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站“十一”期间客流分析及组织措施
2012-07-13褚飞跃
褚飞跃
(铁道部 运输局,北京 100844)
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小长假制度的推行,“十一”期间人口流动数量和出行距离逐步增加,铁路客流增长迅猛,假日经济效益凸显。面对小长假大幅度增长的客流,铁路客运站承受着较大的运营压力,需要有相应的应对措施。现以“十一”期间成都站为例,分析该站近5年来的客流变化情况,探讨小长假客流特征及应对措施。
1 “十一”期间成都站客运组织概述
1.1 旅客列车开行情况
与2008年相比,2011年“十一”期间成都站累计增开各类旅客列车49对/d,增长81.7%。其中,取消混编列车4对/d,减少普通旅客列车11对/d,增开新型空调旅客列车25对/d、动车组列车39对/d,旅客列车开行对数大幅增长,列车等级结构明显优化。2007—2011年“十一”期间成都站旅客列车开行对数如表1所示。
表1 2007—2011年“十一”期间成都站旅客列车开行对数表 对/d
1.2 发送旅客情况
2011年“十一”期间成都站共发送旅客136.4万人,日均发送13.6万人;旅客发送高峰日(10月1日)共发送旅客17.3万人,同比增加1.3万人,增长7.9%。与2007年相比,旅客发送量平均年增长率达到34.6%,其中直通客流年均增长22.7%,管内客流年均增长39.1%。
1.3 分方向客流情况
(1)直通客流。2010年上海世博会结束后,2011年成都站去往上海方向客流同比下降5.6%,其他方向直通客流分别有一定幅度增长,其中西北方向增幅最大,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3.0%。
(2)管内客流。近5年来,管内重点方向客流大幅度增长。2011年“十一”期间,重庆方向累计发送旅客23.1万人,年均增长44.2%;达州方向累计发送旅客21.6万人,年均增长14.8%;广元方向累计发送旅客17.5万人,年均增长17.6%;攀枝花方向累计发送旅客11.1万人,年均增长7.5%。
1.4 售票组织情况
2011年“十一”期间,成都站共开设车站售票窗口127个(含成都东站)、客票代售点183个,较2007年分别增加92个和93个,年平均增长率为52.6%和20.7%;组织送票进校25次,实施动车组列车互联网售票和电话订送票,累计完成互联网购票11 538张。
2 “十一”期间成都站客运组织存在的问题
(1)运能供需不足的矛盾长期存在。2011年“十一”期间成都市累计发送旅客657.34万人,日均93.9万人,其中公路占79.5%,航空占5%,铁路仅占15.5%。成都站图定运能13.6万席,其中直通5.8万席、管内7.8万席;日均发送旅客13.6万人,其中直通3.0万人、管内10.6万人。直通运能基本满足客流需求,但管内运能缺口2.8万席,以能定量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仍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供需不足的矛盾。
(2)售票能力不能满足突发客流需求。2011年“十一”期间,成都站实行一窗有票、窗窗有票的售票策略,但由于短途旅客习惯于公交化出行,车站窗口的当日客票发售压力较大,高峰时段旅客排队购票现象仍然不可避免。例如,2011年10月1日成都—江油的T8914次城际列车,1 568张车票在当日14:40—16:30全部售完,距离开车时间仅有20余分钟。
(3)进站候车组织压力较大。成都站候车面积远不能满足旅客需求,客流密集时段出发旅客列车15列,进站旅客约2万人,车站组织压力较大。
3 “十一”期间成都站客流特征分析
2007—2011 年“十一”期间,成都站旅客发送量由50.0万人增至136.4万人,增幅达173.8%。增速最快的是2010年,10天内发送旅客127.1万人,增幅为48.8%。分析成都站近5年来“十一”期间的客流情况可知,管内客流自2010年起大幅增长,直通客流增幅则明显减缓,2010年“十一”期间成都站管内客流和直通客流分别增长63.0%、12.2%。2007—2011年“十一”期间,成都站发送客流对比及趋势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成都站的直通客流自2008年增幅达59%的峰值后,在2009—2011年“十一”期间,直通客流总趋势在增长,但增幅逐渐趋于平缓。
3.1 直通客流分析
2007—2011 年“十一”期间,成都站重点方向直通客流对比及趋势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上海方向直通客流略有下降,2011年“十一”期间上海方向发送旅客3.6万人,同比下降5.3%;北京、广州、昆明方向直通客流自2009年起,虽然年年增长,但增幅却在逐年趋于缓和,2011年增幅均低于10%;直通客流增长最大的西北方向,2010年和2011年增幅分别达到30%和49%。分析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西北旅游资源逐步被认可,人们的旅游观念已从繁华大都市转向绿色环保的自然景色,拉萨、青海湖、腾格里大沙漠等旅游胜地成为出行热点;另一方面是西北地区玉树灾后重建吸引民工参与建设带动了西北方向的客流增长;同时,西安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使2011年“十一”期间西安方向旅游客流有较大幅度增长。
3.2 管内客流分析
成都站“十一”期间管内客流以重庆、达州、广元、攀西地区为重点方向。重庆方向客流以2008年、2009年增幅最为明显,分别为79.2%和49.6%,主要是动车组列车的开行吸引了常年往返于成渝之间的商务流和探亲访友流,2010年、2011年客流稳步增长,但增幅已开始趋于平缓;舒适、便利的动车组列车同样也吸引了达州方向客流,在2009年、2011年客流增幅也达到26.9%和29.3%。2007—2011年“十一”期间,成都站重点方向管内客流对比及趋势如图3所示。
4 成都站客运组织措施与建议
(1)固化动车组列车开行方案。建议在铺画“十一”列车运行图时固化临客列车预备运行线,实行日常开行和季节性开行两套运行图方案。每年“十一”期间成都至重庆、达州方向客流增幅巨大。因此,建议在9月30日、10月7日18:00和10月1日9:00,固定开行2对/d成渝达CRH临客列车,固定开行时刻,方便旅客记忆。
(2)充分释放成都东站运输能力。为充分发挥成都东站的作用,建议尽快打通东环线,增加高等级旅客列车的开行,以其快速、优质的优势,吸引直通客流。2010年,成都站开往北京、上海方向的动车组卧铺旅客列车很受欢迎,上座率高达100%,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一步加大成渝达动车组列车的开行力度,2009—2011年成渝客流增幅分别为49.6%、13.0%、6.0%,增幅明显减缓,说明“十一”期间成渝客流仍然是以运能定运量,现有运能不能满足客流增长需求。
(3)优化列车开行时刻。建议18:00左右加开成都—江油临时旅客列车1列。自2011年多次调整列车运行图后,K698次、K678次等多趟旅客列车改经达成线运行,广元方向直通列车套短能力下降,特别是17:00以后广元方向能力严重不足。因此,建议在18:00左右加开成都—江油以硬座为主要编组的临时旅客列车。
(4)优化列车编组,提高客运收入。建议调整“十一”期间热门方向旅客列车编组结构,换挂硬卧,增加运输收入。以成都—西昌(攀枝花)方向列车为例,“十一”期间攀西方向硬卧上座率均达95%以上,远远高于硬座。因此,建议将T8869次列车编组中的硬座车厢换挂为硬卧或软卧车厢,将减编的硬座车厢换挂至硬座上座率较好的宝成线城际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