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震后映卧路沿线泥石流发育分布特征及防治措施

2012-07-06沈军辉彭昌翠吴泊人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沟口沟谷堆积体

刘 海 ,沈军辉,彭昌翠,吴泊人

(1.成都理工大学 地 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 都 6 10059;

2.安徽省公益性地质调查管理中心,安徽 合 肥 2 30040;

3.四川省交通厅 交 通勘察设计研究院,四川 成 都 6 10017)

0 引言

S303线映秀至卧龙公路是九环线映秀至日隆旅游公路的其中一段,2008年“5.12”地震处于地震震中区的该段公路受到了严重的毁坏,目前恢复重建工作仍在进行中。2010年8月13日至14日凌晨,S303公路沿线遭受了130年一遇的暴雨,公路沿线沟谷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冲毁路基、掩埋路面、隧道、淤高河床,泥石流冲出物堵塞河道,形成多处堰塞湖。对该区的人民生命安全和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对该路沿线沟谷泥石流的发育特征进行研究,为该公路建设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以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地形条件、松散固体物质条件、水动力条件等)为基础,研究该路沿线泥石流的发育分布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对映卧路的重建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1 沿线泥石流形成条件

1.1 地形条件

研究区位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过渡地带,主要为中高山、高山峡谷地貌,地势总体上呈西北高东南低。区内谷深坡陡,高差悬殊,相对高差一般为1000~2000m,最大可达3000m以上,泥石流沟谷坡面坡度一般在40°~60°,沟床纵比降多为400‰~600‰,最大达1026‰;从而构成了泥石流发育的有力地形条件。根据流域面积统计资料显示,沿线泥石流沟的流域面积绝大部分为小于10 km2的小流域,占总数90%以上。这样的流域汇流速度快、坡面径流时间短、沟道水流迅速集中的特点,从而使沟内松散固体物质极易启动形成泥石流过程。

1.2 松散固体物质条件

映秀至七层楼沟口一线(岩浆岩区段)位于映秀断裂和茂汶断裂之间,出露晋宁—澄江期岩浆岩,岩性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岩体中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斜坡陡峻,受“5.12”汶川8.0级地震影响,区域内崩塌、滑坡发育,公路沿线沟谷和山体斜坡上积存了大量的松散堆积体。

七层楼口至花红树沟口一线(变质岩区段),位于茂汶断裂上盘(西盘),沿线主要出露古生界志留系茂县群(S mx)板岩夹千枚岩、泥盆系危关群(D wg)灰岩、石炭系—二叠系(C+P)灰岩、三叠系西康群灰岩及第四系松散层。该段距离汶川“5.12”地震震中稍远,山体破坏相对较弱。

调查结果发现,公路沿线泥石流固体物质主要来源于滑坡体和堆积崩塌体,其次是沟床冲洪积物和坡面侵蚀等。崩滑补给型的泥石流在公路沿线最为发育;据粗略统计,在沿线的沟谷型泥石流中,固体物源量在50×104~800×104m3的沟谷广泛发育。

1.3 水动力条件

研究区属盆地边缘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夏季湿热,冬季温和,年气温差较小;本区具有多雨多涝,无霜期长等气候特点,其中6~8月降雨集中,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6% ~76%,日最大降水量达269.8mm,秋绵雨危害严重。气候垂向变化明显,垂直温差大,且降水量由多至少。

气候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性,耿达之东区域多年平均气温 15.2~15.9℃,年降水量 1001.9~1264.7mm,相对湿度 81% ~84%,蒸发量 733.1~920.8mm,年均日照率24%,常年雾气蒙蒙,阴雨绵绵。耿达之西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827.6mm,最高年降水量达1225mm,年平均蒸发量1136.6mm,远远大于降水量,年均日照率51%。

1.4 人类工程活动

区内人类工程活动以农耕、场镇建设、修建公路、修建电站等活动为主,特别是在该公路的恢复重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山体的破坏,林木和竹林的砍伐,土地占用,路基挖填土石方可能导致水土流失、现有滑坡、崩塌堆积体或边坡的失稳破坏,以及弃方处理不当可能堵塞沟渠,淤塞河流,毁坏农田,造成新的泥石流,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和影响较大。并对自然水力学和水环境的有较大影响。

2 泥石流发育分布特征

2.1 泥石流整体发育特征

震后泥石流的发育明显受地形、地质条件控制,一般发育在震后崩滑堆积体相对集中的坡体、沟谷地段。按泥石流流域特征可分为沟谷型泥石流和坡面型泥石流两种;泥石流发育程度高,据不完全统计,沿线公路长约44km共计发育泥石流57处(条),发育程度1.3条/km。其中映秀至七层楼沟口段发育泥石流37处(条),占总数的 65%,发育程度大1.85条/km,七层楼口至花红树沟口段发育20处,占总数的35%,发育密度为0.83条/km,具有明显的不均匀分段发育的特征;公路沿线泥石流的发育分布特征见图1、表1及表2。

图1 泥石流发育分布图Fig.1 Distribution of debris flow

(1)公路沿线沟谷型泥石流发育28条,占泥石流总数的49%,主要分布在映秀至七层楼沟口段,共有22处;这类沟谷常沿断裂和岩层软弱面发育,堆积区为扇形或带形,堆积物磨圆度稍好,棱角不明显,可以划分为清水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1]。根据调查的28处泥石流沟的流域统计数据分析,该流域内基本上是逢沟必发育泥石流,沿线泥石流沟的流域面积最小为0.324 km2,为1#无名沟泥石流,最大可达33 km2,为幸福沟泥石流,泥石流主要集中发育在流域面积小于10 km2的范围内,尤其是以5~10 km2最为集中。当流域面积增大到20 km2时,沟谷数的发育处于一个较稳定的状态;泥石流主沟长度最小为0.76 km,为1#无名沟泥石流,最大可达10.5 km。同为幸福沟泥石流;区内泥石流沟谷主沟长度主要分布在1~5 km,其数量可达70%。泥石流纵比降大多处于400‰~600‰;泥石流沟谷纵比降最小为152‰,为觉墨沟泥石流,最大达1026‰,为1#无名沟泥石流,两者其差值为974‰;泥石流的相对高差最小值为460m,为干沟泥石流,最大值可达3090m,为觉墨沟泥石流,但大部分普遍位于1000~2000m,其数量占总数的66%。沟谷型泥石流发育规模以大型—特大型为主,占总数的90%以上;如肖家沟、黄粱沟、银厂沟等都是特大型泥石流。

表1 泥石流沟类型Table 1 Type of debris flow type

表2 沟谷型泥石流基本特征Table 2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Valley debris flow

(2)坡面型泥石流沿线发育29处,占泥石流总数的51%,坡面型泥石流是陡坡地段常见的一种突发性的泥沙搬运现象,也是环境退化的一种表现。坡面型泥石流多发育在30°以上的自然山坡上,山坡松散覆盖层厚度一般为0.5~4m,其形态多呈条状或片状,流域面积较小,无明显沟槽或者表现为宽浅的沟槽。沟槽纵坡与坡面基本一致,无明显的流通段。本区距“5.12”汶川大地震震源较近,岩体褶皱紧密,岩体破碎,呈碎块状,多张开裂隙,不同地段岩组特性不同,其中映秀至七层楼沟口段岩体为硬质岩组,七层楼沟口至公路终点为软质—半坚硬岩组,岩体风化强烈,风化带厚度较大,岩体呈碎石状—碎块状松散—镶嵌结构。受复杂的断层、褶皱及构造裂隙等控制,物理地质现象非常发育。受“5.12”汶川特大地震影响,高陡斜坡岩体发生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渔子溪两岸坡脚及斜坡上堆积了大量的崩、滑堆积体松散碎屑物质,因此在暴雨作用下极易形成坡面型泥石流。

(3)根据形成时期,绝大部分泥石流为老泥石流,且具有多期次发育特征。泥石流发育与地貌演化具有明显的对应性,表现在发育期次、发育高程上与河谷阶地具有较好的对应性,表现出新构造活动对泥石流形成的控制。

2.2 典型泥石流分析

2.2.1 一号桥坡面泥石流

渔子溪一号桥中型坡面泥石流位于渔子溪左岸,此段公路以桥梁形式通过。主沟长0.8km,流域面积约0.65km2,流域内最高海拔 1700m,最低海拔940m,位于主沟与渔子溪交汇处,相对高差550m,平均沟床纵比降为687‰,出露基岩岩性为晋宁—澄江期花岗岩。

该沟在“8.14泥石流”之前未爆发过泥石流灾害,“8.14”期间受强降雨影响,爆发的泥石流在河道内堆积,堆积扇体不规则,表面坡度较缓,总体倾向下游。堆积体宽约 150m,长约 120m,堆积平均厚度20m左右,约15×104m3,堆积杂乱,分选性差,块石最大粒径1~2m,以粒径30~60cm块石居多,约占30%,堆积体主要以粉质粘土为主,约占50%。堆积体掩埋原道路,并抬高河床约3~4m,在桥下堆积,使水位离桥面只有3~4m。两岸斜坡陡峻,不良地质现象发育,沟口扇形堆积地形发育。该沟正处于发展期。

2.2.2 罗宝树泥石流

位于渔子溪右岸南华隧道外侧,该段公路以临时便道形式通过。主沟沟长1.83km,流域最高点位于罗宝树,高程 2610m,沟口高程 1020m,相对高差1590m,主沟平均纵坡降 624‰。流域平均宽度0.8km,流域面积1.34km2。流域内出露岩层主要为花岗岩,流域呈“V”字形沟谷,地形陡峻。

该沟在“8.14”泥石流之前曾爆发过泥石流。沟口为新近发生泥石流堆积体,堆积坡度约15°~20°,扇缘宽110m,高约80m,平均厚度6~10m,前缘已被河水侵蚀切割,堆积物主要以粉质粘土和粒径20cm以下的小块石为主,约占80%,有少量大粒径块石,最大粒径可达1.5m。在沟口左侧斜坡上部可见到老的泥石流堆积体,距离河流水面约40~50m,堆积体被两条河流侵蚀切割,堆积厚度约25m,分选性较差,主要以粉质粘土和粒径20cm以下的小块石为主。该沟域内两岸斜坡陡峻,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物源丰富,河道受挤压明显,沟口扇形堆积发育,新老泥石流堆积体呈叠置式外延,可见该沟正处于发展期。

3 震后泥石流对公路的危害

泥石流灾害呈现规模大、数量多、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危害面广等特点,而且活动频繁[2-5];映卧路呈带状分布,沿渔子溪流域河谷迂回曲节行进。回旋躲避泥石流的余地小,即使是小规模的泥石流灾害也对公路造成严重的影响。根据野外调查,该区内泥石流对公路的危害可简单归结为:掩埋和堵塞、冲击和淘刷等。

(1)掩埋和堵塞 泥石流具有很强的输送固体物质能力,能输送大量固体物质,泥石流携带的固体物质可将路基桥涵及道路淹埋,中断交通,如瓦司沟泥石流、部分坡面泥石流等。

泥石流体的颗粒粗大,巨砾多,常夹带大量的树枝和断木残体,往往堵塞公路桥涵,使其不能发挥应有的泄洪作用。堵桥危害,一般是中型沟谷泥石流造成,如一号桥、二号桥泥石流和银厂沟泥石流(图2)。堵涵危害,则多数是冲沟泥石流所致。

图2 银厂沟泥石流堵塞桥梁Fig.2 Yinchanggou debris flow blockage bridge

(2)冲击和淘刷 泥石流冲击力强,颗粒越粗,流速越大,冲击力越大,其破坏力也越大,往往容易毁坏桥涵及公路构筑物,公路沿线如南华隧道进口处崩塌+坡面泥石流摧毁了在建的钢筋棚洞,道路多处挡墙被冲毁(图3)。

图3 南华隧道进口坡面泥石流冲毁钢筋棚洞Fig.3 Destroyed by debris flow on slope

泥石流侵占河床、河面,迫使河水改道,都会带来冲刷淘蚀公路或桥梁的桥墩,造成路面悬空垮塌断道。如南华隧道进口处,由于上游泥石流不断抬升、挤压河道,导致该处路基挡墙被流水掏空,造成路基塌陷。

4 震后泥石流防治措施分析

(1)小型坡面型泥石流

应以生物防治为主,辅以工程措施,工程措施如清理泥石流堆积体,内侧设拦挡措施等;

(2)大型坡面泥石流

针对区内物源丰富,形成大型坡面泥石流的地段,线路应以绕避,或采取明洞、排导槽等工程。

(3)沟谷型泥石流

对治理难度大、代价高的泥石流沟道,公路线路应采用桥梁工程或隧道工程方案避让,如肖家沟泥石流、大阴沟泥石流等。对于治理难度小,代价低的泥石流,采用拦挡、固坡等工程,如七层楼沟泥石流等。

5 结论与建议

(1)映卧路沿线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河谷地貌、气候坏境等控制,“5.12”地震的强大作用力导致坡体岩土体松动,造成沿线崩滑流堆积体密布;受2010年8月13日至14日强降雨的影响,沿线发生多处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映卧路沿线沟谷属于泥石流高发区。

(2)针对该区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建议采用生物防治与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法,使工程治理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1]唐川,张伟峰,黄达.美姑河牛牛坝水电站库区泥石流基本特征[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6,26(1):129-135.TANG Chuan,ZHANGWeifeng,HUANG Da.Features of debris flow in reservoir of hydropower station in the Meigu river of Jinshajiang[J].Journal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Engineering,2006,26(1):129-135.

[2]沈军辉,李永林,王小群,等.二郎山公路隧道泥石流地质灾害及防治[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5,16(2):58-62.SHEN Junhui,LI Yonglin,WANG Xiaoqun,et al.The debris flow hazards of the tunnel in Erlang Mountain and its prevention[J].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2005,16(2):58-62.

[3]贾留杰,沈军辉,刘维国.波罗水电站库区泥石流发育分布特征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2009,29(1):55-58.JIA Liujie,SHEN Junhui,LIU Weiguo.Study of debris flows in the Boluo Hydropower Station drainage basin[J].Acta Geologica Sichuan,2009,29(1):55-58.

[4]沈军辉,王兰生.四川省西昌大桥沟泥石流及其工程危害性评价[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S):209-212.SHEN Junhui,WANG Lansheng.An assessment of debris flow in Daqiaoguo,Xichang,and its harm fulness on hydroelectric project[J].Journal of Chen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0(S):209-212.

[5]邹小虎,沈军辉,崔建凯,等.鲜水河下游泥石流发育分布特征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7(1):33-37.ZOU Xiaohu,SHEN Junhui,CUI Jiankai,et al.Study on the debris flow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wer Xianshui river[J].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Preservation,2007(1):33-37.

猜你喜欢

沟口沟谷堆积体
文学经典与改编电影的人物塑造差异探析
——以日本经典文学《金阁寺》与电影《火烧金阁寺》为例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三叠系延长组沟谷体系构造成因
煤矿灾后垮冒堆积体变形特征及力学机制
沟口
后退式注浆技术在隧道突涌堆积体加固处治中的应用
《金阁寺》中“斩猫”与“纵火”的内在关联探寻
东河煤矿沟谷地貌下动载防治
新疆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墓地和遗址
沟谷空间特征与斜坡灾害发育关联性分析
震后沟道泥石流启动条件——松散堆积体雨中失稳的水力学机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