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男孩儿还是女孩儿
2012-07-05唐昀
唐昀
12岁的艾米生理性别为女孩儿,但她一直认为自己是男孩儿——像她这样有“性别焦虑”的孩子,成长过程充满了煎熬,也很有可能因此摧毁自信。
儿童也有“性别焦虑”
“性别焦虑”又称“性别认同障碍”,指某人认定的自己的性别与生理性别不符。过去,这种病例十分罕见,1998年时英国只有4000例。但1998年~2010年,这一病例确诊人数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长,目前已达1.25万例。
文章开头提到的艾米,从小就不喜欢洋娃娃,反而对汽车、轮滑、滑板等情有独钟。上幼儿园后,她要了男生校服,自称“查理”,美术课上还把自己画成男孩儿。刚开始,妈妈凯蒂对此并不十分担心,可是,艾米5岁时突然问她:“我什么时候长小鸡鸡?”
现在,艾米看上去是个典型的男孩儿:喜欢玩滑板,沉迷于电吉他演奏,房门上贴着海盗和骷髅的海报……
2011年9月,凯蒂同意女儿以男孩儿的身份进入中学。同学们还算比较接受她的男孩儿身份,艾米也感觉自己勇敢了,因为“男孩儿通常比女孩儿更勇敢”。
凯蒂也开始称呼女儿“查理”,努力用“他”代替“她”,但经常搞错。“我一直觉得她会改变想法,每天都问‘你确定吗,但她从未动摇过。”
延缓青春期
“查理”的身体却在往另一个方向发展,12岁的她胸部开始发育,很快就会来月经。“她对自己的女性身体很抗拒。”凯蒂担心地说。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她决定带“查理”在伦敦塔维斯托克诊所接受治疗,通过服用药物推迟青春期。
在英国,患有性别认同障碍症的儿童一般在16岁前不得接受医学治疗。但塔维斯托克诊所却尝试为12岁左右、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提供治疗,通过注射下丘脑阻滞剂,让他们暂停发育。
这种使用阻滞剂的治疗方式由荷兰阿姆斯特丹儿童和青少年性别诊所首创,2000年起为16岁以下患者提供治疗。在青春期早期延缓孩子的性发育,意味着如果将来他们要改变性别,其原有生理性别体征不会太过明显。
下丘脑阻滞剂的引进颇具争议,因为未进入青春期的性别认同障碍症患者中,60%~80%会在进入青春期后放弃先前的想法,继续以生理性别生活;而对于已过青春期的患者,情况正好相反,60%~80%的人选择变性。
目前,未能在英国接受阻滞剂治疗的16岁以下的孩子,会前往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性别专科门诊,向内分泌学专家诺曼·斯派克医生求助,这位医生一直倡导给12岁以下的患者提供阻滞剂治疗。斯派克认为:如果使用阻滞剂时孩子的性别特征尚未显现,自认为是女孩儿的男孩儿没有胡子和喉结,自认为是男孩儿的女孩儿也没有丰乳翘臀,今后再做变性手术会简单很多。
治疗引发的争议
并非每个治疗性别认同障碍症的医生都认同阻滞剂是解决办法。
加拿大心理学家朱克认为,如果生理是导致性别认同障碍的原因,那它也只是诸多诱因之一,其他还有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因素。他相信,许多儿童患者最终会接受自己的生理性别。
在朱克看来,性别认同障碍症的诱因很多,比如父母的疏忽,比如男孩儿在与姐姐的接触中得到过多女性身份的认同信息,或孩子因受到骚扰而对自己的身体产生厌恶等。在他接诊的3岁~12岁的患者中,持续有性别认同障碍的只占12%。他会鼓励患者用更随意的态度看待性别,孩子的可塑性强,劝服教育更容易对他们造成影响。
塔维斯托克性别认同发展部的负责人波利·卡迈克尔也赞同朱克的观点。“如果人们对性别的概念持一种更宽松的态度,比如对喜欢女孩儿服装或女孩儿游戏的男孩儿不加以鄙视,更有利于他们认同自己的性别。”
对于已经接受治疗的“查理”,凯蒂说:“年满16岁时,如果她仍坚持要成为一个男人,就让她服用睾丸激素,那时她已是个成年人,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了。”
贴士:“性别认同障碍”的诊断标准
1. 必须有证据显示有强烈且持续的跨性别认同感。
2. 跨性别认同感不是因另一种性别在文化上有更多优势而产生。
3. 必须有证据显示对生理性别有持续性的不适应感,或是无法适应自己所属性别的性别角色。
4. 当事人不可同时拥有身体上的跨性别状态(如睾脂酮不敏症候族或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症)。
5. 必须有临床證据显示当事人在社交、工作或其他重要领域上遭遇显著挫折或伤害。
(摘自《环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