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宽收入渠道 增强财政实力——浅析麻城市地方财政与经济协调发展

2012-07-08李朝阳吴淑芬

财政监督 2012年13期
关键词:麻城市税收收入黄冈

■李朝阳 吴淑芬

拓宽收入渠道 增强财政实力
——浅析麻城市地方财政与经济协调发展

■李朝阳 吴淑芬

建设“实力麻城”是麻城市委、市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奋斗的重要目标之一,早在2011年7月份,省委、省政府就对麻城市提出了地方税收必须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0%以上的考核要求,黄冈市政府《关于调整2011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任务的通知》,要求麻城市2011年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一预算收入的比重应达到63.4%以上,麻城市财政经济运行质量面临着严峻考验。为此,笔者查找了近年来相关统计数据资料,对麻城市财政收入情况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分析,查找了麻城市地方财政收入质量偏低的原因,并就如何增强麻城市地方财政实力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近年来财政收入分析

(一)财政收入总量变化分析

2005—2010年,全市GDP从46.9亿元增长至118.7亿元,年均增长20.41%,全口径财政收入从34338万元增长至124671万元,年均增长29.4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从17522万元增长至47271万元,年均增长21.96%。 (见表 1)。

1、财政收入总量创历史最高水平。一是财政收入增量高。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24671万元,比2005年34338万元增长90333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7271万元,比2005年17522万元增长了29749万元,增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二是财政收入增速快。2005至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9.42%,比全省平均水平(21%)高8.42个百分点,比黄冈平均水平(27.9%)高1.52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在黄冈占比逐步提高,2010年占比达 12.51%,比2005年占比11.6%提高0.91个百分点。

三是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提升。2005至2010年,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由7.3%上升至10.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由3.7%上升至3.95%。

2、财政收入总量仍存在发展不够的问题。一是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为10.43%,比全国平均比重(20.88%)低10.45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比重(12.02%)低1.59个百分点,比黄冈市平均比重(11.56%)低1.13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为3.95%,比全国平均比重(20.88%)低16.93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比重(6.33%)低2.38个百分点,比黄冈市平均比重(4.52%)低0.57个百分点(见表2)。

表1 : 麻城市2005—2010年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表2 : 2010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情况对比

二是人均财政收入水平偏低。2010年全市按总人口计算的财政总收入为1295元,比全省平均水平 (人均3352元)低2057元,比黄冈市人均水平(人均1618元)低323元;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491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人均1767元)低1276元,比黄冈市人均水平(人均633元)低142元,在黄冈各县市区中排倒数第三位。

三是经济增长推动收入增长的能力在逐步减弱。自2008年以来,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弹性系数(一般预算收入增速与GDP增速的比值)日趋下降,这说明经济增长效应并没有转化到地方财政增收上来。(见表3、图1)

表3 : 麻城市2006—2010年度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弹性系数

图1 : 麻城市2006—2010年度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弹性系数

3、财政收入质量较差。一方面,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偏低。2010年,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47271万元,占财政总收入37.9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52.7%)14.78个百分点,低于黄冈平均水平(39.11%)1.19个百分点,若剔除列收列支因素,可用财力将更少。(见表面4)

另一方面,税收收入占比偏低。2010年,全市税收收入为47725万元,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65.0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85.11%)20.08个百分点,低于黄冈平均水平(69.1%)4.07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占比为45.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6.93%)31.23个百分点,低于黄冈平均水平(46.79%)1.09个百分点。

表4 : 财政收入质量对比表

4、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后劲严重不足。自2008年以来,麻城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税收收入增幅呈下滑趋势,尤其是税收收入自2009年起增速急剧下滑。2010年,全市税收总收入增速为1.27%,居全省、全黄冈倒数第一,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16.7%)居黄冈倒数第二,地方税收收入增幅(8.4%)居黄冈倒数第一,居全省倒数第二。这些充分说明麻城市经济基础薄弱,税源缺乏新的增长点,税收增长乏力,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后劲严重不足。(详见图2、表5)

图 2:2006—2010 年 麻 城 市GDP、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地方税收收入增幅对比图

(二)税收收入的税种变化分析

1、工商税收占比下降。工商税收由2005年的15944万元,增长至2010年的44873万元,增收28929万元,年均增长22.99%,低于税收收入增幅0.66个百分点,占税收收入的比重由96.56%下降为94.03%。从税种上看,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仍是收入的主要税种,2010年度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44.01%、25.84%、9.21%,但和2005年度相比,仅增值税和营业税分别提高1.1和12.47个百分点,其他工商税种占比均有所下降。

2、耕契两税高幅增长。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属一次性税收收入,全部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在税收收入中比重不大,但从完成情况看,呈较快增长态势。耕地占用税2005年完成189万元,2009年完成 709万元,2010年完成400万元,虽比2009年度有所下降,但仍高于以前各年度,年均增长16.18%;契税2005年完成379万元,2010年完成2499万元,净增2120万元,是2005年的5.6倍,年均增长45.8%。从两税占同期税收收入比重情况看,2005年至2010年分别为 3.44%、4.99%、3.74%、5.51%、4.92%、5.97%,忽涨忽落,呈波浪形走势,这样的走势与麻城市招商引资企业落户开工及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的发展有关,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及市场因素的变化,预计两税的征收将可能有所下降。

3、税种结构对比。一是工商税收增幅高于全省和黄冈市平均水平,但占税收收入的比重降幅较大。2005—2010年,麻城市工商税收年均增长22.99%,比全省平均增幅(20.1%)高2.89个百分点,比黄冈平均增幅(21.9%)高1.09个百分点,占税收收入的比重由96.56%下降到94.03%,下降2.53个百分点,同期全省由97.1%下降为95.8%,只下降了1.3个百分点,黄冈由95.7%下降为94.8%,只下降了0.9个百分点;

表5 :2010年全省、全市及黄冈各县市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及地方税收增速情况表

二是主体税收占比较低。2010年,全市主体税种(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为83.78%,比全省平均水平86.4%低2.62个百分点,比黄冈平均水平83.42%略高0.36个百分点。工商税收下降较快、主体税收占比较低,说明麻城市实体经济基础仍然较为薄弱。

表6 : 麻城市税种结构情况表

三是从税收结构看,2010年增值税是21002万元,营业税是12333万元,增值税在所有税种中占比最大,而营业税占比相对较小。这说明麻城市经济产业结构不利于地方财政增收,结构有待优化,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见表6)。

(三)税收收入的产业结构分析

由于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第一产业交纳的税收可以忽略,全市税收收入主要来源于第二、第三产业。(见表7)2005—2010年度,第二产业实现工商税收分别为 7430、9630、11664、16033、31234、28530 万元,年均增长30.88%,高于全市税收收入年均增长率(25.42%)5.46个百分点,占实现税收比重分别为44.46% 、45.81% 、40.12% 、44.36% 、63.67% 、55.02% ;第三产业实现工商税收分别为 9282、11393、17410、20108、17819、23324万元,年均增长20.24%,低于全市税收收入年均增长率 (25.42%)5.18个百分点,占实现税收比重分别为55.54% 、54.19% 、59.88% 、55.64% 、36.33%、44.98%。全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工商税收贡献率均是很不稳定(见表 7)。

从增量看,2010年第二产业实现税收是2005年的3.84倍,第三产业实现税收是2005年的2.51倍。结合全市税种结构和产业结构分析可以看出,推动全市税收增长的动力(行业实现税收增量占实现税收总增量)主要是制造业、电力业、建筑业、房产业、金融业和居民服务业,六行业累计增收28313万元,贡献率为80.57%。全市产业结构特色明显,税收结构呈现良好态势,金融业、居民服务业等新型第三产业发展较快(见表8)。但税收经济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税源很不稳定。从第二、第三产业的税收贡献率可以看出,两产业的贡献率均是忽高忽低。一方面原因是因为全市工业基础底子薄弱,新的税源主要靠国家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税基十分脆弱,税源不稳定,税收缺乏可持续增长极;另一方面,工业行业提供税收未能与该行业规模扩张同步。如花岗石材业,全市规模以上石材企业2010年达到43家,工业增加值14.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2.3%,但税收只有1191.6万元,税收贡献率仅为2%。

表7 :2005——2010年麻城市税收情况统计表

从总体上看,全市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均不高,全市经济结构亟待优化。主要体现在:产业集群度不高,产业集群内未形成配套的产业链,大多数产业处于低端成长阶段,缺乏骨干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依靠低成本参与市场竞争,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在市场分工中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抗风险能力弱。(见表8)

二是全市税收收入对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依存度过高。2010年,全市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提供税收是9253万元,占税收比为17.94%,全省为13.9%,如果考虑耕地占用税和契税两税因素,税收比例将更高。由于当前房价高涨,该行业易于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且持续增长的稳定性差。

表8 : 麻城市税收分产业行业完成情况对比表

表9 :2005—2010年麻城市税收分部门情况

三是税负与全省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全市财政总收入中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从2005年3.5%提高到2010年的4.02%,且呈现先高后低走势,2009年上升到了4.9%,但2010年又下降到了4.02%,2009年高水平时仍比全省平均水平(10.4%)低5.5个百分点,不到全省税负率的一半,2010年比全省平均水平(10.8%)低6.78个百分点,税负水平差距更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2010年为1.82%,比全省地方税负水平 (4.87%)低3.05个百分点。

(四)税收收入部门变化分析

2005—2010年,全市税收由16712万元增长至51854万元,年均增长25.42%,国税收入由8610万元增长至31292万元,增长2682万元,年均增长29.45%,地税收入由8102万元增长至20562万元,增长12460万元,年均增长20.47%。地税收入的增额、增速均慢于国税。显而易见,麻城市财政收入质量低、可用财力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税规模偏小、增速偏慢(见表9)。

(五)非税收入结构变化分析

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非税收入由2005年的10584万元增长至2010年的25670万元,增收15086万元,年均增长19.39%,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由60.4%下降至54.3%。

从项目看,2010年,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入库11615万元,罚没收入入库3381万元,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入库3900万元,其他收入入库5826万元,分别占非税收入的45.25%、13.17%、15.19%、22.7%。

从非税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看,2010年全省非税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23.06%,黄冈市为31.58%,而麻城市为54.3%,分别高于全省和黄冈31.24和22.72个百分点。从规模看,麻城市非税收入占黄冈市非税收入207388万元的12.38%,高于麻城市一般预算收入占黄冈市比重(11.18%)的1.2个百分点。与黄冈其他县市区相比,黄州为11409万元,团风为8266万元,红安为16982万元,罗田为12204万元,英山为8214万元,浠水为20593万元,蕲春为27455万元,武穴为29190万元,黄梅为28769万元,麻城市为25670万元,分别占黄冈非税收入的比重为5.5%、3.99%、8.19% 、5.89% 、3.96% 、9.93% 、13.24% 、14.08%、13.87%、12.38%。从比重和规模可以看出,麻城市非税收入水平较高,对财政收入质量偏低有一定影响。

(六)收入级次变化分析

2010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73566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7271万元、上划省级收入6347万元、上划中央收入19750万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70%、234%、156%,三级次收入的比重由2005年的64.6:7:28.4变为64.26:8.63:26.85。五年来,全市地方留存收入比例不断减少,上划收入不断增加。经济结构决定税收结构,税收结构决定收入级次比例。这进一步说明了麻城市的经济产业结构不利于地方财政增收(见表 10)。

表10 : 麻城市2005—2010年收入级次情况表

二、制约麻城市地方财政收入质量提高的原因分析

经济决定财政。经济结构和效益决定税收结构和总量。地方税收留存总额决定地方财政质量。通过对全市近年来财政收入的深入剖析,麻城市财政收入质量较差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优,经济效益不强,地方税收分成偏少。

从理论上讲,在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地方财政收入的弹性系数最低,第二产业地方财政收入的弹性系数较低,第三产业地方财政收入的弹性系数较高。2010年麻城市的三次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为34.9:32.7:32.4,与全国、全省、黄冈市的平均水平相比,麻城市产业结构存在一产偏高,二产偏低的问题,经济结构极为不合理(详见表11)。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税收贡献小

麻城市是农业大市,农产品资源丰富,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已形成了“三乡三业”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名优农产品,但在三次产业中,农业对税收的贡献是最低的,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农业主要靠农产品加工增值提供税收。2010年,全市的农业生产总值达413711万元,占GDP比重为34.9%。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产值比例最高的达330.61%(仙桃市),黄冈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产值比例最高的达265.39%(黄州区),而麻城市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例仅为21.29%,位居黄冈倒数第一,在全省居倒数第五,农业产业化严重滞后,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提供的税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由此可见,第一产业GDP贡献率偏高,而财政收入贡献率极低。

表11 : 2010年度国家、省、市及部分县市区三次产业结构

(二)第二产业创税能力不强,结构亟待调整

按产业对税收贡献大小来看,2010年,第二产业是麻城市税源最大的产业,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2.7%,提供的税收却超过地方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但其发展现状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工业企业规模小,缺乏立市的税收支柱企业。一般来讲,企业规模越大则纳税越规范,提供的税收比例也较高。虽然近年来麻城市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大多数企业规模比较小,目前税收过亿的企业仅有兴业炉料,且亦只是刚过亿元线。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中小企业3315家,其中工业102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家(按2011年新标准统计只有91家),占工业19.6%。由于规模以下工业计税基数较低,创税能力普遍不高,加之部分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税收的“跑冒滴漏”现象时有发生,这就使工业整体纳税能力打了一定折扣。二是工业企业中传统行业居多,高新技术产业偏少。在全市20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纺织服装、花岗石材等传统和耗能型企业就有48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3.9%。这些产业一般生产工艺和生产能力相对落后,科技含量低,近年来虽有改造提升,产值随之增长,但利润和创税水平一直相对较低。三是部分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影响了整体财税收入。2011年上半年全市清理出低效企业19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5家,占新口径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5.5%。

(三)第三产业不发达,支撑作用较弱

2010年,全市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32.45%,分别低于全国、全省、黄冈市平均水平 10.5、4.9、0.9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供的税收以批发零售业这一传统产业为主导,2010年批发零售业提供税收11669万元,占第三产业税收比重为50%,其次是房地产业、金融业和居民服务业。旅游业由于产业配套不完善,带动能力有限;其他由于规模小、链条短等诸多原因,以致其他第三产业纳税总额相对较小。麻城市虽然具有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但这一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交通运输、仓储业近5年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91%,2010年提供的税收仅488万元。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第二产业作后盾。由于麻城市第二产业较落后,以致第三产业不发达,支撑财政增收能力较弱。

三、增强麻城市地方财政实力的对策建议

地方财政实力的增强取决于地方税收的增长,税收的增长不仅依赖于经济总量的扩张,更在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当前,麻城市应突出税源建设重点,确立税源建设主攻方向,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培植地方支柱税源和新兴税源,牢牢抓住税源培植和税收征管这两个重要环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夯实农业经济基础

无农不稳,农业是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础。但实践证明,要提高农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麻城市要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不断加大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引进力度,通过培育、扶持、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的就地转化增值来带动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发展,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创税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多重增值创税能力,培育新的财源增长点,逐步改变目前第一产业对财政收入贡献过低的现状。当前,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加大“三农”支持力度,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且始终以农民增收为根本,进一步探索兴农富民之路。

(二)坚持抓大放小,壮大主体骨干财源

无工不富。工业企业是财政收入增长的重要支撑,现代服务业需要建立在先进的工业基础之上,如果抛弃工业单纯发展服务业,将导致产业空心化,调整和优化地区产业结构也必将是一句空话。麻城市必须把主攻工业作为全市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工作,要抢抓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重大历史机遇,以交通区位优势为依托,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调整优化工业结构为重点,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项目,要鼓励开发上下游产品,发展产业配套项目,拉长变粗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形成产业聚集效应。要积极培育产业市场容量大、成长快、能耗低、污染少的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管理水平,努力做大做强工业经济。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竭力培育立市税收企业,在技改贴息、项目申报、融资服务等方面向税收骨干企业倾斜,依托骨干企业,培育一批技术领先、市场前景好、信誉度高的优势产品,打造品牌效应。要加快在建企业和新开工项目的投产进度,竭力扭转税收增长乏力的局面,加快税收增长速度。

(三)积极支持引导,加快发展新兴财源

第三产业提供的税收主要是营业税等地方留存税种收入,其发展状况直接决定了地方财政收入质量。当前,麻城市发展第三产业,要在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突出重点发展旅游业、交通物流业、金融保险业、现代信息业和休闲娱乐业,尽快打造第三产业的龙头,使之逐步成为财政增收的重要来源。一是要全力打造旅游名城,以建设旅游名城为目标,围绕“三山二水一村一线一大片”八大旅游板块的集群发展,着力做好旅游项目策划、推介、招商和旅游环境优化等工作,全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二是要坚持优势整合,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建立发达的物流业是降低工业企业经营成本、带动工业发展的有力支撑,是促进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有力举措。麻城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发展商贸物流产业得天独厚。要因势利导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物流产业优势,积极发展商贸物流产业集群;三是要大力发展金融和现代信息服务业。一方面为工业发展增添润滑剂,另一方面开辟新的地方税源。

(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大力招商引财源

招商引资的竞争很大程度体现在投资环境竞争上。麻城市非税收入占比偏高,足以折射出麻城市规费项目较多,招商引资环境欠佳的现状。当前,一方面要优化软环境。要进一步强化行政服务中心的职能和作用,加快推进“一站式服务、一表制审批、一费制收费、一次性办结”,建立“两条隔离带”,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切实降低客商投资成本,宁可政府多麻烦,不让企业多费劲,让企业集中精力搞经营,一心一意谋发展。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对破坏投资环境、影响企业经营和项目建设的人和事要坚决依法依规处理,落实责任追究;另一方面要加强硬环境建设,要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完善政府土地储备制度,做大做强政府融资平台,用现代资本运作的方式经营政府资产,盘活政府资源,充分发挥融资功能,推动园区环境、城市道路、农村公路、农村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建设品位,改善投资硬环境,增强经济持续发展能力。与此同时,要坚持科学招商与务实招商相结合,坚持全民招商与专业招商相结,坚持奖励与惩戒相结合,多途径促进招商引资工作。

(五)强化税收征管,依法组织收入增财源

一是加强对税源的分析和预测,强化重点税源监控工作,保证各项税收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二是继续以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为重点,以先进地区为榜样,开展对标治税活动,规范征税;三是认真清理到期税费优惠政策,加大对零星税种的征管力度,做到应收尽收。

湖北省麻城市财政局)

猜你喜欢

麻城市税收收入黄冈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做大湖南省税收收入规模的对策分析
Teaching Plan Unit 1 The Art (Book 6)Reading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写生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书法作品选登
冰棒
跨越 麻城市住建工作发展解码
各项税收收入(1994 ~ 2015年)
农业主要税收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