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峡工程推动宜昌文化发展

2012-07-12刘开美

中国三峡 2012年3期
关键词:长江三峡三峡工程宜昌

刘开美

以当代“长城工程”著称的三峡工程,自全国人大通过兴建决议至今,已有20年了。回顾20年的历程,三峡工程兴建不仅将宜昌推上了中国水电之都的宝座,而且也开辟了宜昌乃至整个长江三峡地区文化发展的新纪元。

三峡工程推动宜昌文化发展,最重要的是对三峡地域文物的抢救

三峡地域历史悠久,文化丰厚。早在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中,考古挖掘就已展开,但作为一次绝无仅有的大规模的地面、地下文物抢救工程,则是三峡工程兴建时启动的。权威部门确定的文物点达1087处,其中地下文物723处,地面文物364处。从挖掘疏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层面上讲,三峡文化开发不亚于三峡工程兴建,它是当代中国无与伦比的文化开发工程。伴随三峡工程的兴建,三峡库区大规模的文物抢救性挖掘保护工作也紧锣密鼓地进行了十年。截至2005年底,地下考古发掘面积达110.7万平方米,已出土珍贵文物9000多件,一般文物17万多件。这是三峡地域有史以来从社会层面开展的一次全峡范围内的特大规模的文化资料收集活动,有效地保护了这一地域的文化宝藏。

三峡地域文化宝藏的挖掘保护,对研究开发三峡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作为华夏祖先聚居之地的长江三峡,山险水恶,交通闭塞,“蛮夷”聚居,开化甚缺,不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中心,倒是历朝历代贬罚官吏的去所。明代修志以前,这里发生的人和事,除在浩瀚的历史文献中依稀可见之外,很难有完整系统的文字可考。要再现那漫长的历史脉络,除在历史文献的大海中捞针之外,就要靠收集民间传说,考察古代遗存,翻阅贬官诗文,挖掘地下“天书”。长期以来这项工作除个别学者尚有涉猎外,就整个社会层面来说进展甚微。正是兴建三峡工程,为挖掘整理、研究开发三峡文化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随着诸多重要考古的发现和不同历史时期文物的出土,披在长江三峡灿烂历史文化上的神秘面纱才被人们撩开,漫漫的三峡历史文化脉络也才展现在世人面前。三峡大学与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编撰出版的《三峡文化》与《宜昌文化》系列丛书及其学科著作。

1993年宜昌考古工作者对三峡大坝坝址中堡岛进行考古的发掘现场。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三峡工程推动宜昌文化发展,最核心的是对宜昌文化自觉的唤醒

三峡工程兴建,激励着宜昌社科界、文化界、新闻界的专家学者研究三峡文化、创新三峡文化、构建三峡文化学科、开发三峡文化资源的雄心壮志。1994年10月,在宜昌市委、宜昌市府的直接领导下,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宗发主编的《长江三峡文化开发战略》出版了。《开发战略》提出了开发三峡文化资源的总体构想、战略布局、重点工程、实施步骤、开发政策和开发措施等,为适应三峡工程兴建,开发三峡文化资源,提供了理论支撑。同年10月由宜昌师专三峡文化研究所曹文安教授主编的十卷本《三峡文库》也出版了。《文库》包括三峡风景名胜诗旅、三峡景观传说美寻、三峡古代诗歌导读、三峡古代散文导读、三峡当代诗歌鉴赏、三峡现代散文赏析、三峡民间故事导读、三峡民间歌谣精鉴、三峡民间习俗概观、三峡民间艺术博览,成为宜昌全面展示三峡文化的第一部文集。1994年5月为配合宜昌市开展以“知我宜昌、爱我宜昌、兴我宜昌”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屈鹏主编、笔者执编的《三峡·宜昌》编撰出版。全书包括宜昌的山川地貌、自然风光、物产资源、历史沿革、风土人情、革命传统、古今名流、名胜古迹、工农生产、商业贸易、交通邮电、科技教育、文化艺术,以及三峡工程等,成为大宜昌范围内普及宜昌文化的开篇之作。同年7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宜昌市人民政府主办,市社科联、市建委等承办的“’94中华嫘祖文化学术研究会”在市区峡口风景区开幕。会后出版了《中华民族之母嫘祖》论文集,并纳入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丛书之六。1995年8月由市文联主席刘不朽、副主席秦新民主编的十一卷《三峡文学丛书》出版。《丛书》包括刘不朽、秦新民、胡世全、张永久、周立荣、甘茂华等作家的小说、散文专集,成为宜昌第一部小说、散文专集丛书。同年9月为适应长江三峡开发,宜昌市和湖北少儿出版社动议、并得到三峡地域相关地区党委、政府响应,由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柏世友、市府秘书长柳定祥主编的《中国长江三峡大辞典》出版。《大辞典》包括三峡地理、历史、资源、旅游、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开放开发、有关政区,以及三峡工程与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三峡等11类,56项,4075个条目,120万字,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反映三峡地域文化的百科全书。同年11月市文化局、市群众文化学会召开“首届巴楚文化研讨会”,出版了《巴楚文化研究》论文集。同年由葛水院副教授、市社科院分院所属长江三峡文化研究所所长孙世强课题组撰写的《创建“长江三峡学”的初步构想》,在市社科联、市社科分院主办的《宜昌社会科学》第四期上首次发表,文中率先提出了“长江三峡学”的概念,并就长江三峡学的创建提出了初步设想。这是他在1992年提出创建“长江三峡学”设想以来,第一次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众。仅就这些方面,就足以看出三峡工程对唤醒宜昌文化自信的能量之大。

经各界共同努力,通力合作,宜昌研究三峡文化的官方机构与民间团体不断诞生;开放式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在三峡考古的基础上,全市专家学者,20年如一日,漫游文山籍海,踏遍山川胜迹,考察民风民俗,使三峡历史文化的丰富资料不断显现,终于迎来了三峡文化研究丰收的时节,系列性的三峡文化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从而推动宜昌文化发展取得长足进展,也为三峡文化学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2001年三峡大学在创办《三峡文化研究丛刊》的同时,成立了《三峡文化研究丛书》编委会,组织专家学者经过近两年研究,于2003年8月出版了10册本《三峡文化研究丛书》。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在坚持编辑《三峡文化》期刊、编撰宜昌文化书系的同时,成立了《宜昌文化丛书》编委会,组织专家学者经过两年的研究,于2005年5月出版了10册本《宜昌文化丛书》。这标志着宜昌研究三峡文化由总体意义上的资料收集整理阶段,开始向学术专著收获阶段转变。尤其是在三峡大学博士、教授胡绍华主持下,于2004年5月出版了《中国三峡文化教程》;2007年6月三峡大学教授曹诗图又主持编撰出版了《长江三峡学》。这样,经过20年艰苦的挖掘整理资料工作,宜昌终于在“长江三峡学”的构建上取得了标志性的成果。随后,各种有关宜昌文化研究的成果大量涌现。这一切,为支撑宜昌文化产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三峡工程推动宜昌文化发展,最根本的是对宜昌旅游开发的促进

兴建三峡工程,实际上也为宜昌兴建了一座极富文化品位的人文景观,从而奠定了宜昌以山水风光为载体,以水电工程为核心,以历史文化为底蕴,以民俗风情为情趣的旅游格局。为此,市委、市政府出台多项政策,将旅游业列入支柱产业规划发展;相关部门以节庆为抓手,推动宜昌文化长入经济;文化界以品牌打造为着力点,提升宜昌文化品位;社科界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支持宜昌文化产业尤其是旅游业发展;而旅游界则以国家星级建设为契机,推动宜昌旅游目的地建设,这样便形成了上下齐心各方配合创建宜昌水电旅游名城的局面。

三峡大坝旅游区大型情景演出《盛世峡江》 资料图片

宜昌市歌舞剧团演出的大型民族风情音画《楚水巴山》剧照。资料图片

到1994年,宜昌举办了三届湖北宜昌三峡艺术节。举办第二届三峡艺术节,是全国人大通过兴建三峡工程决议当年的10月20日开幕的,当时还举行了首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本届艺术节规模大、档次高、效果好,从开幕式、闭幕式、长江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焰火晚会、群众文化活动展示,到8台文艺节目、11场展览和15个经贸专场交易活动,共举办活动39项。一万多中外宾朋欢聚宜昌,彭冲、陈丕显等国家领导人和香港知名人士霍英东先生为节赛题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专程来宜参加活动。据统计,全市参加艺术节相关活动达96.5万人次。1994年10月20日至25日举行了第三届湖北宜昌三峡艺术节,同时湖北省第九届运动会也在宜昌市举行。参加艺术节的国内外来宾6000多名,海内外客商1000多名,市内演员5500多名,中外记者200多名,市内外20多万人参加文体和经贸活动。省级及省级以上报刊、电视台、电台发表、刊载本届活动的新闻、通讯稿件180多条。艺术节的主体活动由文艺活动、体育竞赛、经贸活动三方面组成。其中,文艺活动包括开幕式、迎宾晚会、巴楚乐舞展演以及各类展览和三峡书市。开幕式上进行了规模宏大的《三峡潮》大型广场文艺表演;迎宾晚会上演出了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大型土家族婚俗系列舞蹈剧《土里巴人》;活动期间展演的《巴楚乐舞》,是音乐和科技工作者运用古代巴楚音乐文物进行科研开发的成果,展示了商周至战国时期的文化风貌;其间还举办了三峡宜昌出土文物展、三峡根雕盆景艺术展、集邮和宜昌书法精品展以及三峡书市等文化活动,三峡文化氛围十分浓厚。此后,宜昌的节庆活动改为“中国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每年一届,对提升宜昌旅游文化内涵,推介宜昌旅游品牌,扩大三峡旅游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提升宜昌文化的品位,1994年4月市文化局创排的大型土家族婚俗系列舞蹈剧《土里巴人》与观众见面。舞剧以凤妹虎哥爱情为主线,艺术展示了古拙而奇异的土家婚俗。剧作一经问世,便征服了各方观众,还先后应邀参加了第四届中国艺术节、首都庆祝建国45周年展演、赴武汉汇报演出和应邀参加深圳大剧院艺术节等演出,当年创下市内外演出74场的记录,观众超过10万人次。舞剧在全省夺得11项奖励,荣获国家文华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进入新世纪后,2006年7月又推出大型民族风情音画《楚水巴山》。同年10月,在全国歌舞、杂技优秀剧目展演中,获一等奖第一名。2007年荣获国家文华奖特别奖。与此同时,还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力度,在遗产保护与品牌打造结合上取得创新,“土家族撒叶儿荷”被改编为“巴山舞”就是突出的一例。“撒叶儿荷”,是鄂西土家族在民间保存最古朴、最完整而自成体系的古老民间舞蹈。经改编而成的“巴山舞”受到土家人民的热烈欢迎,1995年其改编者入座中央电视台,1997年应香港市政局邀请赴港表演100多场。中国当代著名舞蹈家贾作光三次来长阳考察“巴山舞”,称它是民族灵魂的外露,长阳形象的大使,东方的“迪斯科”。中国民间舞蹈泰斗叶扬教授,也称它“可与世界优美的民族娱乐舞媲美”。2000年12月在中国第十届“群星奖”广场舞蹈演赛上,“巴山舞”荣获“金奖”。2001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把它作为体育健身广场舞蹈推向全国。宜昌文化界打造文化品牌的举措,促使宜昌旅游界纷纷效仿,《盛世峡江》、《梦·三峡》、《列牙-比兹卡》等文化产品接踵而出,尤其是大型情景剧《盛世峡江》,以三峡大坝为实景,运用广场式表演,将舞蹈、合唱、景观、音响、灯光等精巧融合,热情讴歌三峡工程建设者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大禹精神,一时间成为宜昌旅游的靓丽风景线。

为总结三峡文化研究经验,推动宜昌文化产业发展,1997年市社科联会同市文化局组成课题组,专题研究“开发文化产业,促进经济文化共同发展”问题,在调研基础上,由市群艺馆书记杨行正和笔者执笔撰写完成。文章通过对我市开发三峡文化的实践与思考,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命题,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当年文章前两部分在国务院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第三产业》上发表;后一部分在《光明日报》上登载;全文在《江汉论坛》上刊登;次年文章被全国城市群众文化理论研讨会入选,并被收入《论城市群众文化》论文集;2001年10月获省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市委、市府将“两坝一峡”提到宜昌旅游发展战略龙头地位后,市社科联又以此为重点展开课题研究。对此,笔者于2001年提出“两坝一峡”风景区文化定位与品牌构建的建议,并在市政协相关会议上发言,认为“西陵山水天下佳”与“高峡平湖世界殊”的有机结合,应该成为“两坝一峡”风景区的文化定位。该区按照“领略西陵形胜,展示三峡工程”的思路,可打造“黄牛瞰坝”、“高峡平湖”和“西陵形胜”三大品牌。笔者的建议得到与会领导的认可,也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为进一步提升宜昌旅游的文化品位,2006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举海挂帅组成课题组,专题研究“三峡文化与旅游”问题,由笔者执笔完成《宜昌市“三峡文化与旅游”研究报告》。报告分析了三峡文化与宜昌旅游结合的现状,提出要在市场运作条件下,整合旅游市场调整、发展思路构建、三峡文化研发、旅游品牌打造、旅游推介营销诸环节,形成三峡文化与旅游结合的运行模式,并就大力提高三峡风光的文化底蕴、着力展示三峡工程的文化内涵、努力重塑宜昌古城的文化风采、全力打造宜昌旅游的文化品牌等方面提出建议。课题报告完成后,在当年全省“百题调研‘十优课题报告’”评选中被评为“优秀课题报告”,并被收入省委宣传部理论处编辑的《2006年基层热点难点问题百题调研优秀成果选编》。这一切对支持宜昌文化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建设旅游名城过程中,全市旅游界全力以赴。诸如,三峡大坝原本就是极富文化品位的人文景观。但他们仍先后开发了坛子岭观景区、185观景区和近坝观景区、三峡观坝旅游区和截流纪念园,使三峡大坝成为国家5A级旅游区。原本文化底蕴丰厚的“三游洞”,由于缺乏开发,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旅游年收入仍停留在数十万元水平。随后,他们除展示三游洞文化外,先后增设了“三峡出土文物展”、“三峡名人蜡像馆”和“巴楚乐宫”等项目,致使旅游年收入成十倍地往上翻。接着又兴建了世界华人画家印章刻石园,还展示了发生在三游洞的抗战文化。目前,三游洞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宜昌旅游的品牌。开发时间不长的车溪,凭借民俗风情的旅游定位,使景区成为游客的梦里老家。为展示野趣横生的山水风光,领略古朴纯真的民俗风情,他们开发了三峡罕见的瀑布型峡谷景观石仙谷;中国最大的古作坊展示区巴楚故土园;全国唯一的土家民俗村三峡民俗村;全国第一家农家博物馆;三峡地区最大的奇石山庄;三峡罕见的地质奇观天龙云窟和三峡地区第一家人民公社旧址馆等景区,使车溪成为国家4A级民俗旅游区。总之,在全市旅游界的不懈努力下,域内挖掘出各类旅游资源747处,构建了“金色三峡,银色大坝,绿色宜昌”的旅游城市形象和“清新古朴、雄奇壮观”旅游文化特色,尤其是以长江三峡为代表的自然风光和以三峡工程为代表的人文景观,奠定了宜昌在全国和国际旅游中的地位。目前,全市对外开放重点景区49处,其中国家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10处,3A级景区14处,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5处,形成9条新三峡旅游线路。这一切,提高了宜昌旅游文化品位,加速了宜昌旅游跨越式发展。1996年至2010年间,全市旅游业接待国内外游客总数、旅游总收入及其占GDP的比重,分别由301.90万人次、19.35亿元和6.76%,发展到1542.23万人次、104.04亿元和6.70%,国内外游客总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4.11倍和4.38倍。这一切正是三峡工程推动宜昌文化发展的生动写照。

总之,三峡工程挖掘三峡地域文物,为保护文化宝藏增强张力;三峡工程唤醒宜昌文化自觉,为研究三峡文化提供动力;三峡工程促进宜昌文化开发,为发展旅游产业注入活力。一句话,三峡工程兴建,推动了宜昌文化的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长江三峡三峡工程宜昌
科技支撑摇高峡出平湖
——三峡工程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长江三峡1”号在湖北宜昌首航
三峡工程高清影像公布 等
二十余载三峡路:承人民嘱托 铸民族伟业
三峡水运新通道和葛洲坝航运扩能工程对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影响初探
湖北宜昌卷
交运·长江三峡8号游轮开启首航
民国时期首次科学勘测长江三峡略论
为三峡工程集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