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节又来到 健康最重要

2012-07-13

养生保健指南 2012年1期
关键词:饮食食物患者

在一阵阵喜庆、祥和的鞭炮声中,我们即将迎来新的一年。合家团圆、亲朋相聚更是营造出新年的欢乐氛围。而此时的身体就需要打起百分之二百的精神,迎接各种美食与美酒的诱惑和考验。养生保健指南杂志社全体同仁在恭祝您新年快乐的同时,也提醒您:节日里,保持身体健康,注意疾病防治,才能够过一个快乐、祥和、健康的大年!

春节习俗

春节的由来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我国拜年的习俗行之已久。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守岁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它“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

红包

派“红包”是华人新年的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饮食健康

春节饮食要过三道健康关

第一关:饮食要有度,忌暴饮暴食。年节总是最热闹的时候,你夹一筷,我添一勺,再加上菜肴丰盛、味道香美,想要控制到八成饱都难。连接吃上几餐,难免会让肠胃超负荷运转,造成肠胃不适、胸闷气急、腹泻或便秘等,严重者会诱发急性胃肠炎、胃出血。如果出现腹痛,尤其是上腹与左上腹剧烈疼痛,并扩散到背部与胸部,在数小时后达到顶峰,就要当心是不是急性胰腺炎犯了。

第二关:饮食要防病,忌胆固醇超标。过年期间,煎炸食品的“出镜率”非常高,菜肴烹调时放的油也比平日多。北方人喜欢将煎炸面食作为节日零食,南方也常做炸年糕、炸鱼、炸丸子之类的食品;此外,肉类煲成的汤里也总是浮着一层油。如此一来,饮食中脂肪、热量极易超标,会造成高胆固醇,诱发心血管疾病。对抗高胆固醇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合理膳食,营养搭配。一方面不要贪吃高胆固醇食物,如蟹黄、蛋黄、动物肝脏等;另一方面要补充富含植物甾醇的食物。

第三关:饮食要平衡,忌荤素失调。春节饮食以荤菜为主,尤其是畜肉类,谷类和蔬菜类偏少。特别是在一些北方地区,按照传统,蔬菜几乎难登年夜饭的席面。这造成的结果就是膳食纤维摄入严重不足,脂肪、蛋白质严重超标。肉吃多了,加上运动少了,很多人会感到皮肤干燥、大便干结,出现便秘,甚至痔疮。这还会让肝胆超负荷运转,胆囊炎、肝炎病情也易加重。因此,春节各餐的荤素搭配,应控制在1∶2至1∶3之间,多吃豆类、海产品,用酸奶、水果代替瓜子等零食,以清热通肠,润喉去燥。

春节饮食最佳营养搭配

春节是个美食大餐的季节,也是营养问题最易被忽视的季节。营养专家认为春节饮食最重要的是搭配合理。

1.碱搭酸

健康人体必须保持微碱性状态,以pH值在7.3左右为宜。如果人体血液呈酸性,血黏度和胆固醇都比较高,人就容易疲劳,同时人体的抵抗力也会下降。而荤菜几乎都是酸性食品(奶类、血品例外),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节日饮食切莫餐餐都只吃大鱼大肉,要有碱性食物搭配着吃,以求人体的酸碱平衡。含碱量最高的要数海带,其次是青菜、莴笋、生菜、芹菜、香菇、胡萝卜、萝卜等等。

2.钾排钠

我国居民的食盐摄入量原本就偏高,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量的2倍以上。节日期间副食吃多了,食盐的摄入量更多,然后血液中的钠含量就会更高,这不利于人体保持正常的血压。而钾是钠的克星,它能排出人体内多余的钠。含钾较丰富的蔬菜有紫菜、海带、香菇、芦笋、豌豆苗、莴笋、芹菜等等。

3.“多渣”掺“少渣”

荤菜不含膳食纤维,而畜禽水产等也都是精细的“少渣食品”,吃多了会造成便秘,粪便等有毒废物在肠道内滞留的时间过长,会增加肠黏膜对毒素的吸收,这样就容易诱发结肠癌。而粗纤维食物则属于“多渣食品”,多吃这类食物能消除“少渣食品”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含粗纤维较多的食物主要有小米、玉米、麦片、花生、水果、卷心菜、萝卜等等。

春节即将来临,亲朋好友相聚,难免要吃一些大鱼大肉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不少人每逢佳节就会患肠胃消化不良症。因此,在节日期间,无论外出吃饭还是在家里聚餐都要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既要吃得好,还要符合人体健康的需要,这样才能过一个快乐又健康的春节。

特殊群体春节饮食应“精挑细选”

1.儿童应选择营养丰富、热量高、刺激性较小且有利于生长发育的食物。面对丰富的食品,孩子们饮食会无节制,尤其是面对零食。而许多儿童的零食中会添加非食品级的色素、香味剂、防腐剂、保脆剂、发色剂、护色剂等,这些都是不安全的因素。家人需注意监管及指导。而老年人应选择较软或已切碎的食物,以帮助进食及消化。

2.肝病患者饮食要保持低脂肪、高蛋白,多吃一些蔬菜、水果,以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纤维素,这样有助于促进消化功能,预防脂肪肝的发生,不宜进食粗糙食物。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患者要保持低脂饮食。每日要少量多餐,不要吃油炸食物和刺激性食物,多喝水以稀释胆汁,促进胆汁排出,每日饮水以1500毫升为宜。

3.消化性溃疡患者应避免食用坚硬、粗糙和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要少吃生、冷和过热食物,辣椒、大蒜和酒类等均可刺激溃疡病变而加重病情,故需少吃或不吃。

4.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注意避免油腻食物。冠心病患者在逢年过节时,可适量喝一些葡萄酒,但千万不要饮用烈性酒。

5.糖尿病患者饮食最容易失控。应选少油少盐且清淡的食品,要意识到肉类虽然是以蛋白质为主,但进入体内也能转变成糖。还要注意在吃青菜时,炒菜用油也不宜多;最好不要吸烟喝酒;进食要注意定时定量。

6.肾病患者饮食要清淡,不宜高脂高蛋白饮食。尽量避免食用加工过的干酪、罐头包装的肉类、盐渍的食品或熏制的肉类,因为这些食品往往具有很高的含盐量。注意选择优质蛋白食品,例如瘦肉、鸡肉、鱼肉和鸡蛋等。避免坚果、花生酱、扁豆、豌豆等。避免饮用啤酒、可乐类饮料和含可可粉的饮料。

总之,春节期间饮食要做到卫生、适量、规律、营养搭配合理,这样才能保证身体健康。若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诊,把不良损害降到最低。

春节饮食四大误区

1.多吃一顿没关系

“亲友聚在一起,心情好食欲大增,反正就多吃了一顿,对身材没什么影响,过两天少吃点就行了。”就此,市友谊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魏萍表示,身体健康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身体平衡被破坏,以后再弥补就晚了。因此,吃饭的时候,要掌握好度,吃到七八分饱就可以了。

2.吃饱后再吃水果

吃完饭后,吃个台湾番茄,夹个苹果片什么的,菜味也会随着水果下肚,感觉很舒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预防保健科主任林芳梅表示,饭后吃水果会增加肠胃的负担,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因此,吃饭时最好少吃点菜和主食,留下装水果的空间,不至于加重胃的负担。

3.狂喝饮料解渴

为了减少热量的摄入,面对丰盛的菜肴,通常只吃菜喝饮料解渴。魏萍表示,饮料中含糖太多,喝多了容易发胖,而碳酸饮料含有二氧化碳,对身体也不利。与饮料相比,果汁营养要丰富一些,维生素、矿物质也容易吸收。

4.先喝酒再吃菜

虽然很少喝酒,但酒桌上,很多男士都是先喝三杯白酒,再吃菜,这才能显示出男子汉的气魄。林芳梅表示,空腹喝酒对胃的刺激性很大,胃黏膜易受伤,容易导致胃炎和胃出血、消化道溃疡等多种病变,长期如此会发生慢性酒精中毒,而且很容易喝醉。因此在参加聚会前,最好先吃点点心、面包等东西垫垫肚子。

疾病防治

春节是否停药需遵从3大原则

对于很多慢性疾病患者来说,春节往往是一个比较危险的时期,一方面生活习惯容易被打乱,另外一方面常常会忘记服药。而且很多人在春节还比较忌讳服药,认为这是“不吉利”的,往往导致病情更加严重。同仁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张友平提醒大家,在春节期间更要注意科学服药。

停服降压药可能危及生命

张友平提醒,高血压病人须长期进行降压治疗,人们常用的降压药基本上需每天服用,停服一次往往就会使血压上升,甚至危及生命。此外,β-受体阻滞剂如氨酰心安、美多心安等药物,猛一停药还会引起停药综合征,出现心跳加速、心绞痛等症状,加上春节时人们常常饮酒、看电视,各种活动的增加以及睡眠减少,促使人体血中去甲肾上腺素升高而出现头痛、眩晕及眼花等症状,严重时会发生高血压脑病,导致剧烈头痛、呕吐、视力减退、抽搐及昏迷,若不能及时抢救则导致生命危险。此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用药也绝不能随便停、减。

停药与否把握三大原则

张友平认为,病情好转,是停药还是继续将剩余的药都吃完?停药与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立即停药不能等:一些对症治疗的药物,如疼痛时使用的去痛片、发热时使用的解热药、失眠时使用的安眠药等,一般均在症状发作时使用,症状消失后即可停用。

二、缓慢停药不能急:有些疾病病情复杂,治愈后容易复发,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癫痫病、结核病、类风湿关节炎等。这类疾病在治愈后,为了巩固疗效,防止复发,一般均要做一段时间的维持治疗。

三、长期服药不能停:对于一些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律失常以及精神病等,目前尚无特效药,用药只能治其标而不能治其本。即用药后能减轻症状,但是一旦停药,症状又会恢复。这类疾病的患者大多需要长期服药,甚至终生服药。即使病情好转,也不应自作主张,随意停服,否则,症状不仅会反弹,而且会比服药前加重。

慢性病人过节需知

如果您心脏不好

陕西省人民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科主任医师邢坤提醒:

避免劳累:春节前要做很多过年的准备,应避免过于劳累,否则会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脏病,同时要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一切淡然处之。

饮食有节:饮食应清淡,不能暴饮暴食,适量饮酒。

注意避寒:春节期间,天冷且温度变化大,冠心病患者应避免在寒风中长时间进行户外活动。

坚持服药:切忌自行停药或更改药物剂量,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急救信号:一旦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样或紧缩样疼痛,胸部闷、憋、堵、胀等症状时,应赶快就医。

如果您血压高

西京医院心脏内科副主任曹丰教授提醒:

保持情绪稳定: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不患得患失,控制情绪波动。

远离烟酒:有数据显示,重度吸烟饮酒者的中风及心梗死亡率是不吸烟饮酒者的3倍。

不过度劳累:做到生活起居有规律,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

饮食清淡:比平日更要注意荤素搭配,少荤少油少甜食,多食蔬菜和粗粮。

坚持服药:擅自停药容易导致严重并发症,如发生高血压脑病或中风等。

适当运动:老年人可以选择有氧运动,如打太极拳、慢走等。

如果您有糖尿病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马国庆提醒:

起居:避免熬夜,注重保健,注意劳逸结合、适度活动。

赴宴:在赴宴时应告知他人自己的病情,千万不要隐瞒,这样才能在大家的帮助下控制好饮食。

饮食:禁烟少酒;不随意吃零食;避免食用含糖高的水果,可选择猕猴桃、梨、苹果、西瓜等升糖指数低的食物,且最多不超过100克。另外,若吃水果,主食须酌情减量。

用药:应按时、按量服药,并每天监测血糖,及时调整饮食及药量。

如果您胃肠不好

西安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宋瑛提醒:

慢性胃炎患者:饮食提倡一日三餐,每顿不可过饱,不主张多餐,以免增加胃的负担。饮食宜软烂,不宜食煎炸、半熟之品及坚硬食物。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不宜熬夜守岁,否则会使身体过于疲劳或睡眠不足,引起疾病复发或加重病情。饮食上应避免刺激性食物及难于消化的食物,如火锅、酸辣泡菜、烈酒、特咸的腌制食品等。

如果您有肝胆疾病

解放军323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刘亚光提醒:

肝病患者:应忌酒,肝病患者饮酒,会直接损害肝细胞,甚至使肝细胞变性或坏死,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胆囊炎患者:节日期间的饮食更要保持清淡,宜少吃高脂肪食物,因为高脂肪食物摄入过多,会引发胆源性急性胰腺炎。

胰腺炎患者:节日里,此类患者应避免过量进食,否则会刺激胰腺大量分泌胰液,造成胰管压力增高。同时要避免大量饮酒,否则酒精会造成胰腺的损害,导致急性胰腺炎。

如果您正在感冒

西安市中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白丽君提醒:

休息:过节期间患感冒的人,尤其是病情较重或年老体弱者应卧床休息。

保暖:要注意防寒保暖,不能受凉,以防病情加重。发烧时也不要洗澡,因为热水浴能消耗体力,且容易在洗澡时受凉,可在温暖的房间内进行擦浴,及时更换内衣。

开窗:晨起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适当的温(湿)度,或用食醋熏房间。

外出:已患感冒的人要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尽量不要走亲访友;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尽量戴口罩;外出回家一定要洗手。

心脑血管患者过节4防

岁末年初本是辞旧迎新、家人团聚的日子,但也是心脑血管疾病容易高发的季节。心脑血管病人要注意以下几点,快乐健康过佳节。

防寒冷

严寒、低气压、温差大的恶劣气候,会使人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血管收缩使血压增高,心脏的负荷加大,供应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痉挛,使得原本因粥样硬化而狭窄的血管更加狭窄,甚至闭塞,从而造成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发生。冬季不仅是冠心病的高发期,也是心衰、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的高发季节。做好保暖,恶劣天气减少外出是冠心病人应该注意的事。

防感冒

冬季也是感冒高发期,而感冒往往是诱发或加重冠心病的重要因素。患者的抵抗力较低,导致炎症活跃,容易引发冠心病,甚至心衰。可以说,感冒是心脏病患者的大敌,特别是对于患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来说,感冒更会严重影响其心肺功能,加重心功能不全。可使原有的慢性支气管炎等病情加重,影响肺部通气功能,从而使心肌相对缺血缺氧,进而诱发或加重冠心病。感冒也是心梗急性发作的诱因,因为感染可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脆,气温骤降时血管收缩,可诱发斑块破裂,血液黏稠度增加又可促使局部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心肌缺血等意外。

患有心脏病的老年患者,最好能注射流感疫苗,并应注意日常起居,防止感冒成为心脏病发作的诱因。冠心病患者平时可以进行一些增强机体抵抗力的活动,天气好的时候适当进行一些室外活动。注意室内空气的流通,这样不仅有利于预防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而且对冠心病的康复十分有利。

防劳累

节日期间由于忙碌,加上生活不规律,也会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出游、购置年货、装扮屋子、家庭聚会是多数人免不了的假期安排,很多人往往感到比平时还要累,而过度劳累和超量运动,会使心功能负担加重,使得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心脑疾病。

防激动

春节到了,自然少不了亲友聚会,把酒言欢,往往容易造成情绪激动,人在大怒或大喜时,肾上腺分泌增加,血管收缩,心跳加速,血压上升,容易造成心脏负荷加重、冠状动脉痉挛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于冠心病友,要抱有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分激动,少参与竞技性强的娱乐活动。

除了做到以上“四防”,冠心病患者还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著名心脑血管专家赵步长教授总结几十年中西医治疗经验,认为心脑血管病理基础是“虚”、“淤”、“痰”等,提出了 “供血不足乃万病之源”、“脑心同治”两大理论,认为只有从多靶点预防和治疗才会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例如,丹红注射液联合脑心通胶囊的治疗方案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微循环、调脂、抗凝等作用。

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丹红注射液广泛应用于全身(脑、心、肺、肝、肾等)脏器供血不足,对梗塞性供血不足效果尤为显著(脑梗、心梗),配合步长脑心通可以有效预防冠心病支架术后血管再狭窄、再堵塞以及糖尿病并发症。

春节解醉方

新春佳节合家团聚,走亲访友,免不了要喝上几杯美酒,增添节日乐趣,然而喝醉了怎么办?下面介绍一些解酒方法,供选用。

1.取生白萝卜500克,洗净榨汁,代茶频饮,每日1次。

2.取陈醋60克,红糖25克,生姜片5克,水煎服。

3.取酸枣、葛根各15克,水煎服。

4.取鲜橘皮25克,洗净,加水500毫升,煎后加少许精盐服。

5.取绿豆100克,水煎服,或将绿豆捣碎,开水冲服。

6.取松花蛋(皮蛋)2-3个,剥皮后蘸醋食用。

7.泽泻15克,猪苓、茯苓、白术各9克,桂枝6克。水煎服,每日1剂。

猜你喜欢

饮食食物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春节饮食有“三要”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何为清淡饮食
健康饮食
搞笑:将食物穿身上
食物从哪里来?
医改如何切实降低患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