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韵文学翻译研究拾零(之五)

2012-07-14大连理工大学杜凤刚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2年5期
关键词:鼓琴和歌译诗

大连理工大学 杜凤刚

【原诗】

松の音を 風の調べに まかせては

竜田姫こそ 秋はひくらめ

【试译】

松声任凭风吹远,

龙田女神动秋弦。

本期的这篇连载,接着上一期继续讨论《新撰万叶集》的译诗用典问题。

围绕着“青女触来菊上霜,寒风寒气芯芬芳。王孙趁到提樽酒,终日逰遨陶氏莊。”这首译诗中所涉及到的“摘菊盈把”、“王弘送酒”的典故,唐诗以及日本古典诗文中,有不少优美的诗篇,再摘录几首与译诗内容比较接近的诗介绍给大家作为参考,以帮助我们探讨译诗的用典出处。

九月九日时,菊花空满手。

中心窃自思,倘有人送否。

白酒携壶觞,果来遗老叟。(王维、偶然作六首)

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高兴要长寿,卑栖隔近臣。(杜审言、重九日宴江阴)

在日本被奉为学问之神,也被认为是《新撰万叶集》编著者的菅原道真,也有一首《秋晚题白菊》收录在《菅家后集》里:

凉秋月尽早霜初,残菊白花雪不如。

老眼愁看何妄想,王弘酒使便留居。

上面举出的这些诗,从内容上看每一首都像似陶渊明“摘菊盈把”这个故事的诗化。都有可能是《新撰万叶集》上卷春歌一三译诗用典的直接出处。琢磨着译者到底是读了谁的诗获得启发并译出这首歌,这一过程本身就充满了诗意。

本期连载选译的和歌出自《新撰万叶集》上卷秋歌二三[1]。同样依照《新撰万叶集》宽文七年版本,将这组诗歌抄录在下面:

松之声緒風之調丹任手者竜田姫子曾秋者弾良咩

松の音を風の調べにまかせては 竜田姫こそ秋はひくらめ

翠岭松声似雅琴,秋风和处听微音。

伯牙辍手几千岁,想象古调在此林。

从用典的角度来阅读欣赏,这组诗歌更是非常具有典型性。这是一组把典故吟咏在和歌里,而且在其译诗中也使用了典故的作品。通过对典故出处的确认和释义,读者很快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推测出和歌创作与译诗之间的有趣联系:就《新撰万叶集》中的一些作品而言,也许作者在进行和歌创作的同时,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译诗的内容。或者说,两者是围绕着同一素材进行创作的。

根据经契冲注释过的《新撰万叶集》(元禄九年版本)记载,上面这首和歌也被收录在《后撰和歌集》中,最初出自《是贞亲王家歌合》,不过在《是贞亲王家歌合》中,初句的「松の音」为「琴の音」。在平安时代诗人们的约定中,「松の音」与「琴の音」同义。这首和歌大概可以这样解释:伴随着松林的风声,在这秋天来临之际,好像是龙田女神在弹琴。

「竜田姫が(琴を)ひく」,在和歌中并不是常见的用法。在《万叶集》中只能找到「竜田彦」、「竜田山」的用例,「竜田姫」出现在和歌里是在《万叶集》之后的和歌集中。在《是贞亲王家歌合》中,除了上面引用的作品之外,另外还有两首用到「竜田姫」的和歌:

たつた姫いかなる神にあればかは山を千種に秋は染むらむ

見るごとに秋にもあるか立田姫紅葉染むとや山はきるらむ

「たつた姫」「立田姫」、还有下面的「龍田姫」,都是「竜田姫」的异写,这种书写不统一的现象,在古典版本中是常见的。另外,在八代集中也可以找到使用「竜田姫」的和歌作品:

たつた姫たむくる神のあればこそ秋の木の葉の幣とちるらめ(『古今和歌集』)

見る毎に秋にもなる哉竜田姫紅葉染むとや山もきるらん(『後撰和歌集』)

ふるさとに帰ると見てや龍田姫紅葉の錦空に着すらん(『拾遺和歌集』)

正如上面选录的三首和歌所展示的那样,在八代集中「竜田姫」多与「秋」「紅葉」一同出现在和歌里,「竜田姫が(琴を)ひく」的例子,却一例也找不到。《延喜式》中有「龍田比古龍田比女神社二座」的记载,由此可以推断,「竜田姫」和「竜田彦」是「龍田比古龍田比女神社」里的两座“祭神”,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对位于奈良县生驹郡「竜田山」的神格化,「竜田山」位于奈良的西边,按五行说“西”主“秋天”,「竜田姫」自然就成了主宰“秋天”的神了。但是,在日文的资料里就是找不到「竜田姫」与「琴」有关联的表述。

其实,「竜田姫が(琴を)ひく」的用法,显然并非完全出自日文,而是嫁接进了后续译诗中出现的汉语的典故。

翠岭松声似雅琴,秋风和处听微音。

伯牙辍手几千岁,想象古调在此林。

这首译诗,可以说完全是对“伯牙破琴”这个典故的演绎。《吕氏春秋》(卷第十四孝行览二日)记载着这个典故的原型:

凡贤人之德,有以知之也。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这是一个载入小学课本的家喻户晓的典故。自然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也不乏其例:

蔓草蔽极野,兰芝结孤根。

众音何其繁,伯牙独不喧。

当时高深意,举世无能分。

钟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尔其保静节,薄俗徒云云。(孟浩然《示孟郊》)

不是钟期听,俗耳安能别。……(李咸用《览友生古风》)

前引《新撰万叶集》中「松の音を風の調べにまかせては竜田姫こそ秋はひくらめ」的作者不仅熟悉“伯牙破琴”这个典故,而且也当然知道它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被广泛引用。「竜田姫こそ秋はひくらめ」的本意好像是在宣称:「中国でとくに絶えていた伯牙の琴の曲は、いま、この秋の季節において竜田姫によって受け継がれて、演奏しているのだ」。

萩谷朴氏在谈到《是贞亲王家歌合》与《新撰万叶集》之间的关系时指出:「これは実は通常の概念における歌合ではなく、新撰万葉集の編纂を予期しての撰歌の場として成立したもの」[2]。

也就是说《新撰万叶集》是一部预先被设计好了的「構成」。和歌的创作也无疑是在意识到后续译诗的背景下进行的,从这一点讲《新撰万叶集》的译诗,有别于一般的和歌汉译。

附 注:

[1] 本文的引用依据《新撰万叶集》宽文七年版本,大阪市立大学森文库收藏。

[2] 萩谷朴.『平安朝歌合大成(一)』[M].73页.

(待续)

猜你喜欢

鼓琴和歌译诗
读,文言文教学的一张好牌
毛南和歌
读出经典的新意
问世间,“琴”为何物
泉水滴答
山县和歌
译诗“三美”与国学经典英译的美学问题
On e at a Time
描写规范理论在徐志摩译诗作品中的体现
霍克思译《红楼梦》诗词的诗学观照——从两首译诗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