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太行山区红脂大小蠹的发生与防治

2012-07-09于瑞丽

现代园艺·综合版 2012年16期
关键词:防治技术

于瑞丽

摘要:文章对太行山区红脂大小蠹的发生与防治措施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

关键词:红脂大小蠹;原因;防治技术

1红脂大小蠹概况介绍

红脂大小蠹:已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学 名: 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

英文名: Red Turpentine Beetle

中文异名: 红脂大小蠹

分类地位:鞘翅目 Coleptera、小蠹科 Scolytidae、大小蠹属Dendroctonus

该虫目前分布于我国的山西、河北、陕西及河南四省,主要危害油松,亦可危害落叶松、云杉等其它针叶树种。

河北西南部太行山区油松中幼龄林居多,且多为纯林,对病虫害抵御能力较差。由于红脂大小蠹的分布范围大、为害部位隐蔽,发生区是在山大沟深的林区,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实施难度很大。尽快防治该害虫,抑制其为害和蔓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2 红脂大小蠹的危害

红脂大小蠹主要危害胸径在10cm以上松树的主干和主侧根,以及新鲜油松的伐桩、伐木,侵入部位多在树干基部至1m处。以成虫和幼虫取食在油松树树干基部和根部的皮下取食为害,成虫侵入到干根部皮层,向上取食一段后,然后向下驻食,取食的同时,不断向外释放聚集激素,引诱更多的同种害虫,形成合力,进行集团式攻击。取食后的形成层留下各种类型的坑道,如单轴型、“Y”型、“W”型和不规则型,切断养分运输导管。其子代幼虫在干根内孵化,群集咬食韧皮部、形成层,阻断养分的吸收、传输,削弱生长势,当虫口密度较大、受害部位相连形成环剥时,造成了整株树木的死亡。同时,该虫害携带的真菌和一种黑斑病菌能够造成寄主油松的死亡,被病菌感染的油松,红脂大小蠹更易侵染成功,也更容易被其子代再次侵染和其他小蠹虫侵害,造成大量油松衰弱和死亡,对太行山区林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3 红脂大小蠹发生的原因分析

红脂大小蠹发生的原因分析:一是其寄主——油松生长环境均为土层薄、有机质少、大多是纯林的山地,大多长生不良,加上近年来的暖冬现象和夏季持续的高温干旱,使树势减弱,容易受食植昆虫的侵害。二是油松所处环境多为偏远山区,林木管护不到位,林内卫生状况较差,林内大量的过火木、衰弱木和濒死木,成为红脂大小蠹聚集、繁殖的基地。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经济利益的驱动,油松林受到乱砍滥伐,使油松的所在地本身就很脆弱的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系统自我更新、抵抗外来病虫侵害的能力下降,也是红脂大小蠹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四是病虫害防治经费缺口较大,致使一些新型林木病虫害防治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和应用。因此,控制红脂大小蠹的危害应从改善环境、提高林分质量入手,以恢复和促进松林的生态平衡为中心,坚持以营林技术为基础,通过监测检疫、生物防治、无公害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由外向内,压缩虫源、降低虫口密度,逐步实现持续控灾。

4 防治技术措施

根据虫情,在除治区内,对红脂大小蠹采取不同措施进行防治。

4.1 确定防治时机

主要在成虫扬飞盛期、幼虫孵化盛期和越冬前开展防治。

4.1.1成虫扬飞盛期。是应用植物性引诱剂和化学措施(如树干喷雾)防治的有利时机。

4.1.2幼虫孵化盛期。是应用化学措施(如磷化铝密闭熏蒸)和生物措施(如天敌)防治的有利时机。

4.1.3越冬前。因此时,红脂大小蠹主要在根部,是应用化学措施防治的有力时机。

4.2 确定防治措施

4.2.1 成虫扬飞盛期。在轻度和中度发生红脂大小蠹的林分边缘地带,每隔20~50m悬挂1个诱捕器,对成虫进行诱杀,对诱捕器底端的小水桶每隔2天换1次水。

4.2.2 成虫扬飞盛期。在轻度发生红脂大小蠹的林分边缘地带,按设30~45株/hm2铒树的方法引诱成虫,之后用药物集中处理。

4.2.3 幼虫孵化盛期。在红脂大小蠹轻度和中度发生的林分边缘地带,逐株调查,对具有红色凝脂的松树个体进行标记,之后,对标记的松树采用绑塑料布置磷化铝密闭熏杀的方法进行防治(根据胸径确定磷化铝药丸的用量)。

4.2.4幼虫孵化盛期。对轻度受害的松林可采用树干注射或插毒签的方法进行防治;也可利用释放天敌大唼蜡甲的方法进行防治,大唼蜡甲释放标准为100对/hm2,依虫口密度的高低按每块20~30对放入林间。

4.2.5 6~9月间。在林分边缘标记具有新鲜凝脂的松树,采用绑塑料布置磷化铝的方法进行处理,可有效降低越冬虫口密度。

4.2.6 对受虫害致死而采伐的松树。伐根要及时熏蒸处理并尽可能地对采伐迹地进行树种更新;对伐木也要作熏蒸处理,严禁带皮松木的外运。

(责任编辑张芝)

猜你喜欢

防治技术
园林植物害虫种类及防治技术
凉山州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蚜虫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初探
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新技术浅谈
商洛核桃举肢娥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