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锁乳突肌肌瓣应用于腮腺肿瘤术后缺损修复效果分析
2012-07-02罗克
罗克
腮腺肿瘤是常见的口腔颌面外科疾病之一,主要以良性肿瘤为主。目前国内腮腺肿瘤的主要手术治疗方法是包括肿瘤在内的腮腺浅叶或全叶切除的“S”切口术式,但术后易出现不同程度的面侧部局部凹陷畸形,且味觉出汗综合征(Frey综合征)的发生率也较高。我科自2009年1月~2011年3月对37例腮腺肿瘤病例术中行同期胸锁乳突肌瓣转移修复局部凹陷畸形缺损,并选择同期仅行常规常规腮腺“S”切口手术的37例患者做对照,观察手术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口腔颌面外科2009年1月~2011年3月收治的74例良性腮腺肿瘤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33例,年龄15~73岁,平均年龄46.8岁。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其中混合瘤56例,腺淋巴瘤13例,舍格伦综合征1例,血管瘤2例,肌上皮瘤2例。
1.2 方法 两组病例均采用常规腮腺“S”切口手术[1],采用常规腮腺形切口,切开翻瓣,暴露腮腺体,使面神经总干及分支游离并加以保护,切除肿瘤后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根据病变性质、肿瘤位置等确定行包括肿瘤在内的腮腺浅叶或全叶切除。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再沿“S”形切口后下方,向颈后下潜行分离至乳突部,暴露并分离出约1/2胸锁乳突肌,并使该肌肉的前内侧至肌肉宽度和表面深度1/2游离,在距乳突尖约7cm处切断胸肌一半浅面部分,沿此层次向上分离乳突尖下2cm,形成一带蒂肌瓣(长宽比约为2:1)。呈扇形转移肌瓣至腮腺切除后的凹陷处,铺平肌瓣并覆盖面神经总干及各分支表面,周围与保留的腮腺咬肌筋膜包埋缝合固定。术中行彻底止血,并置负压引流1根,常规关闭创口,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
1.3 修复效果评价 按照改良MacNab评分标准[2]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共分四级,即优、良、可、差,其中按照获得优、良患者数量计算两组患者治疗优良率。
1.4 随访 对两组患者进行6个月~2年的随访,随访中观察患者并对比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术后Frey综合征、局部凹陷畸形等并发症的出现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学软件处理数据,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优良率91.9%,对照组为37.8%,观察组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表1)
表1 两组病例修复效果比较(n/%)
2.2 随访采用电话访问及定期体检的方式,全部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结果:74例患者术后创口均Ⅰ期愈合,未见肿瘤复发。观察组局部凹陷畸形不明显,Frey综合征发生率为8.11%(3/37);对照组局部凹陷畸形明显,Frey综合征发生率为48.65%(18/37)。两组Frey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59,P<0.05)。
3 讨论
3.1 传统腮腺肿瘤术后遗留的面侧部局部凹陷畸形带给患者极大的心理负担,尤其是年轻患者。因此,高效修复腮腺肿瘤术后面侧部局部凹陷畸形在治疗腮腺肿瘤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可用于填充腮腺术后凹陷区的肌瓣较多,如颞肌筋膜瓣、颈阔肌瓣、大腿外侧阔筋膜瓣等。但由于其需要另行切口或延长切口且创伤大,不能达到理想的临床效果。腮腺大部分腺体位于下颌升支后方即颌后窝,部分浅叶腺体覆盖在嚼肌表面,其后下极位于下颌角与乳突尖之间。腮腺切除术中胸锁乳突肌已暴露其前缘,因此不需再另加切口,且肌瓣位于术区,转移填充方便。根据凹陷程度使用不同宽厚的肌瓣,将肌瓣呈扇形转移至凹陷区,铺开肌瓣覆盖面神经总干以及各分支,周围与保留的腮腺咬肌筋膜包埋缝合固定。根据随访结果,本文37例使用胸锁乳突肌瓣填充修复腮腺肿瘤术后凹陷患者,术后患者局部凹陷畸形均不明显。
3.2 Frey综合征是腮腺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发病原因是被切断的耳颞神经和原支配腮腺分泌功能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再生时,与被切断的原支配汗腺和皮下血管的交感神经末梢发生错位连接愈合,故而当咀嚼和味觉刺激时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同时引起面部潮红和出汗[3]。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Frey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我们最大限度的保留腮腺咬肌筋膜,用胸锁乳突肌瓣填充凹陷区时与保留的腮腺咬肌筋膜包埋缝合固定,进而达到肌瓣在腮腺创面与皮瓣之间形成隔离,防止Frey综合征的发生。
综上所述,使用胸锁乳突肌瓣修复腮腺肿瘤术后凹陷畸形,能够有效降低术后患者颌面部畸形与Frey综合征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1]罗志恒,林小霞,岑弼喜.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对于面神经的保护[J].当代医学,2011,17(8):61.
[2]贾娟,邓彦君,夏德林,付光新.SMAS及胸锁乳突肌瓣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1,32(4):506-507.
[3]王庆阳,郑新乐.136例腮腺良性肿瘤的治疗分析[J].当代医学,2009,15(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