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对策研究
2012-07-13杜俊秋
杜俊秋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因此,必须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结合高校学生的规律和特点,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深入思考和探索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提高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245-02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文化多元背景下,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价值判断、心理状态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使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如何探索规律性,强化针对性,注重科学性,增强实效性,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及其教育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代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这一作用主要表现为:
一是确保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同时,更是高校人才培养性质和方向的根本和基础。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生,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学生,才能确保高校学生在党的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健康发展,成长成才。
二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现期相互交织的关键阶段,这也对高校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在总体朝着健康向上主流方向发展的同时,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修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只有深入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才能使学生真信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自觉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符合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要求,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
三是促进高校文明和谐风尚的形成。建设高校文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根本。而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确定了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揭示了文化建设的精髓和动力,规定了文化建设的规范要求和行为准则。因而,高校文明和谐校园建设,必然要以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重点。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特别是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上倾注了很大力量,取得了积极成效。学生对坚定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基本政治态度、政治观点,保持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 高度关注国内外发展动态,关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认同感; 关注国家民族荣誉,关心国家主权和统一大业,重视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道德自律意识增强,认同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学习自觉性不断增强,生活方式积极健康,有比较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强烈的成才愿望。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学生价值观知行脱节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效果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
(一)教育主体素质亟待提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数量不够充足。以辅导员为例,根据中宣部和教育部的规定,每120—150名大学生应配一名专职辅导员,但许多高校目前没有达到这一要求;再者,目前高校辅导员大多是刚大学毕业留校工作,他们虽然思想活跃,但由于工作时间短、阅历浅,实践经验欠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工作很难做到细致入微和保质保量。
(二)教育内容和社会实际联系不紧密
教材内容知识化、理论化,多与社会实际脱节,特别是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不紧密,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老师们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往往照本宣科,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只学到了理论知识,而对现实生活缺少分析。这样,大学生在复杂的社会面前,就会无所适从,无法正确认识校园内外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影响对社会的评价,引发知行脱节现象。
(三)教育形式缺乏创新
高校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广泛存在与家庭、学校和社会之中,需要综合协调各方面力量加以落实。在实际工作中,这种综合力量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师生缺乏互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兴趣广泛、自主性更强,单向灌输的教育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以及大学生的需要。其次,很多高校由于教师配备不足,采取两个或更多班级合班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些甚至高达200 多人,这种情况也导致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受到影响。此外,其他教育载体的建设相对落后,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这种单一载体,没有利用社团、网络等教育载体,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
(四)社会实践环节存在问题
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途径,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第一,指导思想有偏差,急功近利;第二,高校重视课堂教学,往往轻视社会实践活动;第三,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大学生对于参加公益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兴趣不高,更关注社会实践活动能否有利于就业。
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阵地,所以,应力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体现到课程设置各领域,贯穿到教材建设各环节,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其深入头脑,扎根人心,真正为大学生所掌握、所认同,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自觉行动。”
1.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是基础
思想理论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高低。大学思政课共四门课程的综合性比较强,内容涉及不同的学科,讲好大学思政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应加强对广大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课程培训、学位培训、形势和政策教育,改革和完善管理机制,以及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等。
2 .改进教学方法是关键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要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根据青年学生喜欢的方式来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3.教学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是核心
教材应该适应社会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社会的实际联系起来,改变和减少那些比较枯燥的模式和内容; 授课老师要了解学生,以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深层次问题作为切入点,选择那些能把大道理讲透讲活的例子,融会贯通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授给学生,切实做好正本清源、答疑解惑的工作,让学生能够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当代大学生知行统一。
(二)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锻炼毅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思政课社会实践过程中可以结合当地情况,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革命故居等,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共产主义事业所做的丰功伟绩; 结合时代特征参观新农村建设,感受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结合学生专业课实践,以学生下乡、下社区、下基层等多种形式,锻炼和培养学生自己动手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三)加强日常管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结合
当代大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但高校不注重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仅仅热衷于空泛的说教,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要对学生的实际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做到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二中全会召开 3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08,(24).
[2]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康厚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5).[责任编辑柯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