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坤卦与地球可持续发展(上)

2012-07-13黎成龙

太空探索 2012年6期
关键词:恐龙大气太阳

□ 黎成龙

乾、坤二卦是《易经》的大门。前面我们已将乾门推开,现在来推开另一扇门——坤卦。

卦画、卦象、卦德、卦辞

坤卦由八卦中两个坤卦本卦组成,坤代表地,即地球。坤坤相重,象征柔而能刚。地必须顺应天的运行规律,天地合,则万物生,坤卦体察地势,以厚德载物,担任承载万物的责任,显示了柔和顺从的特性,却又非常刚强。乾德如天高,坤德似地厚;乾德品性豪壮难撼,坤德坚贞可以海涵。乾坤之德,相辅相成。

坤卦上坤下坤,坤为地,地中有地。6个阴爻,象征地球的六层结构:两层地壳(上层花岗岩,下层玄武岩),平均厚度17千米;两层地幔,厚约2900千米(上地幔主要是橄榄石,下地幔是具有一定塑性的固体物质);两层球形内核(可流动的外核,铁、镍固体内核),半径3400千米。整个地球半径约6378千米。

坤卦的卦辞是:坤,元亨。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坤卦六爻皆阴,象征无比的柔顺度和承受力。坤以顺为义,像母牛那样顺从、任劳任怨,能很好地与“天”配合,坤阴顺天,忠贞不渝地顺着天行健的规律。坤如大地,静而方正,以博大的胸怀承载万物、归藏万物、养育万物,善利万物而不争,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坤性如水,水至柔,但其动也刚,所以孙子说“夫兵形像水”。

先迷后得主

这是什么意思?让我们来讲太阳和太阳系的形成故事。

我们知道,太阳是第二代恒星,它的形成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宇宙大爆炸后诞生的第一代恒星,经过几亿、几十亿年的发展后相继死亡,它们把大量氢、氦气体和发展过程中逐级产生的重元素抛洒在空间,形成星际气体和尘埃云团。其中一团较密集的气体和尘埃云团逐渐收缩。在收缩过程中,由于内力和外力的作用而产生旋转。由于旋转而产生离心力。旋转速度不断加快,离心力不断增大。离心力最大的是云团赤道区,它对云团向内收缩起阻碍作用。就是说使引力减弱,收缩率比其他区域小。结果,使收缩的云团逐渐变成一个旋转的扁圆盘。由于云团中各种元素的质量不同,惯性大小不同,质量大、惯性大的重元素集中在圆盘的边缘。圆盘中心的氢、氦等气体在46亿年前收缩成太阳。太阳的质量虽然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但却没有角动量。而圆盘边缘的重元素和大量氢、氦气体被甩了出去,重元素后来凝聚和收缩成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氢、氦气体跑得较远,后来也凝聚收缩成类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这8大行星继承了云团旋转的角动量,在原先扁平圆盘所在的平面内绕太阳公转,形成太阳系。

太阳的光与热是地球上生物产生、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太阳的总热量有22亿分之一到达地球大气层外,其中一半被大气层反射出去,最后有44亿分之一的总热量到达地球表面。所接受的总辐射功率近200万亿千瓦,平均每平方米表面积约1.36千瓦。正是这些热能,使人类和300万~1000万生物繁衍生息。太阳如果再小些,内部的氢核无法发生聚变反应,就不能放出光芒。如果再大些,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太强大,向外辐射的光和热会把地球生物烤焦。

太阳还为地球配制了月球这个难得的好伙伴。如果没有月球引力的稳定影响,地球的自转速度会很快,一天只有几小时,南北极位移会加快,造成洪水及冰河期的短期交替,扼杀掉生物演化所必须的环境,生命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

还有,太阳为地球安排了木星这个保护神。木星的巨大引力,把大多数偶然离轨的彗星、小行星和大小陨石吸向自身,使地球遭受毁灭性撞击的几率由10万年一次降到1亿年一次。

地球得了一个好主人。

西南得朋,东北丧朋

让我们来看地球的自身状况。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地球上的温度使水既不完全气化,也不完全凝固;地球的运行轨道近乎圆形,使冬夏温差不大,冷热温度的变动范围正好适合生命的存活和发展。地球如果在水星的位置上,会有比水星更高的温度;地球如果在金星的位置上,则会有比金星更浓密的大气和更强的温室效应;地球如果在火星的位置上,由于温度偏低,即使有生命繁殖也不可能很繁茂;如果离太阳更远些,温度就会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温度那样低,而不适合生命生存。

地球内部的活动强度适中。地球有板块移动和洋流来均衡整个地球的温度,给生物一个稳定发展的环境。是地球内部的不断运动,造成了高山、大洋和火山喷发,形成大气圈和磁场。如果内部的活动强度太小,就不会有火山喷发,那样地球就是一个死行星。如果内部的活动太剧烈,火山和地震就会频繁发生,地壳会变形,火山气体和尘埃就会遮天蔽日,生命也就很难存在和发展。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大小适中。如果质量太小,引力也很小,大气分子就会逐渐跑掉,而像水星、冥王星和月球那样没有大气;如果质量太大,巨大的引力就会保持太多的大气和有害气体,像木星、土星那样有几千千米浓密的大气层。

地球略呈梨形,北极地区约高出18.9米,南极地区低24~30米,平均半径6378千米,质量6×1027克。

地球的表面70%以上是被水覆盖的海洋,在不到30%的陆地上,也分布着江河湖泊。在陆地和海洋中生活的上1000万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建立了一个被称为“生物圈”的大系统。

地球以23.5度的角度倾斜着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速度为每秒27.79千米,周期为265.25天。地球还自西向东自转,周期为23.94小时。由于她是倾斜着绕太阳公转,所以相对太阳来说,她就是自西南向东北自转。正是这种状态的自转和公转,造成了春、夏、秋、冬分明的四季循环交替,西南得朋友,东北丧朋,丧而复得,循环不已,生生不息。

地球的发展

初爻——初六

初六,履霜,坚冰至——脚踩到了霜,预示着坚冰就会到来。“坚冰”之后就是春天。

地球诞生至今已有46亿年的历史,地球的未来命运与太阳同在。太阳放出光芒至今已50亿年。科学家的研究认为,太阳可在100亿年(最近的探测研究认为是110亿年)中维持这种状态。这就是说,地球可依赖太阳的总时间为96亿年。这么算来,地球现在的年龄刚近中年。

96亿年这个数字太巨大,为形象起见,我们将96亿年这个巨大的数字压缩为96年(一年相当一亿年,一天约相当27万年,1分钟约相当190.26年,一秒钟约相当3.17年),这就跟人的寿命相当了。

现在,让我们来看时间压缩了的地球和地球生物发展历程。

0~5岁(46~41亿年前),地球常遭受小伙伴撞击,撞击点的温度达16000K(约15700℃),铁、镍等金属溶解,沉入中心,一些物质蒸发,形成地球的原始大气,大气成分的80%是水蒸汽,其余为二氧化碳和氮。以水蒸气为主要成份的大气有很强的温室效应,很快就使整个地球的温度达到1500K(约1230℃),岩石溶解,使地球表面形成岩浆海。岩浆海反过来控制了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保持在一定水平上。

一次,一个达半个地球直径的伙伴,从斜刺里猛撞地球,将地球的一部分撞得粉碎。后来,一些碎片落回地球,另一些则集合成月球。

地球逐渐长大后,撞击她的伙伴减少了,温度逐渐降低,表面岩浆冷却为地壳,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则凝聚成水,降落到地球表面,形成原始海洋和池塘。与此同时,太阳的紫外线辐射,将原始大气上层的水蒸气分解为氧和氢。氢气逃入太空,氧则留在大气中。

啊——水和氧!

二爻——六二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万物各以其条件自然产生,正直端方,宏大无边,不必修习,无不利。

5~7岁(41~39亿年前),大约在6岁(40亿年前)时,在原始海洋海中一些能喷射高温热液的地方中逐渐形成蛋白质和核酸,并各自发展自我复制机制。不久,蛋白质和核酸结合共生,原始生命诞生。

7~14岁(39~32亿年前),大约33.6亿年前,最早的细菌及蓝、绿藻类开始诞生。

随后在浅海出现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它们利用阳光分解二氧化碳和水而制造养分,并放出氧气。不过,由于大气中氧气非常稀少,还没有诞生其它生命的条件。

14~27岁(32~19亿年前),原始生命在海洋中发展。与此同时,由于地壳和地幔的板块运动,到27岁时,形成巨大的“盘古大陆”(据认为,由于地幔的上升流将一些金属从地幔底部涌出,形成金属矿床)。

约在19岁(27亿年前)时,可能是由于地球外核液态金属的对流,地球形成了强大的磁场,遮挡了太阳倾注的高能粒子,使一种叫“叠藻层”的植物在25亿~20亿年前,在浅海中大量繁殖,向大气中释放出大量的氧。

但总起来说,大气中的氧气还不足,抑制了生物发展进化的速度。

27~40岁(19~6亿年前),生命形态逐渐进化,超级大陆也几经离合聚散。

40~40.5岁(6~5.5亿年前),海洋中出现被视为动物的“埃迪卡拉生物群”,它们的形态与现在的动物相差悬殊,体形扁长,体内充满液体,非常柔软,体长从11厘米到1米不等。但不知什么原因,在5.5亿年后夭折殆尽。

40.5~42岁(5.5~4亿年前),大约在40.6岁(5.4亿年前)时,海洋生物呈多样化和扩散式演化,多细胞生物爆炸性地增加。地球上最早的海洋浮游生物出现后,步入了三叶虫的全盛期。其中最奇妙的是“巴杰斯页岩动物群”,由于它们具有坚硬的骨骼,它们的化石在5.3亿年前沉积的巴杰斯页岩中被发现。它们的形态与现今任何生物都不同。据认为,它们在5亿年前灭绝。

4.8亿年前,出现了原始鱼类,它们是最早的脊椎动物。

三爻——六三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蕴含文彩美德,要等待时机再作发挥,不是独自发展,而是要使整体有好的结局。

42~43岁(4~3亿年前),昆虫随植物之后登陆。一些鱼类和两栖类等脊椎动物也将鳃呼吸改为肺呼吸,在地球42.4岁前(3.6亿年前),经河流向大陆发展。

由于陆地环境的多样性,促使生物的适应性演化。这又造成生物种类的增加。

为了争夺阳光,植物逐渐高大化,形成大片森林。森林成为地球上新的环境。

大约3亿年前,爬行动物从两栖动物中演化出来。它们的皮肤耐干燥,卵具有外壳,适合陆地环境。

43~44岁(3~2亿年前),43.5岁(2.5亿年前)时,在“盘古大陆”上,出现了类似哺乳动物的“哺乳类爬行动物”,它们的四肢已具有较良好的运动能力。

43.55岁(2.45亿年前)时,火山频繁爆发,火山尘埃蔽日,地球变得非常寒冷,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大气中的氧含量大量减少。这导致“哺乳类动物”几乎灭绝,96%的无脊椎海洋生物也灭绝了(据认为,因火山喷发和地壳变动而被大量埋于地下的动物尸体,形成了地球的石油资源)。

2.3亿~2.05亿年前,最早的哺乳类动物从兽弓目爬行动物中分支出来,形态类似老鼠,但大脑和体重的比例大大超过恐龙,耳朵的功能也更发达。

大约在43.72岁时(2.28亿年前),随着地球的回暖,恐龙开始出现,并日益繁荣。特别是在2.05亿年前以后,在温暖而稳定的气候中,许多种类的恐龙日趋大型化,有的长达20米。

44~45岁(2~1亿年前),是恐龙统治地球的时代。在陆地上有全长超过20米的食草恐龙和12米长的食肉恐龙,海洋中有长颈龙、鱼龙,空中有翼龙。恐龙是迄今统治地球最长久的动物。

到1.35亿年前,龙脚类恐龙大多消失,而又有新的食草恐龙出现,这或许与被子植物在这个时期出现有关。这时的地球被恐龙统治着。直到8000万年前,体长30厘米的小型哺乳动物,还常常是恐龙的食物,它们只得在夜晚活动,平时隐藏在洞中和树丛中。当然,它们也偷食恐龙蛋。

45~45.5岁(1亿~5000万年前),大约在45.35岁前不久(6500万年前),地球遭受一颗小行星或彗星的猛烈撞击,引起环境剧变,即形成约3秒钟的“撞击冬天”,使恐龙灭绝。同时有70%的物种灭绝了。

那时的哺乳动物是夜行性的,比较能适应黑暗环境,而且洞穴生活受环境变化也较小,得以生存下来,并逐渐繁荣起来。到4500万年前,出现了体长达3米的大型哺乳动物。

据科学家考证,由于环境变化,地球上生命大灭绝的次数达13次之多。其中5次特别大规模的灭绝,被称为“五大灭绝”。它们是4.3亿年前、3.6亿年前、2.45亿年前、2.05亿年前和6500万年前的大灭绝。

喜马拉雅山脉

猜你喜欢

恐龙大气太阳
宏伟大气,气势与细腻兼备 Vivid Audio Giya G3 S2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大气稳健的美式之风Polk Audio Signature系列
太阳几点睡觉
恐龙笨笨
恐龙跑的快吗?
恐龙大逃亡
第十二章 再见,恐龙!
夏天的太阳
太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