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身份证”
2012-07-10龙吉泽
■ 龙吉泽
现代意义的身份证起始于1936年,当时的宁夏省政府制定了“居民证制度”,这便是中国现代身份证的雏形。在中国古代身份证只是对有身份者有地位者而言,古代拥有身份证确实是“有身份的人”,普通老百姓没有资格拥有身份证。古代身份证上记载的信息比较简单,如在唐代一般就是“姓名”、“官职”两项,再细一点将“单位”加上,不会有“出生时间”、“性别”这些必须的内容。有的甚至连姓名也没有,仅仅是一个物证。虽然简单,但它上面也有现代身份证上所没有的信息:如果持有者有兼职的,则要在上面写清楚。这种身份证实质是一种“官员证”,写有姓名的,在卸职后要交出来,作废中止;未刻姓名的,则传给继任者,轮流使用。
中国古代身份凭证的起源
古代的身份证式样很丰富:虎符、免符、鱼符、龟符、龙符、麟府、牙牌、腰牌等,都属于等级身份证,此即《新唐书·车服志》(卷二十四)上所谓,“以明贵贱,应召命。”这一类身份证中,数鱼符使用的时间亦久。中国古代记载最早的“身份证”是在隋唐时期,朝廷发给官员一种类似身份的“鱼符”,它是用木头或金属精制而成的。其形状像鱼,分左右两片,上凿小孔,以便系佩。“鱼符”上面刻有官员姓名、任职衙门及官居品级等。当时,凡亲王和三品以上官员所用“鱼符”均以黄金铸制,显示其品位身份之高;五品以上官员的“鱼符”为银质;六品以下官员的“鱼符”则为铜质。五品以上的官员,还备有存放“鱼符”的专用袋子,称为“鱼袋”。“鱼符”的主要用途是证明官员的身份,便于应召出入宫门验证时所用。史载:“附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到武则天时,“鱼符”一度改为其形状像龟的“龟符”,用途与“鱼符”相同。鱼符正式使用时间在唐代,唐高祖李渊进入长安称帝后,废除了隋朝“身份证制度”,将隋朝使用的“竹使符”改成“银兔符”,接着又改为“铜鱼符”,有交鱼符和巡鱼符两种。鱼符分左右,使用方法是,左符放在“派出所”(当时的内廷),作为身份证的“底根”;右符由持有人随身带着,作为身份的证明来使用。左右符的数量多少根据使用者的人数和实际需要来定,不一定对等,其第一功能起初并非是表明身份,而是“权力凭证”,可用于调动军队、任免官员。
古代身份证的“防伪标记”
古代身份容易造假作伪,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有的会在身份证上特别注明伪造和出借或冒用的严重后果,如明朝就规定:“借者与借与者同罪,依律论罪”。除了加强对身份证的管理、核对外,设置防伪办法。一是设置身份证的“防伪标记”。如鱼符类身份证,仅是为它配一个袋子,即所谓“鱼袋”。唐高宗李治时是给鱼符配一个相对应等级的袋子装符。宋代官员的只用当年的“防伪标记”来识别,即只用“鱼袋”,而把身份证的核心凭证“鱼符”废弃了。二是制作不同质地的身份证。即不同级别的人,制作身份证所用的材料也不一样。唐朝时制作鱼符的材料各不相同: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的身份证,用黄金来做;五品以上官员身份证所用材料是白银;六品以下官员的身份证,质地则是铜料。鱼袋也据此使用相应的金、银装饰:三品以上用金饰,四品用银饰,五品用铜饰。到唐中宗的景云年间则改为:凡着紫衣者用金饰,凡着红衣者用银饰。因为这些身份证是地位的象征,所以有的使用终身,即便退休了仍能享受身份证制度。
古代身份证种类
唐代特别重视“身份证制度”的推广,连高句丽、安南这些蕃国使者也统统都发给不同样式的符,蕃国符以雌雄来分,雄符留在朝廷,雌符(有12块之多)交给蕃国来使带回去。再有来臣,则以雌雄符相合来证明其真实身份。皇太子也有身份证,是一种玉质的配饰,即所谓“玉契”。如果皇帝外出亲征,或是其他事情离开京师,由皇太子当“代总统”(监国),此时皇太子的身份证又不同了,所使用的是“龙符”;亲王或是大臣留守,则发给“麟符”这种身份证。符中最有名的是“虎符”,一般由军将们使用。为了避讳祖宗李虎之“虎”,唐朝实行身份证制度时并不用虎形符。后来武则天将李姓唐朝改为大周时,也没有用虎符而改用龟符。虽然不久后龟符随武则天的逝去而消失,但却留下了一个流传至今的名词——金龟婿。当时一个持有“金龟符”的男子最低也是三品大员。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为有》就提到:“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牙牌和腰牌是明清时候使用的身份证。牙牌是一种小片儿,当然也是等级身份证的一种。明朝的牙牌有象牙、兽骨、金属、木质等多种质地,视身份和地位、功能的不同而有别。2004年,在南京明代宝船厂遗址第六号船坞遗迹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疑似郑和的身份证。这是一种腰牌,功能相当于特别通行证,由宫廷制作,为乌木质地,前窄后宽,浑圆形轮廓。腰牌正中刻有一方篆体印纹,目前仅识出右半边“长寿”二字,推测是吉祥用语。当时的宝船厂警卫森严,各司、各舫之间也不得随意走动。没有这类特别身份证根本进不去的。这腰牌应为郑和这种在内廷行走的重要人物持有,所以有学者推测这块腰牌很可能是郑和或其部下视察船厂时不慎遗失的。
信息较为复杂的古代身份证,出现于清朝。清代身份证多称“腰牌”,牌子上不仅要写清楚“姓名”、“年龄”、“单位”、“职业”、“官衔”等,还会特别注明身份证的用途。要求比较高的腰牌上还会把持有者的面部特征录入,以防止别人冒用。清代最有趣的是后宫妃子的身份证。与一般身份证不同,妃子的身份证不叫“腰牌”,而称“绿头牌”牌的顶端涂有绿色而得名。同时清代时各阶层的身份以帽子上的顶子(帽珠)来证明,其帽珠用宝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制成。如果是秀才,可佩铜顶;若为一品大员,则佩大红顶子。一般百姓帽上无顶,只能用绸缎打成一个帽结。一些富商、地主为求得高身份,常用数目可观的白银捐得一个顶子,由此而出现了“红顶商人”、“红顶乡绅”。
相对于等级身份证,职业身份证和临时身份证更简单、随便。职业身份证是根据从事职业的不同来制定的,如僧人的身份证叫“戒牒”、“度牒”,凭此牒可到处化缘、筹善款;职业身份证更像现代的工作证、名片。“路引”、“门券”,则属于临时身份证,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古代临时身份证与现代临时身份证区别很大,它更像现代的介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