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碳酸盐岩生油潜力的研究

2012-07-04耿进卫

关键词:生油生烃烃类

谢 青,江 宽,耿进卫

(1.西安石油大学 油气资源学院,陕西 西安710065;2.中国石油西部管道公司,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曾经人们认为碳酸盐岩没有生油能力,但是近年来随着大量碳酸岩油气田的发现证明,碳酸盐岩不但能够生油,而且还有很强的生油能力。碳酸盐岩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储集岩,还是一种特别重要的生油岩[1-3]。全球碳酸盐岩覆盖面积为沉积总面的1/5。碳酸盐岩中含有世界上50%或50%以上的油气储量。同时,更为可观的是全球许多大油田中约有40%的石油产自碳酸岩内,其中有许多油藏都是由碳酸盐岩所形成。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石油需求量的增加和勘探步伐的加快,人们对碳酸盐岩的研究更为关注。对碳酸盐岩的研究也是未来油气勘探发展的大趋势。本文就碳酸盐岩生油条件来谈论碳酸盐岩的生油潜力。

1 沉积环境及富存的有机质

一般而言,碳酸盐岩主要形成在温暖气候条件下、清洁、浅海环境中。在这里化学、生物化学、机械等作用共存,有利于海洋生物的大量繁殖,尤其是在光合作用强的海域大量藻类生成。这些生物藻类死亡后会产生大量的骨骼、骨屑,这就为碳酸盐岩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4]。若其盆地所处地带气候干燥,蒸发量大,为还原、蒸发盆地,还会形成大量的膏盐、盐岩等蒸发岩类,作为其有利的封盖条件,因而在这种环境下生成碳酸盐岩以及其生烃的条件也就相对充足。但其在半深海和深海环境中也有较广泛分布,这里只谈论浅海海洋环境(水深小于200 m,包括潮坪、潮沟、潮汐三角洲泻湖等浅水海洋和浅海陆棚环境)的碳酸盐岩生油。

1.1 碳酸盐内沉积物有机质来源

碳酸盐岩沉积物有机质类型丰富多样,主要来自于海洋,如一些灰泥、灰砂、灰粉砂、鲕粒等陆棚堆积,礁、生物礁等碎屑沉积物,但大多数都是生物成因的,这也是泥质生油岩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其所含的大量生物和遗迹化石更是其独特之处。目前研究结果表明,类脂化合物、氨基化合物、色素、碳水化合物等有机化合物是碳酸盐岩生成石油的母质,而一切生物都包含这些组分[4]。尤其是碳酸岩中含有丰富的藻类物质是其良好的生油母。这也充分说明了如果没有充足的、丰富、质量良好的、适于碳酸盐岩生烃的有机物质,全球是不会形成如此之多大型碳酸盐岩油气田的。也即证明了碳酸盐岩的生油潜力是不比泥质岩差或比其潜力更大。

1.2 碳酸盐岩内有机质含量

据有关资料和实验研究证明碳酸盐岩中的有机质丰度相对较低,这是因为作为有机质丰度指标之一的有机碳含量(TOC)相对较低。通过大量实践和资料可知,全球范畴内的碳酸盐岩有机碳含量都相对较低,且碳酸盐岩烃源岩的有机碳下限值比泥页岩还要低[5]。目前国内外关于碳酸盐岩中的有机碳含量的下限值争论较多。但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其下限值为0.05% -0.12%。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多数属于高-过成熟阶段,我国学者(陈丕济等)通过大量研究,认为高-过成熟碳酸盐烃源岩的有机碳下限值应采用0.1% -0.2%[6]。国外许多学者曾经提出碳酸盐岩有机碳含量下限要远低于泥岩,例如J.M.亨特曾出某地区灰岩“即使只有0.19%的平均有机碳含量也比得上含有 1.5% 有机碳的页岩”[7-8],笔者认为碳酸盐岩内的有机碳含量相对较低这是共识,但是对于此的定义不能一概而论,还要结合某地区的具体情况而定。虽然碳酸盐岩中的有机碳含量相对较低,但是已有实验研究证明其生烃潜力要比粘土、泥页高,这是因为碳酸盐岩内干酪根的催化生烃效率相对高,碳酸盐岩吸附有机质的能力比泥岩低,而排烃效率比泥岩要高[5,9]。也就是说,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碳酸盐岩比其它生油盐更有利于形成有经济价值的油气藏。尤其是随着热演化程度的升高,碳酸盐岩油气源岩在过成熟阶段时,产烃率增加,烃类产物由油相液态烃向湿气和干气相气态烃转化,它的有机碳含量下限值一定低于其作为油源岩的,因而此时也更有利于形成大的气藏。这也是碳酸盐岩比泥页岩等粘土岩生烃的优越之处。

氯仿沥青“A”含量也是其有机质含量衡量指标之一,J.M.亨特 分析了大量的数据,碳酸岩内的氯仿沥青“A”含量400 PPm,而页岩平均沥青含量为600 PPm,我国西南地区较好的碳酸岩生油层“A”含量在50-500 PPm,考虑到地表样品比地下样品含量一般要低,因此湖北石油地质研究大队提出碳酸岩的“A”含量达到10-100 PPm时,即认为有一定的生油潜力,周天驹、黄醒汉等学者分析华北碳酸岩可能有利的生油层的样品其“A”含量均在20 PPm以上(如表1)。

表1 碳酸岩与泥质岩有机质含量对比表(据周天驹,黄醒汉)Tab.1 The contrast table of the organic matter content between carbonate rock and shale rock(according to ZhouTian-ju,Huang Xing-han)

2 有机质生烃作用及转化条件

碳酸盐岩相对于其它岩类固结成岩早,这难免很多人认为在其早期,碳酸盐岩内的有机质(尤其是蛋白质)在结晶时发生水解,有机质大部分被散失…如果是这样的话世界上也就不会有碳酸盐岩大油气田了。其实大多数有机质烃类是可以产生在碳酸盐中,并由早期的成岩作用保存封闭起来[10]。这是因为碳酸盐岩早期成岩作用主要包括胶结和重结晶作用,其成岩作用相对较快,如沉积水由石灰岩沉积物运移时间应相对早,深度间距也较小,这就使得水流携带部分烃类有机质到圈闭中去,加之早期的成岩作用就使得大部分的烃类就被封存在碳酸盐岩内(Holl-mann,1962)。尤其在干旱气候条件下,会有大量的蒸发岩产生,形成一种“岩帽”覆盖其上,其保存条件就可想而知了。碳酸盐岩沉积物的另一个优势是沉积速度相对较慢,这主要是因为浅海碳酸盐岩多数形成于高能环境中,水体受到动荡,沉积物沉积速度较慢。例如沉积在广阔陆棚浅海地区的碳酸盐岩,由于沉积速度较慢,海洋生物有机质的肉质部分受到长时间的破坏,后来在其壳体内留下的有机质多数是蛋白质。在不太普遍的蒸发盆地内,多数的有机质保存下来。

同时,碳酸盐岩沉积物多数是在原地沉积的,或很少被短距离搬运,不像粘土碎屑沉积物被长距离搬运后再固结成岩,这就降低了其由于长距离的搬运而造成沉积物有机质的损失。沉积物在原地产生在原地沉积,也即是说碳酸盐岩中烃类是在原地生成的,这也是许多大型碳酸盐岩油气田得已形成的有利证据,这也是众多学者所说的碳酸盐岩的“自生性”多数油气田勘探实践也已经表明,欧文(Owen,1964)提出根据许多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地层、构造特征证明其内的烃类确实是原地生成的。例如,中东地区伊朗、沙特阿拉伯国家、美国的威利斯顿、中国的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等碳酸盐岩油气田等。

碳酸盐岩中含有很少或不含有粘土物质,因而催化作用对碳酸盐岩烃类的产生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弱,这就很明显地降低了其内有机质的转化成烃类的强度。然而通过众多学者的研究可知,温度在碳酸盐岩有机质转化中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要使温度发挥作用,其沉积物就需要适当的埋藏深度和相对较长的地质时间。但是温度很高也不行,因为当温度升高超过油气保存温度上限时,油气生成作用就会停止,且已经形成的油气也将遭到破坏[11]。根据世界多数学者通过对大量油田的研究认为,即碳酸盐岩中油气生成需要的温度在60℃ -150℃之间,这也是其烃类产生晚的重要原因[12](如图 1)。

碳酸盐岩的有机质分布呈分散状态,其状态分为均一和不均一两类。这里只说不均一的分散有机质。此种不均一性在成岩过程中表现的尤其明显,碳酸盐岩成岩过程中,由于其特有的晶析作用,可使 80% 以上的有机质在原产地损失[3,13]。这些析出的有机质,富集于邻近的裂缝、孔洞带,或富含泥质的隐晶、微晶质泥灰岩及泥质灰岩中。这种晶析作用使碳酸盐岩中的一部分有机质转化成非源岩,同时使碳酸盐源岩内的有机质不均一地富集。碳酸盐岩源岩有机质这种特殊富集过程和赋存状态是其高效成烃、排烃的基本有利条件[5]。

虽然压实作用对碳酸盐岩产生的作用影响不大,但压溶作用对其产生的影响却是非常重要的,压溶作用可以使碳酸盐岩产生缝合线[14]。缝合线缝可能被碳酸盐岩碎屑物所充填,这就使得本来有机碳含量很低的碳酸盐有机质在缝合线内集中起来,形成了相对高的有机质丰度的填隙物。其中有机质和泥质含量要明显高于纯碳酸盐岩,因而缝合线缝隙物具有很强的排烃动力和较高排烃效率,使其生成的烃类大部分被排出。这也是碳酸盐岩生油潜力高的重要条件之一。

3 结论

1)浅海碳酸盐岩沉积环境适宜,沉积物有机质类型多样、充足、且多以生物成因具多,生油母质丰富质优。作为碳酸盐岩有机质含量指标之一的有机碳含量和氯仿沥青A含量相对较低。

2)促使碳酸盐岩有机质生烃的作用很多,如胶结、重结晶、压溶、晶析等作用。尤其是晶析和压溶作用。

[1]刘德汉,史继扬.高演化碳酸盐烃源岩非常规评价方法探讨[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4,21(3):113-114.

[2]钟宁宁,张枝焕.石油地球化学进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3]付家澳,贾蓉芬,刘德汉,等.碳酸盐岩有机地球化学-在石油、天然气、煤和层控矿床成因及评价中的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4]范嘉松,李菊英,赵生才.论古代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基本模式[J].地质科学,1979(4):288.

[5]陈义才,沈忠民,李延军,等.过成熟碳酸盐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下限值探讨[J].石油实验地质,2002,24(5):428.

[6]秦建中,刘宝泉,国建英,等.关于碳酸盐烃源岩的评价标准[J].石油实验地质,2004,26(3):281-284.

[7]HUNT J M.Petroleum geochemistry and geology[M].New York:Freeman,1979.

[8]夏新宇,戴金星.碳酸盐岩生烃指标及生烃量评价的新认识[J].石油学报,2000,21(4):36 -37.

[9] GEHMAN H M.Organic matter lime stones[J].Geochimicaet Cosmochimica Acta,2000,26:885 -897.

[10]HUNT J M.Distribution of hydrocarbons in sedimentary rocks[J].Geochim.Cosmochim.Acta,1961,22:37-49.

[11]周天驹,黄醒汉.碳酸盐岩生油问题的探讨[J].华东石油学院学报,2006(3):154-155.

[12]成都地院石油系有机地化室.有机地球化学概述[J].国外地质,1976(3):5 -12.

[13]陈荣书.关于碳酸盐源岩研究的两个间题[J].地质科技情报,1993,12(2):87 -88.

[14]柳广弟,高岗,王晖.碳酸盐烃源岩有机质分布与排烃特征[J].沉积学报,1999,17(3):484 -485.

猜你喜欢

生油生烃烃类
《中国陆相油源岩生油理论及模拟实验技术》出版
CO2气氛耦合粉煤灰催化生物质热解生油特性分析
黄骅坳陷上古生界埋藏史研究及生烃有利区预测
巴布亚盆地烃源岩分布及生烃潜力评价
失效吸附剂中残留烃类组分的分析研究
烃类易混淆点突破
烃类高考常见考点直击
英坨地区嫩二段和嫩一段生油岩特征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北段下古生界生烃潜力研究
基于遥感技术的贵州黔西地区烃类微渗漏信息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