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见,林黛玉

2012-07-12秦珍子

视野 2012年11期
关键词:妮儿林黛玉黛玉

*秦珍子

当七岁的我拖着血淋淋的小腿撞进家门时,我那当医生的老妈一点儿也没惊讶。她无比淡定地用双氧水洗去我伤口上的泥土,再涂上一层云南白药。然后她挥了挥手说:“去,写作业去!”

我嬉皮笑脸地跑开,一笔一画地在“小学生日记”上写道:“今天,我学会骑自行车了。”再带着一丝豪迈悲壮,数数腿上的伤疤。

“今天,又没学林黛玉!”我常常忍着屁股上打针的疼痛,舔舔嘴角残留的苦药汁,跟自己说。

那会儿,我不知道林黛玉到底是谁,也不知道《红楼梦》到底是谁做的梦,稚嫩的耳朵听进去的,都是爸妈给我的教导:林黛玉很爱哭!而爱哭一定是不好的,只要我一哭,我妈就会跟我说:别学林黛玉!

某个温暖的春日,风吹拂着我和表妹手里的风车。舅妈带我俩去照相。性情温婉的表妹端坐于水池边上,娇羞地一抬头,就惊艳了四方群众。不时有人围上来指指点点:“看那小女娃,多像林黛玉!”“就是,贼白呢!”我正迷茫而四顾,又有一个声音冒了出来:“旁边那个小黑妮儿是她姐?”

留着男孩儿头的“黑妮儿”转过头望向表妹,六七岁光景,已生得肌肤胜雪,顾盼生辉。小巧樱唇微微一抿,烟眉一颦,眸子里就蒙上了一层露水。刹那间,一个“美”字,把“黑妮儿”的碉堡打垮了。

不过,在热闹的人群把“林黛玉”弄哭之前,还是我拉着她,大大方方头也不回地跑掉了。那天之后我才知道,“林黛玉”原来也是女儿家美的代名词。

上高中时,我终于读到了《红楼梦》,可黛玉那娇弱可怜的模样,那伤春悲秋的情怀,我是学不来了。不仅个子噌噌往上蹿,还学会了打篮球。见人就咧开嘴大笑着打招呼,有一帮子好兄弟。而比起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七窍玲珑,我简直就是个没开窍的泥人。

上大学时和男朋友吵架,他无奈地问我:“你就不能学学林黛玉,偶尔柔弱一下?”彼时的我天不怕地不怕,像只骄傲的孔雀,不屑地吱一声,转身就走。事实证明,这是爱情中最失败的部分。当黛玉掀起宝玉心中层层叠叠的怜惜时,我等姑娘却用一张满不在乎的冷脸,把爱的人越推越远。

如今这世上,遍地皆是同道中人。因为时代早已不同,所以女子必当同男子一样,扛起重担。小说里,卓娅扛了;课本中,秋瑾扛了;现实中,我的母亲,一位女强人,也扛了。

她们没时间葬花,她们让生命之花,开在她们的信仰和事业之上。我的女编辑们要是病如西子,就改不了整版的稿子;我的女老师们要是弱柳扶风,也镇不住三尺的讲台。而我和我的女同事们,也要爬山沟,走泥路,长途跋涉采访,彻夜写稿。孤独疲惫的时候也想哭,就安慰自己:妈妈说了,别学林黛玉。

不久前见到我那位林黛玉式的小表妹,四年前,她一个人打点行囊,欧洲求学。在经历了母亲去世和独自生活之后,她的眉眼之间,尽是阳光明媚,举手投足,更为洒脱健美。她早已不是小时候的林妹妹了。

猜你喜欢

妮儿林黛玉黛玉
该往哪边读?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黛玉讲诗
黛玉为什么爱哭?
“小黑妮儿”
不仅仅是眼泪*——黛玉的另一种解读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进贾府》建筑居室的探究
从林黛玉之死看刘心武的荒谬语言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
谎言也是一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