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中设置悬念的案例分析与思考

2012-07-09石晓梅

新课程·下旬 2012年10期
关键词:小括号式子悬念

石晓梅

一、教学背景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课标强调: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这一教学内容是四年级上册关于混合运算的一个知识点。学生已经掌握了既有加法或减法又有乘法或除法的两步运算的运算顺序,对于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学生还没有接触过。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做好各种准备,为了让学生体会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真正理解并会正确使用小括号,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悬念。

二、教学活动

教师出示例题:星期天,小红带了50元钱来到文具店,买一个书包花了20元。已知一本笔记本的价格是5元,剩下的钱能买几本笔记本?

师:谁来说说怎样分步计算?

生:50-20=30(元),30÷5=6(本)。

教师板书。

师:每步算式求出的是什么?

生:50-20=30(元)表示还剩30元,30÷5=6(本)表示还可以买6本笔记本。

师:这道题先进行什么计算,再进行什么计算?

生:这道题先算减法,再进行除法计算。

师:谁能列综合算式解答?

(请成绩中等的学生回答。)

生:50-20÷5。

师:观察这个算式,按照前面学习的知识,这个算式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可是题目中要先算减法,再算除法。可知现在这一算式已不能解决题目的要求了。这时我们要引进一个数学符号——小括号,来改变一下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它能改变运算顺序。如果我们在一个算式里看到小括号,那就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例如:90-40×2;(90-40)×2

师:观察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第二个式子比第一个式子多了小括号。

师:第一个式子我们先算乘法后算减法,而第二个式子里有了小括号,要先算减法后算乘法。

师小结:第二个式子多了小括号就改变原来算式的运算顺序了。

出示:72÷12×3;350÷50+20

72÷(12×3);350÷(50+20)

学生说运算顺序。

师生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小括号可以改变原来算式的运算顺序。在一个算式里有了小括号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再来看50-20÷5这个算式,要想先算减法,怎么办呢?

生:在50-20上面加上小括号。

师:说得很对,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完成。

[说明]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重在引导学生认识小括号并知道小括号的作用。教师有意设置了悬念,没有一下子就将例题讲完,而是先练习,了解小括号的作用后,再看错误的算式如何改正,让学生加深了印象,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思考

要真正营造充满生命气息的有灵气的课堂,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辨中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为此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不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而是通过设疑,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识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教学时有意写下错误的算式,使学生思维产生于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悬念中,进而引导学生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教学时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错的题目,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贵存疑”,有疑是对知识“学而不厌”的需要。小学生年龄小,对新事物易产生好奇心,喜欢追根问底。设置悬念,可以培养他们独立探究新知的能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靖江市真武小学)

猜你喜欢

小括号式子悬念
用一样的数字
让学生更好理解小括号的作用
活用根表示系数巧求多参数式子的取值范围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小括号的由来
为什么要加小括号
三九变九三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一起去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