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巷总理”曹建军

2012-07-10

民生周刊 2012年35期
关键词:民情建军小巷

□ 本刊记者 李 贝

身边的党员

“小巷总理”曹建军

□ 本刊记者 李 贝

2012年元宵节,曹建军(中)带领社区志愿者看望孤寡老人。图/受访者提供

8月,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街道九道湾社区。老旧的平房排列在弯曲悠长的胡同两旁,老街坊们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边喝茶边聊家常。环境清新、居民悠闲,让人有一种置身桃源的错觉。

记者在这里见到了被称为“小巷总理”的九道湾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曹建军。曹建军身材瘦小,留着一头利落的短发。语速极快,浑身都透着一股利索劲儿。“8月7日民政局发布了《北京市社区工作者考核评议办法》,过去依照‘居民组织法’为居民开展服务,现在有了具体条例,在今后工作中就能够双管齐下了。”刚一见面,曹建军就迫不及待地说。

直选主任三连任

1991年,为了照顾孩子,分身乏术的曹建军离开自己的会计岗位,全心投入家庭。一转眼,就是十年。“1999年,当我看到北京市招聘社区工作者的通知时,心猛地颤了一下,我想走出去,证明自己的社会价值。”曹建军开始“不安分了”。

那时候的曹建军觉得,“社区就是组织活动,为大家服务。只要热心就能干好工作。”就这样,凭借一腔热血,曹建军参加了招聘考试。

那是北京市第一次面向社会招聘社区工作者。“当时有上千人报名。笔试淘汰一批,面试、体检再淘汰一批,最后就剩下32人。”“幸运”的曹建军就是那32人中的一员。“可能当时被选上,我还有一个政治优势。我是党员,1986年就入党了。这样的优势让我向前迈了一大步。”

2000年初,曹建军正式成为社区干部,被分到户口所在地区针线胡同,担任党支部书记、居委会副主任。四个月后,由于表现优异,曹建军调任到“红旗单位”——九道湾社区。

从此,这个标杆社区单位的旗帜,曹建军一扛就是12年。

2000年5月1日,曹建军来到九道湾社区。“当时我已经37岁了,但显得比较年轻,见人就笑,居民们都说来了一个和以前主任有很大反差的小姑娘。大家对我有期盼,还有疑虑,这么年轻能不能干好工作?”曹建军回忆道。

当时没有手机,曹建军就把自己的BP机和家里座机号码告诉给大家,并且承诺一天24小时大家只要有事随时都可以找她。“我是社区主任,居民拿我当主心骨,我的电话对所有居民都是全天开放的。”

“24小时”电话时常会在夜里响起,曹建军就职不久的一天晚上11时左右,家里的电话又响了,原来是两户居民发生了矛盾。“你赶紧过来,不过来就‘血流成河’了。”一户居民急匆匆地说。“10分钟后准到!”放下电话,曹建军匆忙穿好衣服就马不停蹄地赶过去了。

到达后,曹建军分别对两家人进行耐心的调解和劝说,一直到夜里两点多才忙完。“做工作要走进老百姓心里,用真心帮助他们,虽然我回家晚了,但能化解他们的矛盾,我感到很欣慰。”

2002年,北京首次社区自治组织直选试点设在了九道湾。第一届直选时,规定年满18岁的居民都可以投票。当时有2000多位居民登记在册。投完票后,有效选票1900多张。曹建军获得了1800多张选票,而丢掉的几十票中,有些还是因为选票画得不符合标准成了作废票。曹建军觉得这是她的“工作赢得了大家的信任”的最好证明。

后面连续三届直选,曹建军均获连任。“我做的工作要接受老百姓的检验,这种直选的方式最直接。”

2012年曹建军(右二)带领社区共产党员捐款。图/受访者提供

“民情日记”暖人心

“九道湾属老旧平房社区,是片状的、分散的,在走访的时候容易忘记一些事情,我就把老百姓反映的事情记下来。”曹建军介绍说,社区党员按照胡同街巷进行分片,每天入户走访,采用记日记的方法,将老百姓的居住情况、人员动态以及居民需求等记录下来。不仅如此,日记中还详细记录了社区各出口、巷道等处的灭火器存放情况、易燃物堆放位置等。

曹建军每天的工作都是从居委会晨会开始的,各个管片的主任要把头一天记下的事情汇总并汇报。曹建军说,“民情日记”不仅记录了群众的需求和困难,还会跟踪问题的执行情况:记录居民提出的困难是否解决,解决后居民是否满意;居民提出的建议是否可行,是否要召开胡同恳谈会等。

“虽然社区工作非常繁杂,但是社区党委还是提出每天要用半天时间入户走访,了解居民实际情况。”曹建军说,“民情日记如今已经记录了十几万字,在社区党组织和居民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开辟了一条知民情、体民意、解民忧的绿色通道。”

小巷深处见真情

2012年,板桥社区一部分胡同被纳入九道湾社区管理范畴,现在九道湾社区内居住着2246户、5800多位居民,共有胡同20多条。

“居民事情很琐碎,大家看我这么用心,连家都顾不上,这里的街巷和胡同又比较多,就叫我‘小巷总理’了。”说到“小巷总理”的名字,曹建军的脸有些微微发红。

“我的工作理念就是把居民当成自己的亲人,用实际行动帮他们解决困难。下雨天,大家都是往家跑,我却是往社区跑。这样的生活我已经过了十几年了。”

九道湾社区里居住着一些聋哑人,因为怕他们在下雨天听不到外面雨声,每逢下雨天,曹建军就带着人,打着伞,用手电筒隔着聋哑人的窗户玻璃晃,以引起他们的注意,让其开门。“我们必须仔细查看房子,才能放心离开。”

除此之外,曹建军对社区的孤寡老人也是照顾有加。曾有一位老人,连续11年的大年三十,曹建军都会带领志愿者陪老人过年。这位老人弥留之际说了两个心愿:一个是从遗产里拿出三万元钱捐给社区,老人说这是她最后一次支持社区建设了;一个是走的时候一定要把一件羽绒服带在身边,那是在一次大年夜大家陪老人过年时送给老人的,老人家要带走做永久的纪念。

还有一位老人年轻时在外地做生意,回来时已经68岁了,无依无靠,身体也不好。得知情况后曹建军赶紧联系民政部门,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并为她申请了低保救助。

养老院的院长和老人们纷纷说:“儿女把老人放在这里都很放心了,就都不来看了。没想到你们社区的同志对非亲非故的人这么照顾。以前没看到过,真是太感动了。”

“我的手机号24小时开通,他们有困难都直接找我,甚至不找自己孩子。过去都是反映问题,现在大多都是给我发祝福或嘱咐的短信,让我平时注意身体什么的。工作让我们结识,又让我们成为亲人。这份亲情已是激励我前进的动力。”曹建军欣慰地说。

□ 编辑 张子琦 □ 美编 阎 瑾

猜你喜欢

民情建军小巷
《古村小巷》
庆祝建军95周年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attern formation of a gas–liquid interfacial AC current argon discharge plasma with a deionized water electrode
用好“民情诊所”解民忧
小巷深处
一颗滚烫心 满腔为民情
无论等多久
八年暖心路 丝丝为民情
庆祝建军八十三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