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地铁众生相
2012-07-04蒂姆·墨菲董晨晨
蒂姆·墨菲 董晨晨
忙碌了一天的你,终于搭上了回家的交通工具。你可曾想过,此刻站在你身边的各色人等,正在用他们的身体语言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五点四十八分的慢车》是美国著名小说家约翰·契弗的经典短篇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设定在20世纪60年代连接纽约市和康涅狄格州郊区小镇的火车上。男主人公下班后乘车准备回家,却在途中遭人跟踪。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曾经跟他发生过关系又被他解雇的前任秘书。站台上,男主人公面对女人的枪口仓皇而逃。跳入车厢的他尽量掩饰自己的惊恐,装出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虽然其间也曾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所反思,但很快就恢复了中产阶级色厉内荏的市侩嘴脸。50年后的今天,也许人们使用的通勤工具有所改变,但下班路上仍能感觉到一种微妙的氛围。正如契弗的女儿所言,交通工具是有思想的生命体,只要你细心观察,在无声的车厢里也能读懂世人的心,听到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
就通勤路上到底可以观察到怎样的众生相,我采访了约翰·契弗的女儿——社会学家苏珊·契弗、肢体语言专家乔·纳瓦罗、心理学家莉莲·格拉斯和纽约地区大都会北方铁路的项目经理戴夫·奥尔达斯。我们的研究对象是每天乘地铁上下班的人们,以下是我们对乘客所做的分类:
1.纹丝不动的端坐者8%:即使在密闭空间内,他们也保持着完美的姿态。
心理学家:他们习惯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中,不能随时放松下来。
铁路经理:有时,你在车厢里的位置会决定你的坐姿。如果你想舒服一些,就不能挨着那些身躯过于庞大的人,否则,你的正襟危坐也许是被迫的。
肢体语言专家:这样坐的人,有可能有军队背景,或做过秘书,或是接受过舞蹈训练。
2.滔滔不绝的闲聊者8%:总是会有几个结伴乘车的人窃窃私语个没完,或者谈论着野餐会的活动,或者谈论着高尔夫球的种种。
心理学家:闲谈是放松自己的一种方式,谈话内容最好不要涉及敏感话题或有争议的人物!
社会学家:我怕坠机后难免需要互相照应,所以会在飞机上与邻座闲聊,但在火车上我没有这种需求。
3.安然入睡者26%:也许他们原本是想拿出一本书来读,或是看看文件,但最后还是不由自主地被瞌睡虫控制。
社会学家:我很嫉妒这种人。坦白地说,我实在无法想象身处人群之中,还能放松到睡着的境界。
肢体语言专家:这是你的身体在告诉你它挺不住了。理论上说,每人每天应拥有8小时睡眠,但现在通勤一族大多只有6小时的睡眠时间。
4.吃东西的人7%:他们手里的食物总是五花八门。
社会学家:纽约中央车站是世界上美食集中地之一,站西的美食广场是非常吸引人的地方,每次路过那里我都禁不住咽口水。
心理学家:一天疲劳的工作后,人们需要摄取碳水化合物,补充一些含盐的食物,或是嗅嗅面包的味道,所有这些都可以缓解一天紧张工作所带来的压力。
铁路经理:我也这样做过,所以我无权指责在公众场合吃东西的人。赶时间又要填饱肚子令人无暇顾及太多,毕竟不是在享用讲究的大餐。
5.看书的人20%:他们要么翻着某本流行小说,要么在看最新的杂志或报纸。
肢体语言专家:接触纸张能给人带来欣慰感,这是触觉学的研究范围。
社会学家:上帝保佑他们吧,这类人的数量越来越少了。
铁路经理:我给妻子买了个电子书阅读器,但我自己从不想用。
6.瘫作一团者6%:他们的肘关节贴着椅背,四肢伸展出去,或者干脆倚着窗户,胎儿般蜷缩成一团。
心理学家:当成年人的姿势与婴儿在子宫里的姿势类似时,那就意味着刚刚结束的一天实在令其难以承受。他们正在试图返回母亲的子宫里,希望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
肢体语言专家:疲惫时,男人更容易四肢摊开地懒散坐着,虽然不雅,但也暗示了他对自己性别特征的自信。女人则更倾向于蜷缩成一团,试图用这种方式安抚自己。
7.手指上下翻飞者3%:不管他们正在敲击笔记本电脑还是点击iPad,他们都在做同一件事——工作。
肢体语言专家:现代人都已经接受了工作环境不受地点限制这一事实。
社会学家:如果是年轻人这样做,说明他们在享受移动办公的便捷;如果是上了年纪的人这样做,则说明他们害怕失去自己的工作。
心理学家:这些人在想“让我赶紧把这些做完,不然回到家里,被孩子围着就什么都干不成了”。
8.争取早下车的人7%:还没到站,他们已经提前站到了门口,排队等候下车。
社会学家: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向家奔去。我一般在焦虑或者害怕坐过站时就会这样做。
铁路经理:他们总好过那些迟迟不肯起身,直到车门快要关闭时才猛冲出去的人。
肢体语言专家:这些人比较有进取心。进取心就好比双刃剑,既能催人向上,也能让人疯狂。
9.玩游戏的人11%:他们要么在玩数独游戏,要么拿着手机玩“愤怒的小鸟”。
心理学家:这一天他们的精神都处于紧绷状态,现在终于可以漫不经心地玩玩游戏了。
肢体语言专家:研究表明,重复的动作能够舒缓大脑。
社会学家:那些热衷于玩游戏的人,可能跟贪杯的人有着类似的感受,无论是马提尼还是“愤怒的小鸟”,都可以让人沉浸其中。
10.把哪里都当成酒吧的人4%:他们在站台上猛灌一气,和哥们儿站在车厢后门处纵声大笑。
肢体语言专家:他们对这一天的遭遇和他们的混蛋老板怨气冲天,这是他们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
心理学家:他们想沉醉在酒精制造的幻境中,希望借此让心里好受一些。
铁路经理:我曾看见有人在乘车的时候开了一瓶红酒,这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火车上很常见,那时的火车上大都有酒吧。同样消失的还有在火车上打扑克的人。
(钟德尼摘自《海外文摘》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