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祝故里”夭折背后

2012-07-10邓凌原

民生周刊 2012年35期
关键词:汝南县梁祝故里

□ 邓凌原

“梁祝故里”夭折背后

□ 邓凌原

位于河南驻马店市汝南县梁祝镇马北村村口的牌楼。

8月10日,一则“河南汝南巨资打造‘梁祝故里’景区成烂尾”的帖子在网上出现:“河南驻马店汝南县梁祝镇,耗巨资打造的‘梁祝故里’景区半途而废,景区一片荒凉,部分景观树已经枯死,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墓碑摇摇欲坠,或文字剥落或遭人涂鸦。”此帖引起全国上百家网站转载,网友纷纷评论,矛头指向“梁祝故里”梁祝镇。

新华网8月15日报道称,记者在位于梁祝镇马北村旁边的“梁祝墓遗址”看到,除了村口修建了一座由广东商人捐赠的牌楼外,并没有修建其他建筑。“梁祝墓”周围的几十颗小松柏部分干枯。“梁祝墓”的墓碑和当地政府立的“梁祝墓遗址”的碑上有划痕和脱落。

对于“烂尾”传闻,汝南县梁祝镇政府办公室主任王合理8月15日表示,确实曾有一位商人计划投资2亿元建景区,但后来因这位商人公司的经济有限等原因,这个事暂时搁浅了。目前还没找到合适的投资商,景区建设就此“夭折”,不存在“烂尾”之说。

“梁祝故里”之争

据了解,有关梁祝的古迹,目前已发现17处,其中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上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创作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曾根据民间传说,考证出10处起源地: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曲阜、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间、山东嘉祥、江苏江都、山西蒲州、江苏苏州。

作为“中国式爱情”的代言人,梁祝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的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不言而喻。从2002年以来,浙江省宁波市、杭州市、上虞市、江苏省宜兴市、山东省济宁市、河南省汝南县等四省六市先后提出申报“梁祝”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而各地除了积极申报文化遗产项目外,还同民间协会合作,抢夺“梁祝之乡”的称号,为拓展当地旅游资源保驾护航。

2004年4月,在有关部门协调下,四省六市在宁波达成共识,联合申报世界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2005年12月,因具有梁祝故事发生的原生性、遗存遗址的完整性、群众基础的广泛性、民风民俗的延续性等特征,河南省汝南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梁祝之乡”。2006年6月,汝南梁祝传说又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称号使刚刚沉寂的梁祝之争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也使之前达成的“宁波共识”失去调和作用,六地再次陷入争执漩涡。

记者发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除了授予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为“中国梁祝之乡”外,还于2006年2月16日授予浙江上虞“英台之乡”称号;2007年10月8日命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为“中国梁祝文化之乡”;2006年5月22日授予江苏宜兴“梁山伯祝英台之乡”称号。不到两年的时间,这家协会便授予四个地方为不同的“梁祝之乡”。

景区建设搁浅

对于各城市来说,一旦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认可,这就意味着每年都要有文化保护措施,并且每年都将受中国民协的督促检查。

汝南县马乡镇境内至今仍存梁山伯墓、祝英台墓、泪井、一步三孔桥、曹桥、红罗山书院、白衣阁等梁祝故事遗址。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梁祝文化,提升驻马店和汝南在全国的知名度,汝南县特申请马乡镇更名为梁祝镇。2007年4月3日,河南省民政厅下发文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汝南县马乡镇更名为梁祝镇。”原马乡镇行政区域整体划归梁祝镇管辖。这是中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以梁祝命名的地方行政区。

2007年7月19日,“梁祝故里”河南省汝南马乡镇更名为梁祝镇揭牌庆典仪式在当地举行。

梁祝镇的一位负责人表示,自从汝南“梁祝传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梁祝镇政府便初步对“梁祝故里”景区进行了简单规划。2011年通过社会募捐,建成了入口处牌坊,修通了汝正公路至景区道路,新栽了景区绿化树。2011年,深圳富道投资有限公司曾到梁祝故里进行投资考察,曾有意向与梁祝镇政府签署对“梁祝故里”景区投资开发建设的框架协议,但后因该公司董事会成员意见不一致,协议未签订成功。

“当初对景区初步规划有一千多亩,以打造核心景区和东方文化传承区为内容,希望建成一个让游客多方面体验东方文化的爱情小镇、千年古镇。”这位负责人说,由于资金缺口大,现在景区建设依然维持在2011年社会募捐后建成的入口处牌坊与景区栽种的绿化树建设状态,而且所谓的“梁祝故里”景区建设也没有立项。

对于网友所说的“景区部分树木已经枯死,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一事,这位负责人回应称,很多树木是由社会捐赠,栽在道路两边。由于树苗偏大难活,再加上近期严重干旱,所以很多树木处于枯黄状态。

记者在当地政府官方网站查阅了解,“梁祝故里”景区已被列为汝南县的重点推介项目,而“凄美的爱情故事将会吸引更多中外游客,市场潜力巨大”。但汝南县梁祝镇党委书记陈运华表示,从2006年开始,虽然也有企业和公司前来考察,但至今没有付诸行动。政府目前正在寻求新的投资商,希望双方能就“梁祝”这一品牌找到更好的结合点。

陈运华说,建设梁祝故里景区,投资者首要考虑如何将其转化成经济效益。而当地政府希望,先更好地保护再进行有序开发。

烂尾隐忧凸显

8月16日上午,有媒体记者驱车来到位于汝南县城南25公里处的梁祝镇。发现镇政府组织的人员正在梁山伯墓、祝英台墓等遗址处清理杂草。“近日将清理枯死的景观树,墓碑也将进行更换。”镇政府工作人员说。

有媒体人士指出,梁祝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民间传说是否真有其人其事,专家们至今也未达成一致,只能算是后人对远古历史进行人格想象的产物。为这类想象性人物打造故里,本身就隐含着荒诞性。然而,在做大地方经济的推动下,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时代背景中,荒诞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梁祝故里”能否成为地方拉动经济的助力。

近年来,各地连番上演各种历史热、故里热和古墓热,其基本思路不外乎是先争取各种称谓,然后在这个称谓上大做旅游文章,大兴土木建设人造景观。为地方经济加码添秤。但其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远非最初预想的那样让人满意。

有媒体记者通过实地走访发现,某地的李白故里公园破败不堪、无人问津;2007年,山东威海拆除了存在近15年的人造景观“华夏帝王宫”;2011年厦门拆除了鼓浪屿全长147米的人造景观“金带长廊”……这些失败的先例证明,“梁祝故里”景区的投资是否真能产生意想中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还是一个未知数。

对于“梁祝镇”面临的资金问题,《西安日报》一篇题为“‘梁祝故里’投资失败缺的不是钱”的文章指出,相关方面希望通过招商引资解决建设所需的资金问题,这无疑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必然举措,可是对于投资者来说,是否能够获得足够多的回报才是最为关心的。从“梁祝故里”投资失败来看,显然投资者对该项目缺乏信心。

该文认为,“梁祝故里”的投资失败,“本质上不是资金缺乏的问题,而是管理和规划失序所致。当此之际,景区的建设可行性和必要性亟需进行科学的探讨,这尤其需要民众的广泛参与。只有对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达成普遍的共识,并拥有科学的规划,才可能解决资金的问题。”

陈运华说:“我们感谢全国各界的提醒和提前敲响的警钟,一旦真有客商投资开发建设,我们将视质量为生命,从严监督开发建设全过程,杜绝‘烂尾’现象的出现。”

猜你喜欢

汝南县梁祝故里
永恒的梁祝 永远的蝴蝶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与汝南县人民政府签署校地结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汝南县
明清闽南梁祝戏曲、俗曲的出版与传播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祝》之比较
故里山西
探访林语堂故里
梦回故里
商故里大酒店
汝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