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学森的精神遗产

2012-07-07沈海晨由钱学森图书馆提供

检察风云 2012年18期
关键词:航天事业钱学森展厅

文/沈海晨 图/由钱学森图书馆提供

钱学森的精神遗产

文/沈海晨 图/由钱学森图书馆提供

据《中国青年报》在2003年进行的一次电话抽样调查,调查的题目是:谁是“中国首席科学家”?问题一出,结果钱学森以33.2%的提名率成为“中国首席科学家”,第二位是华罗庚,第三位是袁隆平,这是通过民选得到的数据,可以说公信力极强,代表着民意。然而在2005年10月,中央批准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徐汇校区建立钱学森图书馆,并将此馆设置成为全国爱国主义示范基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位仰望星空的人民科学家,用自己的人生带给大家的精神遗产。

苏绣 《思源·致远》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浙江杭州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随后前往美国留学和工作,在应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和航天技术、工程控制论等技术科学领域为我国做出开创性的贡献,被誉为“人民科学家”。

走进钱学森图书馆,是因为2011年12月11日是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正式建成对外开放,自此,国内首座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在上海落成了。钱学森图书馆实际上是1995年,由江泽民同志经校友钱学森同意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将原西安交大图书馆命名钱学森图书馆,江泽民同志为之题写了馆名,新落成的“上海钱学森图书馆”因此而得名。

今天,除了将为大家介绍钱学森图书馆的馆藏情况,重要的是钱学森的奉献科学、爱国精神在他的珍贵文物中一一展现,体会作为科学家的无私奉献和严谨学问的品格。

“钱馆”小览

钱学森图书馆的“一草一木”,也就是馆藏展品的收集,从国内外搜罗到钱学森的各类文献实物,统计得到的馆藏文献、书籍、手稿有7.6万余件,珍贵图片1500余张,实物700余件,并建成了钱学森文献实物收藏中心,有了这些来之不易的珍贵文物和研究中心,“钱馆”便可以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地收藏和保管,方便各界人士来此进行学术思想研究。

通过这批珍贵的照片、历史档案和亲笔书信,集中保护并见证钱学森的科学成就、科学精神、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的精神遗产。

从外观设计上,将钱学森的肖像隐约制作在主馆外墙,富有鲜明的现代感。当走进建筑面积为8188平方米的钱学森图书馆,映入观众眼帘的序厅是一个别致新颖的现代造型艺术——“升腾的智慧”,4015页“钱学森手稿”的悬空组合,如同一朵蓬勃的蘑菇云向天际升腾,象征着钱学森从1955年回国到1966年“两弹结合”试验成功经历的4015个日日夜夜,寓指钱老98年的辉煌人生。

不远处的钱学森铜雕像高1.5米,是由著名雕塑家张得蒂创作,雕像塑造的钱老目光深邃,注视远方,似在高高矗立的中近程导弹前,凝视序厅里那4015页手写稿,是他一生为之奉献的见证,时时刻刻思考和关注着我国导弹航天事业的新发展。

转入地下圆厅,长24米的大型场景油画“最危险的时刻”,再现了“两弹结合”试验时,钱学森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冒着极大风险亲历茫茫戈壁、鼓舞现场操作人员的场面。

圆厅的中央,矗立着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赠送的一枚改进型中近程导弹实体,导弹全长21.9米,重4.18吨,最大射程1500公里。1966年钱学森主持我国首次“两弹结合”飞行试验获得成功时,使用的正是该型号导弹。它与滚动播放的巨幕投影交相辉映,引领观众亲历中国首次“两弹结合”试验成功时的震撼与欢欣。

钱学森图书馆的基本陈列采用专题式编排,共分为四个展厅,展出了1.5万余件藏品。第一展厅“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第二展厅“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第三展厅“人民科学家的风范”;第四展厅“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四个展厅的四个主题都通过大量的实物、图片与多媒体,系统再现了钱学森回归祖国后参与领导中国导弹航天事业创建与发展的全过程,生动呈现了钱学森开创中国航天事业、培育航天科技人才、规划航天技术发展蓝图、创建航天系统工程管理体系以及决策重大技术方案过程中的重要历史瞬间。从某种意义上讲,钱学森图书馆代表的就是一座建在高校里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这里的点点滴滴都倾注了科学人文的严谨。

钱学森曾吹奏的次中音号

伴随钱老40年的公文包

热爱艺术的人

也许不了解钱学森也是个热爱艺术之人,除了知晓这位享誉世界的中国航天之父在航天事业上的巨大贡献外,他在艺术领域的悟性,其实也鲜有人知。他虽然出生在上海,家却是与上海比邻的杭州,生长在如此灵洁秀美之地,父亲钱均夫是教育家,因此顺理成章地成了钱学森辉煌的成就里的第一位老师,教会他写文言文。同时,钱均夫很懂得现代教育,一方面他让儿子学理工,科技救国;另一方面,又送钱学森学音乐、绘画 、美术等艺术课。

此后,他的父亲在当时为他聘请了一位画家,教钱学森画国画。钱学森天资过人,也喜欢画画,很快掌握山水画的技巧。据档案记录,钱学森那时对父母亲这样说过:“在观察景物,动笔作画时,那景物都会融会在我的心里。那时,什么事情都被忘掉了,心里干净极了。”他后来的这种艺术天分,也在日后显现无余。他曾在交通大学的毕业时分,为自己的校友设计了通迅录的封面。

在一些珍贵文件中,钱学森曾亲笔写下过一个文件,文件里一个大括号括起了他回忆一生中给予他学习收获并且有深刻影响的17人。这里有记录他进入高小,当时的级主任于士俭有深刻的印象,并回忆:记得我在师大附小读书时,级主任于士俭老师教我们书法课,小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颜真卿、柳公权、欧阳修、赵孟頫等人的字帖临写,老师如果看学生写得不太好,就坐下来,照着字帖临写一个字,一笔一画地教,他(指于士俭)写什么体的字,就极像什么体的字,书法非常好,使你不得不喜爱书法艺术。字里行间透着一个学子对国学传统的喜爱,也是对中国文化的敬仰。钱学森的一言一行没有掩饰住他对事物天生的自信,这正是他那优越的家庭所带来的。

后来,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念书的钱学森,在那里认识了美术老师高希舜,这位高老师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暑假里高老师开办绘画训练班,教画西洋画,得到钱学森父亲的支持,钱学森买不起油彩就用水彩学中国画,他的书信里说:“后来,我画得还不错。”但他清楚地知道,艺术是一种文化熏陶,享受其中;科学是一种严谨态度,必须认真。

钱学森除此以外,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如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在艺术修养上不仅加深了他对艺术作品中那些带着诗情画意,并且蕴藏人生哲学的解释,在艺术上享受着丰富而愉悦的精神梦想,同时在科学创新上他用严密的逻辑来验证。这是钱学森晚年对自己在科学和艺术上结合的一个标准。

可以说,钱学森在自己倾注心血研究的航天事业之外,我们看到了另一个艺术世界里的他。他在大学的校园生活,除了大量出现在图书馆,也参加过校乐队,担任次中音号的吹奏者,配合着校园的天然氧吧孕育,享受着自己的青春岁月。很懂得在艺术上寻找灵感的他,也找寻他心灵的慰藉。此后,钱学森与女高音歌唱家、教育家蒋英女士喜结良缘,钱夫人回忆钱学森的艺术修养时这样提及:“那个时候,我们都喜欢哲理性强的音乐作品。学森还喜欢美术,水彩画也画得相当出色。因此,我们常常一起去听音乐,看美展。我们的业余生活始终充满着艺术气息。不知为什么,我喜欢的他也喜欢……”所以钱学森当时除了作画,也在休养中以音乐为友,他在音乐中释放一些思绪,好以此在科研方面找到新的灵感方向。

猜你喜欢

航天事业钱学森展厅
钱学森
不断改变,不断进步 参观KEF展厅后随笔
BESPOKE ROMANCE展厅
GAB展厅
NORHOR成都展厅
钱学森:四菜一汤就挺好
让我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奋斗
钱学森
“东方红一号”之后中国航天事业为何沉寂20年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