土体颗粒的约束得到了加强,增强了土体抗渗透破坏的能力。由于形成管涌等渗透破坏一般发生在覆盖层的薄弱环节,针对被破坏土体的补强灌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三种处理方案特点比较见附表。
4 某大桥桥墩防治管涌处理方案比较
4.1 计算模型
某大桥位于长江一级支流主河道上,大桥左岩为某县城城区,堤顶高程45.0 m,面宽8 m,外坡1∶2.5,内坡1∶3.0。河床高程30.0 m左右,垸内地面高程39.7 m。
附表 各处理方案特点比较表
地质分层上层为人工填土、种植土与粉质黏土,垸内度(3~4)m,堤身为人工填土,河床内该层基本尖灭,该层渗透系数为3.6×10-5cm/s,临空时竖直向允许水力坡降0.38。中层为砂卵石层,含砂量约30%,卵石最大粒径 150 mm,层厚(30~40)m,该层渗透系数为7.2×10-3cm/s,临空时竖直向允许水力坡降0.65。底层基岩层,出露高程在海拔0 m左右。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临洪面洪水位44.97 m,垸内水位39.75 m,堤身为自由浸润面,上、下游竖直面与底部高程0.0 m处边界均为0流量边界。计算模型见图1。
4.2 各处理方式渗流场比较
根据以上计算模型与边界、初始条件,计算出各状态下渗流场水头等值线图(图2~图5)。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分析,针对该堤防地质条件,采用高喷防渗墙的处理方式渗流场仅防渗墙周边局部有调整,对堤防垸内防治渗透破坏的效果不明显。采用垸内填筑压浸平台后,虽然渗流场总水头等值线向下游偏移,但出渗点水力坡降值降低,有利于防止渗透破坏。充填灌浆对被破坏区域得到很好的保护,有利于防止渗透破坏。
图1 渗流场计算模型
图2 工程处理前渗流场水头等值线图
图3 采用高喷防渗墙处理渗流场水头等值线图
图4 采用压浸平台处理后渗流场水头等值线图
图5 采用充填灌浆处理后渗流场水头等值线图
5 结论
堤基结构被破坏后,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渗透破坏的发生。高喷防渗墙适用于砂层或细砾层透水地基的处理,宜设置封闭式防渗墙。垸内填筑压浸平台经济适用,生态环保,可有效覆盖层,是一种经济适用的处理措施。破坏性区域的充填灌浆可有效保护破坏区域。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国98大洪水中国水利年鉴1999[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2丁留谦,孙东亚.堤防工程中几个关键研究课题[J].水利发展研究,2002,(12).
3王理芬,曹敦履.荆江大堤堤基管涌破坏[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1,8(2).
4李思慎.堤防防渗工程技术[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6.
5魏长法.高喷防渗墙在长江堤防建设中的应用[J].岩土工程界,2002,8.
6刘川顺.冲积地基堤防垂直防渗方案研究[J].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3.
7许季军.某堤防工程中防渗墙对地下水运动规律影响的初步分析[J].岩土力学,2004,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