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媒介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河南省部分中职院校为例
2012-07-10冯小燕滕丽莎胡金艳
冯小燕 滕丽莎 胡金艳
学者鲁宾认为媒介素养主要有3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信息的认知过程。依据鲁宾的观点,媒介素养这一概念可以概括为: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在第二届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袁军说:“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实施公民教育。通过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实现公民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当代教育的历史选择,理应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以下简称“中职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道德观念尚未成熟,人生观、价值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好奇心、模仿性强,同时又缺乏必要的媒介知识、足够的辨识水平和自控能力,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因此,提升中职生的媒介素养,可以使他们掌握基本、必要的媒介知识,懂得如何合理地获取、利用媒介信息,理性地辨别信息的意义,形成对媒介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
一、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河南省的职业教育加快了发展步伐。在经济和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媒介在中职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是否对他们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怎样培养和提高中职生正确、合理地看待、利用媒介的能力?为真实反映河南省中职生的媒介素养现状,笔者进行了此项调查研究。
1.问卷的设计
本研究依据鲁宾的媒介素养观,为媒介素养赋予了一种可操作化定义,将媒介素养分成获取、分析、评价以及传播4个维度,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调研。问卷涵盖22道封闭式问题,符合问卷设计规则,且便于进行数据统计。其中,问题1~2为基本资料选取,问题3~8为媒介信息获取情况调查,问题9~12为媒介信息传播习惯调查,问题13~16为中职生对媒介的评价能力调查,问题17~22为中职生对媒介的分析能力调查。问卷进行了多次试用与修正,保证了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2.问卷的实施
本次调查选取河南省4所职业高中多个专业学生在校生作为调查样本,这4所学校为郑州市新科中专、新乡市河南经济贸易高级技工学校、许昌市鄢陵县第三职业高中、平顶山市郏县职业高中。其中,新科中专和河南经济贸易高级技工学校属城市职业学校的代表,鄢陵县第三职业高中和郏县职业高中属农村职业学校的代表。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问卷183份,回收率为76.3%,其中有效问卷为174份。
二、调研结果分析
调查的8个班级中,城市学生30人,农村学生144人;男生141人,女生33人。学生的年龄为17~20岁,其中17~18岁者约占2/3,家庭平均生活水平相对较低,故接触媒介的种类以及机会相对较少。
1.媒介信息获取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使用方便和可信度高的媒介对于中职生获取信息是首要的、适用的标准。从利用媒介的目的性来看,51%的学生用来学习新知识,约35.8%的学生用于娱乐,说明中职生能主动、积极地利用媒介资源来学习,消极的媒介行为也存在于部分群体中,这既符合中职生的年龄特点,也反映了他们对媒介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很有限,学校缺乏科学和有效的引导。在媒介选择方面,42.8%的中职生倾向于使用新媒介—网络,其后依次是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在个人媒介能力方面,中职生整体能力一般,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能精确查到所需要的信息。在学校媒介支持方面,仅有37.7%的被调查学生所在学校有自己的校园杂志、电台或相关的社团组织等,60%以上的学校不能很好地给予学生媒介支持,进一步分析可知,本次调查选择的城市除郑州市外均是小城市,经济不发达,这导致中职学校在教育上的投资较少。在利用媒介探索新学习方式方面,有48.7%的学生没有利用媒介探索新学习方式,仅有21.3%的学生经常利用媒介探索新学习方式,中职生利用媒介学习的能力还较弱,利用媒介学习的意识和积极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表1 媒介信息获取情况
2.媒介信息传播情况
由表2可以看出,目前有55.5%的中职生选择网络来发布生活或学习信息,有31.5%的学生选择手机发布,仅有13%的学生利用报纸杂志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发布。而在网络方式中,有60%的学生使用QQ,约30%的学生使用E-mail、博客和MSN等发布信息。在通过网络进行专业讨论方面,60%的学生偶尔会在网上贴吧参与本专业问题的相关讨论,而30%的学生从不参与网上专业问题讨论。在对网络上教育专家相关言论的关注方面,仅有8.2%的学生经常进行网上讨论,50.8%的人偶尔关注,高达41%的学生对此从不关注。
表2 媒介信息传播习惯调查情况
3.对媒介的评价能力
由表3可以看出,50%以上的学生认为媒介报道与现实是相符的,而43.2%的学生认为带有偏向性,这表明大多数学生比较信任媒介信息的真实性。34.4%的学生对媒介报道的独立判断能力较强,近50%的学生对媒介的报道基本参考。46.7%的学生倾向于相信电视内容,其后依次是网络、广播、报纸杂志,说明中职生的媒介判断能力较为客观独立,与新兴媒介相比更相信传统媒介。高于50%的学生对广告产品只是随意浏览,极少数学生在用得着时才买,这说明中职生的消费倾向基本不受媒介影响。
表3 中职生对媒介的评价能力调查
4.对媒介信息获取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52.3%的学生能对媒体炒作的观点作很好的识别,21.5%的学生表示反感,20.4%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很少的学生表示完全赞同。而当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不同时,倾向于相信受众较多和从实际出发的媒体。约85%的学生认为媒体对其学习或生活有帮助,15.5%的学生认为对其学习没有帮助,个别学生甚至认为媒介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这与学生的自控能力有密切关系。约70%的学生对真假新闻的辨别能力不是很乐观,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与中职学生年龄偏小、心智不成熟造成的从众心理有着密切关系。
表4 中职生对媒介的分析能力调查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学生接触媒介的目的性大多比较明确,在接触媒介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种较为主动、积极地利用媒介资源的态度,但是年龄偏小者缺乏积极利用媒介来学习的意识和对自己媒介行为的自控能力。中职学生获取信息的媒介种类丰富多样,其中对新兴电子媒介的使用要高于传统媒介,利用媒介查询信息的能力自我评价整体一般,城乡不同地区的学生在媒介的行为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中职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媒介信息的批判能力和媒介道德规范的认知能力,但整体来看,中职生的媒介素养尚属自发的、低层次的媒介素养,还不具备对媒介的高级分析能力。在传播媒介信息方面,倾向于使用新兴媒介,但传播能力普遍不强,对学术问题的探讨缺少利用媒介参与的意识,大多数学校未能给中职生提供足够的、良好的媒介支持。
2.中职生媒介素养培养的建议
笔者认为,在现实的社会大环境中,应该从以下4个方面提高中职生的媒介素养。
(1)家庭、学校联手,共同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氛围
中职生因其年龄偏小,大多属未成年人,社会阅历不深,其媒介行为需要父母长辈和教师从旁指点。而家庭和学校是中职生接触各类大众媒介的主要场所。父母要有意识地学习媒介的相关知识,在提升自身媒介素养的同时和孩子共同进步。应加强中职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意识,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学校应定期对中职教师进行媒介知识培训,使教师的媒介素养能够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对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不滞后于时代。
(2)以媒体为桥梁,透析媒介信息的制作与传播流程
在提升中职生的媒体素养中,媒体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校可以定期邀请媒体从业人员来校做相关的媒介知识讲座,给中职生一个认识媒介的平台,以使他们了解媒介信息制作与传播的流程,学会调查分析媒介信息的真实性。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传播优势,推广媒介素养的概念和内涵,促成全社会对媒介素养重要性的认识,使全民自觉行动起来,提高自身的媒体素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中职生媒体素养教育的有效实施。
(3)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媒介学习,除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实践活动外,还应鼓励学生通过提高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将外在的影响内化为自己积极主动的行为,进行自主探索实践以提高自我学习和利用媒介的能力,从而把科学接触和运用媒介变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引导中职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积累媒介素养方面的知识,使自己在了解媒介及其信息的基础上,了解自己的需求,不断利用不同媒介的特点和优势促进自我知识的拓展和思维的进步,有效地利用媒介满足自己的需求,正确、积极、健康地利用各种方式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
(4)缩小城乡地区经济差异,利用农村现有媒介条件发展教育
生源的城乡差异导致中职生在媒介内容的选择和使用能力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农村经济落后,导致学校和政府部门在教育上的投资较少,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因此应将媒介素养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从而帮助中职生养成对庸俗媒介文化的批判、反思与鉴别能力,同时促进先进媒介文化在农村地区传播。而且在农村这样一个信息资源匮乏的区域应该保证中职生每天都能接触到新的信息,从而逐步提升他们应对媒介的能力,以此加强对农村中职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逐步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
[1] 赖大彬,徐叶巧.从传播学角度看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J].龙岩学院学报,2010(6):85-87.
[2] 张新明,朱祖林,王振.我国未成年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6(6):23-27.
[3] 李凡卓.论媒介素养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2007(12):19-22.
[4] 柴焰.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8(4):50.
[5] 刘燕梅.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新闻世界,2010(6):155-156.
[6] 李莉.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66-168.
[7] 袁峰.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探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6):16-17.
[8] 牛鸿英.文化视野中的主体性建构—对中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的思考[J].新闻知识,2010(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