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
2012-07-01来丽芳刘建军梁师俊
来丽芳 刘建军 梁师俊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1231)
高职院校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
来丽芳 刘建军 梁师俊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1231)
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毕业生的就业行业方向分布和市政工程岗位分布情况,得出了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近半会直接从事工程现场一线施工管理工作的结论。据此,高职院校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应构建岗位能力课程体系,推行“项目部”制顶岗实训模式。
高职院校;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就业情况;调查
2005年9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强职业教育工作,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会议提出了此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并重点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继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即高职教育的目标是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为生产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在学生培养工作中必须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就业形势极为严峻的背景下,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增强传统专业的活力,提高专业吸引力,努力适应社会需求。
笔者调研的目的是通过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情况,评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是否符合当今社会需求,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便为人才培养工作计划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就业岗位调研
调研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研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05~2009级6届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为调研对象,采取调研问卷反馈的方式,共发放调研问卷800份,回收769份,其中有效问卷748份,有效回收率为97.3%,对回收问卷进行了数理统计和综合分析。
调研结果 在所调查的市政工程技术专业2005~2009级748名毕业生中,除31人升入本科外,其余的717人直接就业,其就业行业方向包括市政工程、建筑工程、园林、装饰装修、造价咨询五个方向,调研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从事市政工程行业的学生占总毕业生人数的81.3%,即学生毕业后从事对口工作的占绝大部分。在所调查的市政工程技术 专 业 2005~2009级583名从事市政工程行业工作的毕业生中,就业岗位包括施工员、质检员、资料员、造价员、安全员、材料员,各岗位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图1 历年就业岗位方向调查图
调研分析
从市政工程技术专业2005~2009级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来看,从事市政工程施工员岗位工作的人最多,占49.0 6%,其次是造价员,占19.73%,从事资料员和质检员工作的差不多,分别占10%左右,其余的三个岗位,监理员、安全员、材料员分别占4%左右。这说明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有近半数会直接从事工程现场一线的施工管理工作,这类工作对专业知识要求具有明显的特征:除需要掌握道路、桥梁、管道工程的知识外,还需要熟练掌握工程组织与管理、工程测量等知识,并应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人际交往能力等。
图2 历年就业岗位分布情况图
建议与对策
(一)应建立针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有相当部分毕业生对自己从事的岗位工作感到迷茫,不清楚该岗位应具备哪些能力、岗位职责是什么。这是因为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岗位划分笼统,能力点、工作范畴不细致。通过调研,结合浙江省市政工程建设的具体情况,我们完成了行业及企业职业岗位(群)的基础能力和职业能力划分,以道路工程施工为总体项目,划分为施工进场准备、路基与桥涵隧道施工、路面施工及交工与竣工验收4个阶段、共24道工序(如图3所示),并对照24个工序,细分了各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如施工员的职业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
在就业调研和工程施工工序、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岗位课程体系。
根据表1岗位课程培养目标计划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构建系列岗位课程知识结构,每一个岗位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如图4所示。
系列岗位课程培养目标:根据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确立目标并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服务。
课程单元:为实现系列岗位课程培养目标,需设置系列课程,此系列课程均应实现系列岗位课程培养目标中某一个具体的目标。
图3 道路工程施工工序图
表1 施工员职业能力要求表
图4 岗位课程知识结构体系图
课程基础单元:是系列岗位课程知识结构的根基,应最大化地为能力单元服务,基础单元的知识体系应综合单元目标加以构建。基础单元应能承上启下,既有导入,又有适度创新,基础单元的构建应力求目标明确,不应与相关课程知识重复。
课程能力单元:能力单元的知识体系应直接为实现岗位能力需求服务,并应为实践单元服务。
课程实践单元:实践单元是岗位系列知识体系的综合运用,单元目标应与系列岗位课程培养目标一致,主要是各能力单元的技能训练与考核。
课程单元知识结构的构建必须建立在系列岗位课程培养目标的基础之上,要紧密围绕系列培养目标,在系列课程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确立单元课程目标,进而构建知识结构体系。
(二)应推行“项目部”制顶岗实训模式
“项目部”制顶岗实训的实施 为使学生在毕业前加强相互间的学习、交流与合作,加强实际工作配合能力,使学生在毕业顶岗实训中真正体验到进入工程“项目部”的工作环境情况,可按照学生的就业意愿和可能的工作岗位,将学生的顶岗实训选题划分为施工、造价、质检、安全、资料、设计、监理等7个方向,将不同实训方向的4~5个学生组成一个虚拟“项目部”,为每个“项目部”下达一个真实的工程,要求“项目部”以文件的形式完成从工程投标到工程竣工验收的整个工作内容,实施流程如图5所示。“项目部”制顶岗实训模式的实施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绝大部分毕业后将进入一线从事工程施工、造价等工作,因此,在组建“项目部”时,每个“项目部”必须有一名施工员和一名造价员。(2)工程建设管理内容复杂、涉及面广,为达到设计意图,满足施工规范要求,实现工程质量、工期、造价的最优化,需要有一份具体可行、资源配置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能力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职业技能。因此,采取“项目部”制的顶岗实训模式,针对一个工程“项目部”,应要求“项目部”每个成员各自建立自己的施工方案,然后在成员之间展开讨论,最终确定最佳的施工组织方案。(3)将学生组建成“项目部”后,如果还采用一个指导教师指导一个“项目部”的方式,对指导教师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因此,可以考虑将教研室专业教师也分成几个团队,组建实训联合指导组进行交叉指导,每组应至少配备一名有实际工程经验的专业教师。
图5 “项目部”制顶岗实训实施流程图
“项目部”制顶岗实训的管理 过程管理是实现教学目标最重要的环节。与传统的毕业顶岗实训模式不同,“项目部”制顶岗实训的学生更注重分工协作,但由于平时较为分散,管理、协同难度更大。因此,指导教师应建立严格的顶岗实训管理制度。首先,应为“项目部”设立专门的实训教室,为学生营造一个类似工程“项目部”的工作环境,要求“项目部”成员必须到指定教室共同完成实训工程项目,增加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互相沟通、协调商议的机会。其次,由于“项目部”中的每个成员能力、素质不一,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指导教师应为“项目部”的顶岗实训进程制定明确的进度计划。在整个团队顶岗实训过程中,团队成员必须结合自身完成工程任务的进度情况,对照进度计划,每周填写实训进程记录,并交指导教师检查。再次,对指导教师的指导时间也应进行规定。要求参与“项目部”指导的所有指导教师除按规定完成本专业指导工作外,还应每周集体与学生见面1次,以集中商讨学生不能协调解决的相关问题。
结论
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绝大部分会直接从事工程现场一线的施工管理工作,从事施工员岗位工作的最多,其次是造价员、资料员和质检员。
通过行业及企业职业岗位 (群)的基础能力和职业能力划分,构建基于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推行“项目部”制顶岗实训模式,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就业岗位的认识,适应项目团队工作要求,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实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对接。
[1]张英.职业院校“工学结合”的难点和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08,3(10):132-135.
[2]霍海涛.高职高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刍议[J].太原大学学报,2009,10(1):99-101.
[3]丁佩芬.面向职业岗位的系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3-14.
[4]张海涛,薛伟业.明确财会类毕业生岗位需求特点,提升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J].商场现代化,2008,(539):377-388.
[5]陈宇.以岗位需求带动广西物流专业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市场论坛,2008,(11):40-42.
[6]王桂龙.“四平台八模块”高职课程模式的结构、特点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10,(3):18-20.
[7]梁师俊,来丽芳.“项目部”制高职市政工程专业顶岗实训模式的实施与管理[J].职业教育研究,2009,(增刊):155-156.
[8]张亦静,何杰,肖芳林.基于团队协作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3(22):107-109.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
G712
A
1672-5727(2012)01-0089-03
来丽芳(1969—),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刘建军(1954—),男,浙江杭州人,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梁师俊(1976—),男,湖北阳新人,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ZC2010146);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研项目《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1GZZX048);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项目部”制工学结合顶岗实训模式研究与实践 (课题编号:SCG308)